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自然资源理论对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启示

2015-06-24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财务与经济管理系陕西西安710130

关键词:马克思利用经济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财务与经济管理系,陕西西安710130)

马克思自然资源理论对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启示

朱解放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财务与经济管理系,陕西西安710130)

马克思的自然资源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社会以及每个民族和国家的自然资源总是既定的和有限的,因而任何民族和国家对自然资源都不能无限制地肆意获取,必须充分考虑保持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自然资源开采过程的无序化,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急剧锐减和生态环境的积累性恶化。把握马克思自然资源理论的科学内涵,结合我国近年来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性也越来越大。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资源理论,对于积极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坚持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自然资源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自然资源的规定

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1]86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2]。同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3]662。马克思的论述说明,劳动生产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由劳动力的发挥而产生的;二是单纯由自然因素而产生的。可见,劳动生产力总是和各种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相结合而产生的生产力成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亦即劳动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形成的自然生产力,这种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程度。在这里,自然资源是产生这种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科学技术则是产生这种自然生产力的条件。破坏了这种自然条件或不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自然条件,就会使这种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而消失或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自然资源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这些也是不花费资本家分文的。”[4]生产上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海洋、矿山、森林等等,不是资本的价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紧张程度,不增加预付货币资本,就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资源的利用。这样,生产资本的现实要素增加了,而无需追加货币资本。马克思还以瀑布和煤进行比较,来说明自然资源的无偿性。马克思指出:“煤本身是劳动的产物,所以具有价值,必须由一个等价物来支付,需要一定的费用。瀑布却是一种自然的生产要素,它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劳动。”[1]724自然资源之所以能够无偿地利用,是因为自然资源本身不是人们的劳动产品,是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虽然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就是能够参与生产过程,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形成提供服务。但是,由于自然资源本身没有价值,故不能把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而不会进入价值的形成过程。

(三)自然资源的类型

马克思指出:“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3]560对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的利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层次较低的利用阶段。对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的利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深化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阶段。所以,“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560。十分明显,在社会经济发展较高的阶段上,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的自然资源已不是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而是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同时,随着社会需要的增加,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并在生产中应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广度日趋扩大,自然资源被开发、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因此,伴随着自然资源日益广泛和深入地为人类所利用,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大。

(四)自然资源的特征

马克思指出:“使劳动有较大生产力的自然条件,就完全不取决于资本了。这种自然条件在自然界只存在于某些地方。在它不存在的地方,它是不能由一定的投资创造出来的。”[1]726-727在人类社会经济不发达时期,自然资源被人们利用的数量和程度较低,没有被利用的潜在的自然资源数量相对巨大,人们似乎很难感觉出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相反,人们误认为自然资源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宝库。然而,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数量和种类逐渐扩大,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不断暴露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自然界有许多自然资源,特别是那些存量较少、宜于人们利用的自然资源,以及那些虽然存量较大,但社会需要的数量特别巨大的自然资源,人类利用到一定程度就会枯竭。由此可见,自然资源越是稀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大。马克思在论述劳动生产率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时,还进一步论证了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的思想,这一思想即是“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1]289。

(五)自然资源的地位

马克思指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3]562原因在于,“这些自然条件只作为自然界限对剩余劳动发生影响,就是说,它们只确定开始为别人劳动的起点”[3]562。良好的自然资源不仅是剩余劳动赖以产生的自然基础,同时也是超额利润赖以产生的自然基础,自然资源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可以为其使用者带来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也就等于这个处于有利地位的生产者的个别生产价格和这整个生产部门的一般的、社会的、调节市场的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等于商品的一般生产价格超过它的个别生产价格的余额。”[1]722-723由此可见,“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1]728。在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进程中,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往往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表现。新的自然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往往对生产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自然资源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称为财富的源泉。”[5]人类进行社会生产,除了要有劳动力这一要素之外,还需要具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两个要素。前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观要素,后者是生产过程中的客观要素。人们无论是生产直接供自己消耗的产品,还是为市场生产商品,自然资源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形成,是使用价值形成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自然资源是社会财富的第一源泉。马克思还指出:“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3]53由于自然资源本身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决定了它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无偿服务方面会有重大差别,从而使自然资源本身显现出层次性的特征。对于丰度较高的富矿而言,就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相反,对于丰度较低的贫矿而言,开采的价值就不太大。另外,自然资源在优劣上的差别,不仅影响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而且影响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

