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三围”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的探索

2015-06-24唐绍明

四川农业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三围大竹县秧苗

唐绍明

(四川省大竹县白坝乡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大竹 635112)

水稻“三围”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的探索

唐绍明

(四川省大竹县白坝乡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大竹 635112)

水稻“三围”强化健身栽培技术,是由马达加斯加神父提出,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提炼总结出来的水稻栽培新技术。我县于2003年引进试验,同时在我乡各村组部分农户田块进行示范推广,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几年来累积推广面积不到66.67hm2,使该项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徘徊不前,粮食生产单产不高,总产上不去,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通过水稻强化栽培与宽窄行栽培和旱育稀植栽培的鲜明对比,对水稻强化栽培的增产原理分析及效益比较,说明该项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目前存在推广滞后的现状,挖掘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使该项增产技术尽快普及推广,达到可持续增产的目的。

水稻;“三围”强化栽培;技术推广

大竹县于2003年从美国引进试验示范水稻强化栽培新技术,在全县其他乡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显著提高。我乡也在不断地积极探索,并选择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村社进行试验示范,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旱育稀植栽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强化栽培技术,让群众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笔者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探索制约此项技术推广的客观原因,并为今后如何加大此项技术的推广力度提出对策。

1 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多,农业耕作经营粗放,仍处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

1.1 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

从一个乡的劳务开发办获悉,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6425人,占农业总人口18276人的35% ,占劳动力人数9430的68%,除了老人小孩,真正在种田的就不多了,一般都是按传统习惯种庄稼,你叫他那样栽,他不接受,怕麻烦。

1.2 分散经营不成规模,农业比较效益低

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在很多人脑中根深蒂固,农村土地流转缓慢,农业招商力度不够,即使引进业主进行农业开发,因土地流转价格高,流转的土地矛盾纠纷突出,基层干部嫌麻烦,致使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

此外,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推广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政府抓农业新技术推广,缺乏激励机制和过硬的奖惩措施。在家种庄稼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接受科技知识的过程比较缓慢,严重制约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2 培育健壮秧苗是三围強化栽培的基础

2.1 搞好病害预防是培育壮苗的关键

旱育秧育苗期防病工作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全面综合防治。

2.1.1 旱育秧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出现立枯病 目前,从现有的农药来看没有专治立枯病的特效药,只能利用现有农药和科技手段控制该病的疫情扩展蔓延,降低秧苗损失。据县农技站调查资料显示:未进行土壤消毒的旱育秧立枯病的死亡率在30%,严重的高达60%;而进行了土传病害消毒处理的死苗率仅为10%。

此病多在湿润秧田和旱秧田中发生,发病早的引起烂种烂芽,秧苗早期发病枯黄卷缩,茎基部腐烂,很易拔断;后期发病,叶片先萎蔫卷缩,茎基部腐烂软化,全株黄褐枯死。病株基部大多生有赤色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造成侵染。

在生产实际中,此病容易与秧苗生理性的青枯病混淆。青枯病一般是秧苗在长期低温情况下,根系吸水能力不强,空气干燥,湿度低,叶面蒸发快而引发的,或者说,早春寒潮过后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根系吸水能力弱,叶片蒸腾量大,造成叶片卷缩青枯,直至枯黄而死。而立枯病一般在2~3叶之间出现,并且是在寒潮过后的高温期间发生。当然土壤调酸,耕作粗放,整地质量差等也易引发此病的出现。

立枯病的防治方法:选择背风向阳,灌排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或麻地做育秧苗床。播种前15~20d施足苗床肥,1m2苗床施腐熟农家肥5~10kg、过磷酸钙150g、氯化钾40g、锌肥1.5~2.0g,翻土2~3次,达到床面平、土块细。苗床厢宽120cm,长度不超过150cm,高10~15cm,苗床间距50cm,走向与当地风向平行。播种前进行土壤调酸消毒杀菌,1995~2000年笔者用敌克松或过磷酸钙调酸,按1m2苗床均匀喷施70%敌克松600倍液1.5kg;2001~2005年则用壮秧剂消毒调酸,施药后再浇足清粪水,使土壤含水量为70%~80%,并进行床土消毒和防治地下害虫。

