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反思小议
2015-06-25吴俤仙
吴俤仙
一、反思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如去年我在执教“不规则物体(石头)的体积”时,先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当乌鸦喝不着水时,(录像暂停)问学生:该怎么办?(“乌鸦喝水”这个典故,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往瓶里放入石头。”)学生回答后,再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想法,接着问学生:乌鸦现在为什么可以喝到水了?学生稍作思考,马上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位升高,所以乌鸦可以喝着水。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呢?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汇报总结。结果学生只探索了“把石头放入水”这一种方法。显然学生的思维受“乌鸦”的束缚,依“乌鸦”画葫芦,让“乌鸦”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探索空间。当时我就启发学生:“同学们,把石头放入水中求体积,是一种好方法,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研究的方法多?探索的方案巧?”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跳出乌鸦的“陷阱”,找到了用橡皮泥将石头“围”成长方体;称石头重量;将石头放入长方体容器内,用沙子填满等新颖独到的方法。试想,课堂教学中要是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是不可能跨越“陷井”,标新立异。
二、反思教学策略
一般认为,教学策略是指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我就一年级“长短”这一内容做研讨课时,我末做具体的操作要求,直接让小朋友拿出学具比长短(因为我长期进行高年级数学教学,都是直接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结果有的学生是一种学具接着一种学具玩;有的学生是把所有的学具全部摆放在桌上;有的学生抢同桌的学具看……收效甚微,甚至纵容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发现这种情况后,我知道用以往的策略是行不通了,于是立即采用了更为具体的教学策略:一是听清操作要求(拿两种学具);二是边操作边思考(从摆学具中看到了什么);三是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将看到的、想到的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四是集中精力听小朋友的汇报(想说的说给同学听,有意见的可以及时更正、补充)。
三、反思学习过程
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如教学“几分之一”时,要求学生用长方形纸折。本想在学生折出如图1所示时,让学生观察这四个三角形的大小相同吗?(因为备课时没有仔细研究,单从直观上看,这四个三角形的大小不相同,即没有平均分)直接告诉学生图1不能用表示。事实并非如此,我在教学时,却看到一个学生涨红着小脸,捧着他所折的长方形纸(如图1),舔了舔舌头,似有千言万语。于是我请这位同学到台上汇报:我认为这样折也可以用表示,我们可以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如图2所示),这样把这块(指阴影部分)平均分成了两块,把上面这块移到下面,构成了这样一个小长方形(这位学生边说边比划,还用笔涂上阴影,如图3所示),这部分肯定是这张纸的。听着听着,全班同学(包括我)茅塞顿开,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