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15-06-25黄丹吕丹
黄丹++吕丹
摘 要: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存在供需失衡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本文以国贸专业人才就业为导向,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岗位需求、岗位任务和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角度分析,提出民办高校要按照岗位要求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照岗位任务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能力培养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就业;实践教学;国贸专业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由于近几年国际经济市场低迷,出现国贸人才供需失衡,人才结构失衡的现象。民办高校具有办学机制灵活、对市场需求反映灵敏的特点,在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就业水平方面,应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的市场适应性。下面作者从市场需求方,即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情况为指导,对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提出改进措施。
一、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一)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
通过在各大网站上的招聘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岗位的统计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外贸销售助理、外贸平台操作员、外贸会计、外贸跟单员、各类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业务员、货代客服等,从网上各大招聘网站上的各类国贸专业岗位招聘数量来看,外贸相关业务员、跟单员招聘比重最大,大约占到整个岗位的85%,报关报检员占到10%,国际货代员占到5%。具体如下图1所示:
从企业招聘对学历要求来看,主要要求为大专和本科学历,大专学历要求占比为60%左右,本科学历要求占比40%左右,个别职位(如外贸业务经理)比较高的要求有硕士学历,有些甚至没有学历要求。从招聘对工作经验要求来看,50%左右要求有1-3年及以上的相关工作经历,如果涉及到外贸相关管理职位则要求5-7年工作经验,其他则并无工作经验的要求。
(二)各外贸岗位具体工作任务
从表1的具体任务分析来看,各岗位对贸易专业知识要求较高,需经过专业的学习和练习过程,因此,民办高校除了讲授相关理论课程外,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实习过程。
(三)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分析
通过对一些外贸企业招聘信息中任职资格的统计和对企业实地调查分析,企业在选择外贸人才时,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处理能力,但是多数企业表示在录用新员工的时候还是会看中应聘者手中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因为他们认为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毕业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能力,不同企业类型在招聘不同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外贸相关行业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外贸业务员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外贸跟单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等。具体如表2:
同时,企业在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综合概况起来有四个方面,分别为运用外语能力(大多数为英语,个别要求小语种)、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开拓新业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另外对外贸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执行力、企业忠诚度、吃苦耐劳等方面。
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析来看,民办高校作为三本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即对学历要求不高,但对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各方面需求的综合分析,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对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一)按照岗位要求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看重其综合素质,其次才是专业素质,而实践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应体现出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内容环节应体现出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可以为具体岗位对应知识模块对应课程体系,具体如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践课程体系图中的电子商务专员、国际市场营销代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拓展岗位,其他为专业岗位;各知识模块对应的课程体系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如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模块中的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也分属于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知识模块;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有一些并非完全的实践实训课程,而是理论课程中包含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另外有些实践课程的知识模块有重复的部分也应相互侧重删减。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是教材建设,要体现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可根据各种岗位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来编写。
(二)按照岗位任务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体现系统性、连贯性、可操作性和仿真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可以根据上图的知识模块进行总体实践内容的设计,各对应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进行系统梳理,在开课时间先后和各内容的侧重方面也要整体性进行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可以根据表1中各岗位工作任务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就外贸业务员岗位来说,其核心任务是开发客户、计算报价和成本核算、交易磋商、拟订合同条款等,在设定好国际商务环境和贸易背景下进行具体训练。实践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和仿真性应以具体公司业务为对象,可以委托实践教学软件开发商进行定制式的教学软件开发,和一些公司或者高校进行共享式仿真练习。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贸专业相关的竞赛、参与社会实践、利用网络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等方式。
(三)按照能力培养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除了专业知识外,特别强调四种能力(运用外语能力、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开拓新业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四种素质(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程度、团队合作精神),在人才的后期发展过程中,若能较灵活运用外语进行客户管理、业务拓展、交易磋商等方面突出,则晋升的空间较大。因此,高校国贸人才的培养应由其注意这些能力和素质,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将这些因素考虑到考核的目标中。
由于民办高校存在客观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的限制,除了各民办高校自身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外,对于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应充分利用其办学灵活的特点,寻找多种有效实践教学方式,特别是在经济条件发达、商业环境成熟和贸易资源丰富的地区,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条件,丰富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多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湘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4,(8)
[2]刘秀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4)
作者简介:黄丹(1981–),女,湖北武汉人,讲师,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农业经济;吕丹(1985–),女,湖北武汉人,讲师,武汉东湖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