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问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2015-06-26陈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性

陈霞

[摘 要] 国际教育委员会指出,要把学会学习、学会劳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列为21世纪的重要目标,合作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以问题为任务,通过热烈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清晰认知和理性感悟。因此精心设问成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

[关键词]精心设问 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92

2014年4月下旬通州区“名师之路”协会(高中政史地会员组)在姜灶中学组织了“手拉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研讨主题,历史学科由笔者与姜灶中学徐老师 “同课异构”执教了《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必修二第17课)。活动虽早已结束,但回味与思索仍在。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精心设问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几点拙见。

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变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也拓宽了学习历史的途径, 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以问题为任务,通过热烈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清晰认知和理性感悟。因此精心设问成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有价值呢?

一、设计的问题数量和难度要适当

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时间有限,故问题数量不宜太多,以确保学生有充分开展讨论、合作探究的时间,贪多只会让小组合作学习匆匆走过场。或者是当学生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教师在设计学习问题时还要把握好难易度。问题过难很难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过易学生张口就来,看起来气氛活跃, 却容易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应遵循“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参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以“可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为准则。

考虑到《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部分内容主线清晰,重难点明确,笔者围绕“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主线,就危机爆发原因、爆发过程、危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分别设计合作探究问题:“1.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吗?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经济危机?对此你怎么看?2.这场经济危机为何会从美国迅速波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而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有学者认为‘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这场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机会?以史为鉴,我们应从这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整堂课围绕三大板块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精简保证了基本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时间内完成探究,设问紧贴教材实际又高于教材,学生有所思必然有所答,但要答出要义更需深入探求。因此,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

“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课堂学习过程来看,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能针对学习中的“疑难杂症”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思维得到碰撞、认知得到升华,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上述问题涉及史学界的新研究、新观点、新成果较多,有些问题甚至当前史学界仍存有争议,问题的思辨性强,联系现实密切,学生有所感有所知,但更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识。如问题1就是要求学生在已形成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三大原因认知的基础上,联系当前中国经济与之相似的三大现象,通过对原有观点的质疑引出思考。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形成激烈的思维碰撞,小组间在交流时不断提出新的认知视角,最终达成共识:“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与社会制度、阶级无关。单纯从制度性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原因不科学。当今经济危机更是世界性经济发展问题,我们应以市场化、全球化的眼光来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这些新见解与当前新的史学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只要问题设计有思考的着眼点和拓展面,中学生也能成为史学研究者。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问题,一般是指有多种答案,或者是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获得答案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除了思维的深度,问题本身还要有一定的张力,让认识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的影响,应时应景体悟时代发展动态。这样的合作学习无疑让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

“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上述问题3就属开放性的讨论题,对此学生有话可说,但历史学科讲究“以史为证,史论结合”的原则,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条理、有深度、有张力。在参与小组讨论之初感觉学生的回答杂乱无序,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随着组间合作的深入,学生原先散乱的陈述有了归纳、整理、提炼甚至是观点升华。到各小组交流时已能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等层面逐层展开,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论据充分。学生思维的活跃、合作的密切程度远远超出了笔者的课前预设,所呈现的很多新颖的观点是笔者始料未及的,也无形中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主动探求获得的深刻认知远超出教师苍白的讲述,而这也正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设计问题要选取合适时机

教学中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一般来说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生个人探索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同伴的帮助时(如问题2),此时的合作最有效;在学生意见不一致时(如问题1),此时教师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最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并提升其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如问题3),因解题视角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此外在化解教学重难点关键处(问题1、2、3均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而非教师直接的灌输,这样的学习效果更持久更深刻。而这些时机的择取要求教师课前做足准备,使设计的学习问题有合理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便于开展组际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利用恰当的时机,开展适当次数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实现培育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育人目的。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焕发师生生命力的最好舞台,相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伴着新课改的深入,焕发出自己应有的生命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金海清,万国全,丁国林.合作学习指导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