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一也,子瞻与佩弦同耳

2015-06-25梁月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处境赤壁赋荷塘月色

梁月艳

《赤壁赋》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仔细研究两篇巨作,览其兴感之由,苏轼与朱自清这两位相隔近800年的文坛巨匠,竟然“若合一契”,真是“古今一也,子瞻与佩弦同耳”。仔细梳理两文“一”“同”之处,令人唏嘘感慨。

一、一样的写景意境

清风徐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水波不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光如流水一般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相似的环境营造了一样的意境:美、静、雅。置身于清风明月这般超凡脱俗的环境中,二人体验到了一样的审美愉悦。苏子“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朱自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作者暂时抛却现实世界中的不幸和痛苦,心神获得暂时的解放。在抑郁苦闷的人生中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苏轼在赤壁下找到了曾经失落的精神家园。

康德认为:“审美是无目的的又合目的的统一。”依据康德的理论,两人身心应处于完全自由的境界中。所写之景是他们追求自由的外现,追求自由理想境界的象征。

二、一样的内心情感

写作两文时的子瞻与佩弦既不是激进的扛大旗的改革者,也不是顽固的守旧派。朦胧、宁静、雅致之景表现了中和主义思想者追求调和、适中、自然生活情趣的内心情感。

古人云:“文如其人。”两篇文章营造出的美、静、雅的意境,正映射出两人均为率真、耿直、刚正不阿、有悲悯情怀的真性情中人。

如苏轼遭排挤出任杭州通判,不顾他离京时友人“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的赠言。毫不顾忌政治上的风险,尽展有话不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率真之气。辗转历任苏州、密州、徐州、湖州八年间,写了一系列讽喻诗。他写《吴中田妇叹》讽刺《青苗法》用纳钱代替纳粮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写《山村五绝》展现了他富有正义感的士大夫悲悯情怀。他胸怀坦荡的人品,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为后世人敬仰。

朱自清把父亲在他结婚时为他做的一件皮大氅(水獭领,紫貂皮)典当,只为买一本价格14元的《韦伯斯特大字典》,足见他的率真之气。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乃至于让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表达对那些妓女的同情。这些均体现了他作为富有正义感的士大夫悲悯情怀。杨振声对朱自清的人生与文学关系做了恰当的评价:“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

有感身心为外界所累的文人是拥有自我意识的文人。苏轼、朱自清正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文人。这类文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人生的短暂、时光的流逝非常敏感,并因而充满忧患意识。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借客之口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伤。朱自清感到时光不可阻挡地流逝时,“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匆匆》)。表达对时光流逝的焦虑。

三、相同的际遇处境

经济处境:初到黄州时,苏轼在《寒食帖》中写道:“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足见他此时生活的拮据。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举家迁到清华园才几个月,好不容易告别当东西过日子的生活。但他已经有五个孩子,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靠他自己。他在《儿女》中写道:“两个肩头上,这么重的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靠我生活”。可见经济压力亦大。

政治处境:政治理想遭受打击,苦闷彷徨。创作《赤壁赋》时正是苏轼遭“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在此居达五年之久。团练副使的职位已经低之又低,还不得签署文件,等于是被“挂”了起来,他的政治生涯到了低谷。朱自清在《哪里走》中写道:“我是要找一条自己好走的路;只想找着‘自己好走的路罢了。但哪里走呢?或者,哪里走呢。我所彷徨的便是这个。”“但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颇有些惘惘然。”苦闷彷徨的处境溢于言表。

两文于莘莘学子的福音:当心为外物世界所累,身心俱疲时,走进那片清风明月中,观赏那片荷塘月色,嗅嗅那缕缕清香,听听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心灵可自由徜徉,暂得休憩之处。当人生处于低谷,心灵晦暗时,让清风拂面,让那轮曾照过赤壁下的苏子和清华园中自清的明月朗照于心,做一个精神贵族。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高级中学(221361)endprint

猜你喜欢

处境赤壁赋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画与理
苏东坡《前赤壁赋》
荷塘月色
《赤壁赋》用典赏析
女性的处境及出路
现代雕塑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