(七)自然资源的保护

马克思指出:“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6]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次利用自然资源不考虑后果而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事实。因此,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考虑长远的利益,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预防对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马克思在论述节约自然资源时指出:“一定的物品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被消费,才是需要的对象。例如,只能吃掉一定数量的谷物等等。因此,产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自身中含有某种限制,——即对该产品的需要的限制,——但这种限制现在不是由生产者的需要来计量,而是由交换者的总需要来计量。当不再需要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时,产品就不再是使用价值。”[7]换言之,生产不仅要满足需求,而且要适应需求,如果超过了需求,超过部分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就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使原先不能为生产服务的自然资源由此可以为人类生产服务,使劣质的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生产服务。这是因为,“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3]48。

二、当前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界恩赐给人类社会以及每个民族和国家的自然资源总是既定的和有限的

大自然是世间万物的创造主,但创造的万物是既定的和有限的,这种既定性和有限性决定了每个民族和国家所能够享受到的自然资源决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而是有一定的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千百年来,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利用了难以计量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给人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极大地消耗和减少了自己的寿命。在蒙昧的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无法理解有限制地使用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生命攸关的重大影响,因而无限制地消耗了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人类必须理智地、冷静地面对无法回避的自然资源现状,因而有限制地使用自然资源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揭示出一条真理,这就是任何民族和国家对自然资源都不能无限制地肆意获取。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利用并非没有限度,人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时,必须充分考虑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避免那种无视自然资源限度,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滥用自然资源,从而导致自然资源枯竭而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发生。

(二)自然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是一种严格的约束和限制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是需要自然资源的,自然资源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各个民族和国家自然资源丰度的高低对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是迥然不同的。自然资源丰度高的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充足,而且投资成本低,经济发展规模大且速度快。相反,自然资源丰度低的国家,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短缺,而且投资成本高,经济发展规模小且速度慢。在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自然资源弱国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强国形成依赖,逐渐丧失经济结构的独立自主权,严重的甚至丧失政治和外交的独立自主权。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国家,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自然资源质量相对较差,加之过度开采和浪费,对发展生产力产生极大的压力。另外,我国由于经济实力薄弱,缺乏足够的资本和技术投资于更多的替代资源开发项目,在替代资源还无法发挥替代作用的条件下,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和限制就是不容忽略的[8]。

(三)“资源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期影响

全国解放以后,历届政府针对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励精图治,致力于国家的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提高我国的物质生产力水平。但是,囿于资本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无奈地选择了“资源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物质生产力的增长为主导目标,单纯依靠要素的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扩大经济规模,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急剧锐减和生态环境的积累性恶化。选择这一模式的理由有:一是由于国际环境的限制,从外部无法取得资本和技术。而内部又不具备资本和技术的条件,无奈之下,这种模式也是唯一的选择。这是一种“有水快流”、“竭泽而渔”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二是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来看,无论任何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总要进行资本和技术的积累,而这种积累是从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始的,这也是国家工业化的必然规律。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但是,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供给滞后的矛盾日渐突出。三是这一模式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只要大量增加劳动力要素,就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选择这种模式也有有利的一面。

(四)自然资源限制利用在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中长期缺位

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中,一般只涉及自然资源的利用规模同经济发展总体规模保持相适应的比例关系问题,并没有涉及自然资源限制利用的原则、标准和规模。虽然在其他有关文件中也涉及到自然资源限制利用的问题,但这些文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而这些文件对自然资源的限制利用是乏力的,其结果必然陷入越限制—越开采的怪圈之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其鲜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一是我国政府是国家政治权力的总代表;二是我国政府又是国有经济的总代表。在这种双重身份下,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大目标,必然加大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提高经济的发展速度,各级政府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样势必把自然资源的利用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资源的限制利用往往就成为一句空话。通常情况下,政府的行为都是短期化的,各级政府为了提高本届政府的政绩,很难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有效的限制。

