从“称谓”看中西文化
2015-06-26张丹秋
张丹秋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
张丹秋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称谓语数量和指称也不尽相同。称谓语主要可以分成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汉语中各种称谓名目繁多,而英语称谓则数量较少。中英称谓语的巨大差异是中英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等级权势、宗法观念、血缘亲缘关系及个体社会地位的投影与折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英称谓语的比较对中西社会等级制度、宗法观念、性别差异、血缘姻缘的渗透及其价值取向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与研究。
称谓语;文化差异;等级制度
语言,不但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特征,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一种关系。学习语言既是一种正常的学习过程,更是通过学习语言来了解民族文化、熟悉民族文化、掌握民族文化的一个过程。语言在人类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各学科研究人员都在努力寻找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而称谓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语言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称谓呢?其实,所谓的称谓,就是人们因为亲属或是其他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称谓也是人类文明社会特有的产物,所有的称谓都按照每个民族各自的语言文化习俗有序地存在着,因此称谓的使用具有多样性。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称谓的比较,侧面地对其文化差异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称谓语的分类
目前,学界将称谓语主要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本文当中,我们首先针对英汉称谓语进行比对和分析。
1、亲属称谓语
(1)汉语亲属称谓语
很多学习语言的人都会发现,汉语的称谓比英语要复杂得多。汉语中称谓习惯的复杂性往往使西方人不知所云。中国人向来重视辈分尊卑,汉语称谓中不仅讲究“长幼尊卑贵贱”,还要“内外有别”。因此,中国人在交际中,从古至今,都大量使用尊称,谦称,讲究辈份,有长辈和晚辈之说,晚辈应尊重长辈。例如,在汉语当中,在称谓语中由于运用了谦称,因此通常会有“犬子”、“小女”、“小儿”等说法。对自己妻子则谦称为“贱内”、“糟糠”;对自己称之为“愚兄”、“愚弟”等。但是对别人则会使用尊称,例如“令尊”、“令爱”、“贵体”、“大驾”等等。这样的称谓语,在国人眼中早已经司空见惯,听过、看过之后便知道了其中的具体含意,但是却会让西方人感到疑惑不已。
(2)英语称谓语
因为历史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与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所不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英语中的亲属称谓用语数量非常少;第二,英语的亲属称谓的语义较为模糊,指代比较宽泛;第三,英语中的亲属称谓用语不但内外不分,而且血姻含混,有时也没有辈分之分。例如,在汉语当中,称母亲的爸爸为外公,称父亲的爸爸为爷爷,但是在英语当中则统一称之为是grandfather;在汉语当中,对年龄比自己大的同辈女生为姐姐,对年龄比自己小的同辈女生为妹妹,但是在英语当中则统一称之为是sister;在汉语当中,称呼爸爸的兄弟为叔叔、伯伯,称呼妈妈的兄弟为舅舅,但是在英语当中则统一称之为uncle。此外,在中国,不能直呼兄姐的大名,而是要在对方的名字之后惯之以“哥、姐”之类的称呼。但是英语当中则可以直接称呼哥姐的姓名,如“Tom”、“Jack”。孩子在称呼其他孩子父母的时候,如果两家已经非常熟悉,那么也可以学自己父的样称呼其为“Ann”、“Rose”。
通过以上的简单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汉语当中的亲属称谓复杂而繁琐,而英语亲属称谓则简单而宽泛。英语与汉语的亲属称谓可见下表:
祖父、外公 grandfather伯母、婶婶、舅母、姨妈、姑妈英语 汉语 英语祖母、外婆 grandmother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cousin aunt姐姐、妹妹 sister 伯伯、叔叔、舅父、姨夫、姑夫uncle哥哥、弟弟 brother
2、社会称谓语
众所周知,称谓语分为亲属称主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因此在前面对比过英汉之间的亲属称谓语之外,接下来就要对英汉之间的社会称谓语进行一下对比。
(1)汉语中的社会称谓语
汉语社会称谓语可以简单的分为以下四种:(1)“姓+职衔”称谓,例如,王师傅、赵老师、高主任、周科长等;(2)借用亲属称谓,例如,李奶奶,老大哥,婷婷妈,巩利阿姨,的哥,空姐等;(3)通用称谓,例如,“同志”“师傅”“女士”“小姐”等;(4)零称谓及第二人称代词,例如,“你好、请问、麻烦一下”“你”和“您(敬称)”等。
(2)英语社会称谓语
西方语言的称谓系统虽有一定的尊称,但与汉语相比,相对较少。当然由于英国社会在历史传统上阶级等第十分严格,因而尊称较美国多。较常见的尊称有King(国王),Queen(王后)、Prince(王子)Princess(公主)、Duke(公爵)、Duchess(女公爵或公爵夫人)、Earl(伯爵)、Viscount(子爵)、Baron(男爵)等,这些称谓都用于贵族。英语社会称谓语可以简单的分为以下三种(1)职衔称谓,例如Queen Mary,President George Washington,Father Lee等;(2)姓名称谓,如Jim Green,Marry等;(3)通用称谓及人称的使用,Mr.Green,Ms.White,you等。
二、称谓语和中西文化差异
透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中西文语言当中,称谓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之所以会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造成的。不同的文化差异既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特色,也令人类社会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1)等级观念差异