2.1.2 育苗期间的虫害、草害防治和温度、湿度、肥水管理 其中以温湿度为重点。苗床管理,播种到出苗,主要是保温保湿,膜内温度>35℃应及时揭膜两头,降温换气,秧厢长的应揭膜两边,让膜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膜外的冷空气向膜内流入。发现苗床干燥发白,应浇水增湿,否则持续时间在2h以上时,就会出现秧苗烫伤或整株烫死。出苗至一叶一心期,控温降湿,膜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要揭膜降温换气,温湿度掌握的原则是秧苗尖挂露珠,苗床不发白为宜,当秧苗长到一叶一心时,应在下午4~5时揭膜。1m2用敌克松对成100倍液体喷施,防治立枯病和青枯病;1.5~2叶以后1m2用15%多效唑粉剂0.2g加水100g喷施,可促进分蘖,控制苗高,以便移栽时减少植伤;2~3叶以后,为适应外界环境,应将拱膜日揭夜盖,通风换气,如遇寒潮,应盖膜保温;3叶期施分蘖肥,1m2喷施1%的尿素溶液3.5kg,以后每长1片叶施1次追肥,平时只要不卷叶,土壤不发白就不浇水,否则应补充水分。

2.2 科学施肥是关键,技术到位是核心

2.2.1 合理施肥 根据不同肥力的田块,底肥施碳铵肥20~30kg/667m2、磷肥25~30kg/667m2,或者45%的复合肥20~30kg/667m2、锌肥2kg/667m2。同时,重视粒肥的使用,在水稻齐穗10d左右,撒施尿素5~10kg/667m2,并用碳酸二氢钾叶面喷施。

2.2.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在秧苗长到3叶1心至3.5叶时,用清水泼湿苗床,充分使土壤湿透,便于起苗,不伤根系,然后抢晴移栽。移栽时用三环唑药液喷施以预防稻温病,实现带药移栽。移栽规格:水稻三围强化栽培采用三角形移栽,每个大窝由3个小窝组成,小窝呈等边三角形,小窝与小窝之间距离8~10cm。移栽规格视稻田肥力状况而定,一般肥力田块株行距40cm×40cm,栽4170窝/667m2,1.25万株/667m2;高肥力田块株行距40cm×45cm,栽3705窝/667m2,1.111万株/667m2。

2.3 水稻“三围”强化栽培技术

2.3.1 晒田控蘖 条件好、水源方便的地方可采用晒田控制分蘖的措施,以控制无效分蘖的生长。

2.3.2 适当增加施肥量 “三围”强化栽培单个小株分散栽,单株长势良好,根系发达,需肥量大,应比规范化栽培增施2kg/667m2尿素,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2.3.3 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辅,综合防治为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发的病害,也是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大竹县山后观音、白坝片区是水稻稻瘟病常发区,一遇异常年份尤其要注意稻瘟病的防治工作,兼治纹枯病。一般强化栽培技术要求水稻在移栽后5~7d用20%三 环唑100g/667m2加杀虫双水剂200~200g/667m2对水60~75kg/667m2喷施,可有效水稻前期的病虫问题;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用稻瘟灵100g/667m2加三环唑100g/667m2再加25%的晶体井岗霉素对水60~75kg/667m2喷施,可以有效防治水稻中后期的各种病虫。

2.4 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与宽窄行栽培技术及三围强化栽培技术的对比

表1~2说明旱育稀植栽培与宽窄行栽培产量是不相同的,旱育稀植窝距加大、行距减小,通风功能强,有利于光合作用,有提高实际效益增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返青成活快,营养生长期长,促进早生快发有效分蘖。两者相比,旱育稀植栽培多25526.2个/667m2有效分蘖,穗多粒多,产量高,增产109kg/667m2,旱育稀植栽培比宽窄行栽培的产量明显要高。