(五)管理体制和管理标准的混乱

我国各级政府的管理功能是综合性的,各种管理功能交织在一起。换言之,自然资源的管理功能要独立地发挥作用,势必要受到其他各种功能的牵制和影响。同时,中央政府的自然资源利益同地方政府的自然资源利益除了统一的一面之外,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从目前来看,矛盾的一面显得格外突出。地方政府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和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在自然资源利益上也存在诸多的矛盾。以上矛盾必然引起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争夺有利的自然资源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演化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超出经济的范畴,甚至会借助其他非经济的手段,从而导致自然资源开采过程中乱象环生,加剧了自然资源开采过程的无序化。同时,中央政府虽然也颁布过许多自然资源管理的标准和规定,但随着自然资源开采过程中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矛盾的不断出现,管理标准还需要修订和补充新的内容。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也是政出多门、另搞一套,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当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个别自然资源开采领域的无政府主义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六)自然资源开采和使用的粗放式模式

自然资源开采粗放式模式造成的浪费是十分巨大的。自然资源开采一方面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如果资本和技术准备不足,就很难进入开发状态,即便是进入了开发状态,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开发效果。我国由于受到资本和技术等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自然资源项目都是在资本和技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有些中小企业甚至是在根本不具备资本和技术的条件下进入开发领域的。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作业过程的事故率,极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同时,自然资源使用的粗放式模式所造成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的自然资源开采由于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成本低,筛选简单,加工环节少,附加值低,价格相对便宜。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某些自然资源产品给予财政补贴,实行保护性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使用自然资源,都不会考虑价格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价格越便宜反而越浪费、越浪费反而价格越便宜的怪象,从而导致人们普遍缺乏自然资源的节约意识和保护意识。另外,我国自然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尤其缺乏循环技术和环保技术的投入,沿袭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越发展,自然资源浪费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是遭到破坏。

(七)自然资源法规体系不健全

全国解放以后,我国开始着手制定自然资源法规,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有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自然资源法规体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大规模发展,而自然资源又是经济大规模发展的基础。在这种前提下,自然资源领域的投资和开发就显得十分活跃。二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自然资源的开采严格控制在国有企业手中,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开采政策作了调整,集体、私营、个体等不同性质的企业都可以进入自然资源的开采领域,自然资源的开采一下子进入混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法规体系已不能解释新形势下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矛盾,而新的法规体系的出台又带有滞后性的特点,从而造成法规的“真空地带”。这种局面极易造成开发主体之间的恶性竞争更加剧烈,致使自然资源开采的无序化更加严重和深入。另外,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的惩罚制度不严格,助长了乱开滥采的恶劣风气。

三、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一)自然界所形成的物质第一定律是永恒不变的

自然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第一定律是自然界运动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要求。这一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自然界给予人类的自然资源是既定的和有限的,终究有一天会消耗殆尽,而人类社会却会延绵不断地永续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尤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区域的生产能力、环境的缓冲能力等因素,并且要搞好综合治理。坚持物质财富的增加与自然资源的消耗相统一,坚持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相统一,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将生态因素和环保建设纳入经济指标的考核之中。同时,人类社会必须对人类本身有充分和足够的认识,不能只追求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的奢华、一代人的繁荣和一代人的和平,要放眼长远,面向未来,细水长流,造福于子孙后代。这里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类要控制自己,要节制人口的增长;二是人类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要减少对物质的追求和欲望。另外,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制定“自然资源限制利用法案”,对某些自然资源可适度限制使用,对某些自然资源可严格限制使用,对某些稀缺性自然资源可封存、不准使用。总之,要真正担负起人类永续发展与进步的责任。

(二)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和加快替代资源的研发

从世界各国自然资源的排名来看,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基础性自然资源的自给率、战略性资源的储备量,都居于世界后列。鉴于此类情况,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自然资源危机意识的教育。要将自然资源危机意识的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的系列之中,使每个人都懂得自然资源迟早是会使用完结的,一旦自然资源使用完结,人类就将无法避免自然资源灾难。二是进行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而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将会严重地破坏生态环境。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条件。三是加快实行自然资源消耗的数字化控制。可以从经济发展的规划中计算出所需的自然资源总量,然后再把这个总量量化在生产和生活的每个具体项目上,甚至可以量化到每个人所需要的自然资源量。四是加快替代资源的研发工作。在我国,加快替代资源的研发工作显得极为迫切。由于替代资源的效益又不在当代,因而必须通过建立“替代资源投资法”、“替代资源开发银行”等形式,保证研发资金落到实处。当前尤其要加快对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尽快减慢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