受到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和影响,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乃至于亲属之间的等级森严,而这在称谓语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传统的中国人教育子女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要让孩子说话得体,要讲究长幼尊卑。例如,小辈称呼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而是要有体现“叔伯、哥姐”之类的辈份称谓。在向其他人进行自我介绍时,要尽量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在称谓语上要用卑职、舍弟、敝国,令尊,令堂、贵国等。而由于西方人的主流思想是追求自由平等,因此在英语的称谓语中,并没有过多地体现出汉语当中的等级观念。所以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可以直呼子女的名字,上级可以直呼下级的名字;反之,子女也可以对父母不称呼为爸爸、妈妈,而是直呼大名,对上级也可以不用称呼职务,而直接称呼他(她)的名字。这样的称谓不但不会被理解为是不尊重,反而会被视为是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
(2)宗法制度的差异
早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设立了宗法制度,这种制度起到了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宗法制度虽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组织架构,但是至今却仍然在影响着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不能直呼长辈和兄姐的大名,要遵循长兄为父的原则,同辈中,兄尊于弟,尤其是长兄,父亲死后,长兄即是父亲的化身,统管家庭成员等。正是因为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所以至今为止,在一些中国的传统家庭当中,在对待孙子与外孙子,孙女与外孙女的态度时,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区别。而对于发端于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不列颠文化而言,由于经历的封建社会时间较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并没有受到宗法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当西方社会的国家形成之后,更是意味着按地域治理社会的开始,以及血缘关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开始进入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当中,人们追求的是自由平等,人与人之间没有老少之分。妇女老少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朋友关系。
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直以来,中西方文化之间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在饮食、礼仪、家庭观念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唯理、思辩、平等、自由,而中方文化则更多的是重视血缘、伦理等方面。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差别,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地处东亚大陆,相对独立而封闭,而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则是在沿着地中海沿岸发展,更加的开放,也能够吸引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另外,一直以来,中国文化的关注点着眼于“人”,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关注自然。再次,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族、血缘,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淡化家庭和家属关系。在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中西方文化中的称谓语自然也就会存在差别。
中文和英文之间的称谓语存在差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异化绝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差异这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虽然中西方文化中的称谓语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出了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特色,但是这也恰恰为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研究中西方社会特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小见大,以研究中西方称谓语为契机,进而深入地研究中西方文化,更加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1): 13-15 [2]陈原.社会语言学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52-254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胡壮麟,刘润清.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4-59
[5]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41
[7]倪秀英.从“称谓”看中西文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02)
[8]曲彦斌.民俗语言学 [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80:107-109
[9]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21-230
[10]肖巧玲.浅议英汉称谓语所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02)
[11]Gregory,M and Carroll.S.Language and Situation: Language Varieties and Their SocialContexts..1978:23-25
[12]Green berg,J H.Language,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1973:23-25
[13]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1983;34-36
H313
A
1008-7508(2015)01-0134-03
2014-03-24
张丹秋(1983~),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