表1 大竹县罗城乡农技站水稻宽窄栽培产量调查表 (调查日期:1998.8.18)

表2 大竹县罗城乡农技站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产量调查表 (调查日期:1998.8.18)

表3 2008年大竹县农技站水稻不同栽培方式试验表

表5结果显示,强化栽培具有增产的明显优势,在单位面积基本苗不变的情况下,窝有效穗多1.25穗,有效穗多11670穗/667m2,每穗着粒数多9粒,穗实粒数多15.1粒,结实率高3.7%,千粒重增加0.9g,产量高145.3kg/667m2。

王老师:听起来似乎有一些道理。凭借良好语感和模仿,学生在一开始的确不会出现太多的病句,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套用句式。但即便他们说对了、写对了,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而只是“我感觉对”。脱离模仿造句阶段后,学生最终还是要依靠理性来分析句子而不只是凭感觉来判断。因此,在语感培养达到一定基础之后,第二个阶段就需要补充语法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交流时做到“准确地表述”,而不仅仅只是“表述”。遗憾的是,我们现在主张“淡化语法”,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永远处在“跟着感觉走”的状态,导致现在学生的交流、表达中存在大量的语病,这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表达热情。

表4 水稻不同移栽方式对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

表5 2010年县农技站三围强化栽培和宽窄行挖方测产对比统计表

3 水稻三围强化栽培的增产原理分析及其效益分析

3.1 增产原理

3.1.1 个体与群体协调 秧苗栽成单株三角形外形上稀中有密,密中有稀,错落有致,个体与群体分布比较均匀,具有通风,透光的特点,能促进 根系生长和分蘖的早生快发。

3.1.2 个体优势突出 有效分蘖发生早,单株个体优势强,单株生长力强,大穗多,结实率高,千粒重高。

3.1.3 抗病能力强 能有效改善群体结构,通风透光好,同时还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特别对水稻的稻瘟病和纹枯病具有明显控制效果。2010年我们在光辉村9社,对水稻不同栽培方式调查田块共9块,每块田3个点,对纹枯病进行调查,结果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三围强化栽培纹枯病发病率3%,分别比宽窄行10%的发病率和常规栽培15%的发病率低7%~12%。

三围强化栽培我乡增产幅度在109~145.3kg/667m2之间,平均127.15kg/667m2。我乡辖7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5132户,农业人口18276人,稻田面积808.8hm2,如果全部实行三围强化栽培,全年能增加粮食总产1542.58t。按现行市价2.4元/kg计,折合人民币370.2万元,人平增收202.5元。

4 加大“三围”强化栽培技术推广力度的措施

(1)继续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尤其是抓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要系统掌握农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多搞一些试验示范现场和一些生动的观摩现场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传授给农民,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接受。

(2)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上,对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多培养适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实用性科技人员,使他们进入社会,发挥科技带头作用或成为科技骨干和致富能手,让大部分群众跟着学,这样推广新技术的步伐会明显更快。

(3)政府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制定完备的激励政策,力推三围强化栽培,使科技成果转化更快。

(4)加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加财政投入,加强体系基础性建设,适当增加科技推广经费,使推广工作更加强劲有力。

(5)农技人员多出点子,多做样板,多做示范,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使新技术不断地向纵深推广发展,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用现代农业发展来推动新农村建设。

(6)在公共场所,村社院坝,田间地头,广泛宣传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学科学、用科学,生产才能发展更快,农民收入才能增加。

(7)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把分散凌乱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推移,或者通过业主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猜你喜欢

三围大竹县秧苗
题谢平亭联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大竹县:强化社保基金管理 大力建设“满意居保”
大竹县:稳步有序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大竹县多措并举开展“护薪”行动
大竹县:扎实推进2021年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农民
“三围”,围出好的氛围
智能量“三围”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