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015-06-25刘萍
刘萍
【摘 要】 本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等几方面入手,最终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 键 词】 体育教学;健康心理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求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竞争。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而体育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心理教育与身体活动之中,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动作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克服消极因素、克服胆小、怯场的心理,使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曾经有人把学习比作人学走路,小时候让大人抱着走,大一点被大人扶着走、拉着走,再大一点就跟着走,以后就自己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也正是这种扶和拉再跟的阶段。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健康心理的界定
怎样才算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呢?健康心理如何界定,这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见解:有的认为健康的心理就是心理健康;有的认为,成功者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心理;也有的人认为,能积极适应环境,充分发挥潜能的人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有的人还认为,人的智力、情绪、气质上的某些特点及行为高效率是健康心理的表现。综上所述,健康心理起码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 健康心理是人健康的重要方面;
2. 健康心理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机能;
3. 健康心理的人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潜能,适应环境和社会活动,效率高,有正确自我观的人。
针对种种心理歧形现象,根据现代化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健康心理的标准应该是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开朗坚强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崇高的理想、正常的潜能、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竞争、文明的意识,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与生活态度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定是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外界与个人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正确处理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治异常行为以及闭锁心理的发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引导课让学生观看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录像,引导学生收看体育节目、重大的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网上查阅资料等等;同时利用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学习优秀运动员训练、生活中的优秀事迹。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集体荣誉感,遵守国家法律和功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挫折与困难。表扬在体育课中训练刻苦、学习认真、敢于创造、敢于拼搏的先进事迹,营造学先进、学英雄模范的氛围,从而造就情感健康,处事谨慎,同情老弱,憎恨坏人、坏事,向往美好未来的学生群体,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包含: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交能力、稳定的情趣和自我控制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心态等特征暴露得特别的快和明显。运动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的特点,刻意安排适当难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轻松、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的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并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感知外部形态,促进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四、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
按照生物进化的观点,人类的产生就是进化的结果。人类的进化大致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类和自然界的竞争;一个是人类自身的竞争。没有第一个竞争人类不能生存,没有第二个竞争人类不能发展,而学习活动就是实现这两种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断的竞争。我们都知道竞争的道路不可能平坦笔直,它是充满着艰难、曲折、坎坷、挫折,如果我们对这一点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社会陷入消极失望,怨天尤人的境地,乃至一蹶不振,古往今来,多少意志不坚的人激流退败,但也有一些人,不畏艰险,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最后在竞争中取胜。
五、培养学生交往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总能很好的适应现实,人类心理的适应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失调许多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可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维护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大多数是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准备。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交友,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六、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能否正确评价自我是衡量一个人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更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如果自己不了解自己,不接受自己,那么,不是时时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就是世俗的偏见,狂妄自大或自卑、焦虑,从而导致心理失调。这时候,作为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心里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情感、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心境。所以,在我们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在教会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应该更新观念,勇于探索,重视学生的健康心理。针对如今种种心理歧形现象,我们应根据现代化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开朗坚强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加强民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使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掌握应付挫折及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小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较为复杂的激烈竞争的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张大钧. 教育心理学教程[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2] 季浏,符明秋. 当代运动心理学[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