(三)走出“资源经济”发展模式的桎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人们总是摆脱不了“资源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误区,走不出这种传统思维模式的桎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地位。虽然距离完全“技术经济”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完善许多方面的工作,但主张和倡导“技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是必然的,而且是可行的。选择“技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对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模式的否定,是中国经济的质的飞跃和重大转折。正是这一发展模式,将中国经济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更高的阶段,其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一是“技术经济”主要强调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弱化了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减少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投入的数量。二是“技术经济”可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利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节省自然资源。三是“技术经济”还可通过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等活动,研究和开发新的替代能源。

(四)在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中必须规定限制自然资源利用的条文

在经济发展战略和年度计划中必须规定限制自然资源利用的条文,这些条文包括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利用标准、利用规模、方法措施和管理机构等内容。其中自然资源利用标准和利用规模是该内容的核心,这一核心要求必须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存量、实际开采量、实际使用量的现状,以及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实际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总量,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同时,应当成立“自然资源存储与使用委员会”,这一机构是自然资源限制利用的保障。该机构隶属于计划委员会,在功能上该机构主要是负责自然资源限制利用的问题。另外,要坚决反对政府行为的短期化。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功不在当代、功不在我任”应当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执政者的思想境界。针对有些政府官员为了突出个人政绩,随意增加建设项目和标准的行为,自然资源限制利用机构应当对此予以否定。

(五)建立独立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标准

目前,应当从原有政府自然资源管理机构中把同各种功能交织在一起的管理功能剥离出来,建立独立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使管理功能不受干预地独立发挥作用,这是保障自然资源持续而长久发挥作用的制度性措施。这种管理体制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该机构可以命名为“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与指导委员会”,具体承担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工作,直接属于国务院领导,对国务院负责。二是该机构具有权威性,能够独立执法、独立办案。同时,建议将自然资源的开采权和经营权收归中央政府和国有企业。一方面,目前各种经济主体一齐上的混乱局面使我国的自然资源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掠夺式开采;另一方面,这种混乱局面还引发了严重的官商勾结和贫富两极分化。另外,在自然资源开采和经营方面必须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一视同仁,不允许有特殊的经济主体存在。坚决反对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政出多门,另立山头,另立标准,另立规定,另搞一套。鉴于自然资源开采和经营方面的混乱局面,应当通过国家权威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成立“自然资源武警部队”。

(六)实施自然资源开采和使用的集约式模式

实施自然资源开采的集约式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加快自然资源的开采速度,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二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净化作业空间,减少自然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使开采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程序化、数字化,把自然损耗降到最低点。四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附加值,增加自然资源商品的价格。五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发现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实现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实施自然资源使用的集约式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发现自然资源新的使用价值,使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多样性的特征。二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序,强化自然资源能量的发挥过程,使自然资源能量得到最大、最充分的释放,从而节省自然资源。三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揭示和探索自然资源新的利用途径,使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四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加快替代资源的研发过程,缩短替代资源研发的时间。

(七)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的法规体系

自然资源法规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我国自然资源问题严重恶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法规体系是我国自然资源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自然资源法规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原有自然资源法规体系中的部分条文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应当予以废止;二是原有自然资源法规体系中的部分条文虽然还可以继续沿用,但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修订;三是要根据自然资源领域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矛盾,增加新的法

律条文;四是建立和健全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法规体系,实行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提高自然资源的开采税、燃油税和物业税等,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五是必须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对于严重违反自然资源法规的经济主体除清退出该领域永不录用外,还必须令其弥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六是必须加强政府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控、监督和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其所具有的外部性特征使市场很难发挥自然资源的配置作用,因而需要政府构建合理的制度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规制、监督和管理。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2.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8.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7.

[8] 王亚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18.

M arx’s Natural Resource The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Natural Resource Sustainable Use in China

ZHU Jiefang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30,China)

Marx’s natural resource theory is the Marx economic theory’s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constituent.The natural resources the nature provides to the human society aswell as each nation are always established and limited,thus any nationality and country cannot get them unrestrictedly and arbitrarily;itmust consider fullymaintaining the natural resource.Along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 economy,the peoplemore and more use the natural resources,thus intensifying the natural resourcemining process disorder.The result has caused the natural re-source’s sudden sharp declin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mulative deterioration.Grasp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Marx’s natural resource theory,combining with our excessiv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the actu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actively exploring the basic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and walking persistently on the path of production development,richness of life,and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Marx;natural resource;sustainable use

B0-0

A

1673-8268(2015)05-0006-07

(编辑: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5.05.002

2015-01-04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项目: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2010Z056)

朱解放(1949-),男,陕西西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利用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马克思像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