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2015-06-26项钰瀛
文/项钰瀛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它类似于树的形状,有主干和枝干,主干即关键内容,枝干即次要或引申内容,由关键词出发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分支,由于思维导图能应用到字体和色彩的变化,所以它可以将人的思维过程呈放射状态展示出来,也可以使结果呈现可视化状态。思维导图尊重个性,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掘潜能。
一、思维导图与自主预习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预习,取得良好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较大问题是大多数概念问题太抽象,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很模糊,出现了老师走过场,学生似懂非懂的尴尬状况。为解决这种状况,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形成概念的可视化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预习,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把握绘制思维导图,抓住本章节的关键,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延伸出思维导图的枝干,从枝干出发继续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将本章节内容比较完整的体现在所建构的思维导图中。这种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学生课前预习中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清晰的把握该章节的重点,分清主次。同时在思维导图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特殊符号与颜色,将自己在预习中的难点与非难点、重点与非重点区分出来,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及教学效率。
二、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在近年来的新课标改革中被大力提倡。小组合作与思维导图结合又会激起怎样的思维火花呢?
基于前一步奏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笔者尝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其进行合作,先让学生分别看看其他同学的思维导图,互相点评各自所绘导图存在的优缺点,然后进行合作,重新构建该小组成员均认为比较满意的思维导图。在这个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发挥自己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可以学习其他成员的长处,欣赏其他成员别具一格的思维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通过小组成员合作构建更为完善的思维导图的过程,可以完善小组成员的思维过程。
小组合作与思维导图结合可以使学生达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建立探索性的个体化主体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乐于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思维导图与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课改前的教学形式中,大多以老师为主导者,而在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扮演的是合作者的角色。教师指导可以在前两个环节中穿插进行,在自主预习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思考,从学生所绘的思维导图中大概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盲区及误区,找到所要讲解的重点及非重点;通过第二环节的小组合作,教师可以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存在的共通问题,若是个别问题,老师可以单独指导,若是共通问题,老师就可以集中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节省时间,避免没有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认知冲突,适时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同时,这个过程也有利于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四、思维导图与复习完善
复习即是把学过的东西再行温习,使之巩固的过程,思维导图与复习过程相结合可以使复习更为完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一种高效的能囊括大量信息的教学方法,在复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更加符合时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合作、教师指导这三个步奏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掌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将离散的知识通过链接使其结构化和完整化,使复习过程更为完善。
五、小结
思维导图最大的特点是可视性、形象性,它便于信息的加工与组织,能很直观的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度,让老师了解学生。思维导图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但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有不足之处,还望广大读者能给出批评建议。
[1]景敏,张波;《基于思维导图方法对职前教师极限概念理解的研究》;教学教育报;2006.5
[2]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教育技术导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