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居住农民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2015-06-23刘洪铭
刘洪铭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集中居住农民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刘洪铭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比较集中居住农民和普通农民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差异,并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集中居住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农民。集中居住农民存在某些心理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理健康;集中居住农民;问卷法
随着社会对集中居住农民的重视,集中居住农民正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集中居住农民,尚无公认、统一的概念。李卫平和陈华东在《集中居住农民的就业问题的研究》[1]一文中有个概括的说法,就是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离开散居状态的农村,进入集中居住公寓的农民群体。当前围绕该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方面,如郭大力认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极为复杂,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安置问题是缓解农村矛盾的根本问题[2],对于产业转移问题和农民失去土地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农民集中居住的背后所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等方面,有研究显示,农民在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民获得了长远利益,而地方政府确实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3]。本研究针对集中居住农民群体这个社会独特而新兴的群体,既往对集中居住农民的研究多集中在就业问题、文化适应、环境质量等等社会问题方面,尚无或较少对集中居住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等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故进行本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选取肥城市孙庄社区集中居住一年以内居民170人,随机抽取肥城市东尚村普通农民165人,进行问卷调查,得有效问卷249份,有效回收率为75%。
2.肥城市孙庄社区集中居住农民共 170 人,其中男性125人,有效占比为73.2%,女性 45 人,有效占比为26.8%,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32份。选取肥城市东尚村普通农民共165人,其中男性152人,占比为80.2%,女性13人,占比为19.8%,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17份。调查对象年龄集中于16周岁以上。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
(2)生活事件量表(LES):量表的目的在于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和定量,其包含的三个方面问题,是家庭生活问题、工作学习方面、社交及其他方面。另外,有两条空白项目由当事者填写已经经历但并未列出的项目。
(3)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涉及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习惯等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该量表主要通过总分和因子分两项指标来反映受检者的心理状况。
(4)应对方式评定量表(CSQ):为自陈式个体应对行为评定量表,有六个分量表,将每个项目得分相加,就得出了该分量表的量表分。
2.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纸质问卷发放方式,对165名普通农民和170名集中居住农民进行调查研究,集体施测。
3.统计处理
筛选整理回收的调查问卷,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比较集中居住农民和普通农民心理健康状况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集中居住农民和普通农民生活事件的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集中居住农民和普通农民应对方式的差异采用t检验,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集中居住农民和普通农民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经z检验分析得知,集中居住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
(二)集中居住农民与普通农民心理健康总分及因子分差异比较
经t检验分析可知,集中居住农民心理健康因子总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农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中躯体化、抑郁、恐怖等方面,集中居住农民显著高于普通居住农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SCL-90量表的其余方面,2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集中居住农民与普通农民心理健康因子分的比较
(三)集中居住农民与普通农民生活事件比较
经t检验分析可知,集中居住农民正性生活事件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农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事件的工作学习方面,集中居住农民显著高于普通农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LES量表的其余方面,2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四)集中居住农民与普通农民应对方式得分的比较
经t检验分析可知,集中居住农民在解决问题、合理化两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农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求助方面,普通农民比集中居住农民得分高,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应对方式量表的其余方面,2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五)集中居住农民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总分及各因子分应对方式总分及各因子分为自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其中,解决问题与负性生活事件、工作学习事件对心理健康预测作用较大,幻想、合理化、正性生活事件、事件总分、社交及其它问题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较小。
三、讨论
集中居住农民和普通农民经调查显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各因子得分相比较,集中居住农民得分普遍较高,且躯体化、抑郁、恐怖三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集中居住农民确实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需要必要的心理干预。所调查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时间一年以内,尚并未真正适应集中居住所带来的变化,从平房到楼房,从有地到无地,生活方式、生活规律、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带来的种种躯体化症状、反映出身体的不适感或焦虑、社交恐怖等不适应症状是必然的。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关心集中居住农民的心理健康,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积极促进农民转产和再就业,缓解农民压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集中居住农民与普通农民在生活事件方面,差异并不显著,只在生活事件下工作学习因子和正性生活事件下差异较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集中居住农民与普通农民虽然居住方式有所差异,但集中居住农民在家庭状况及社交状况,诸如恋爱结婚,生育、家庭不和及事故纠纷、失窃等并未有太大的变化。由于集中居住农民改变了原有农村散居状态,土地的失去带来工作学习的变化,随着集中居住社区的出现,地方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导致其生活规律发生了改变,很多原先务农的农民开始寻找其他职业,收入相对提高,子女有些进入教育条件相对更好的学校,所以正性事件刺激量多,而且对工作学习方面影响较大。
有研究认为: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的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4]。集中居住农民和普通农民在自责、幻想和退避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当事件发生时,集中居住农民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更倾向于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而普通农民多选择求助的方式。在经历了重大的生活变迁之后,集中居住农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宅基地,也有一些失去了世代更重的土地及世代赖以为生的职业,让他们更加理智的成熟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但集中居住农民群体同样是社会弱势群体,受到自身、社会和政策等多方面限制,其表现出的合理化倾向,说明其应对方式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不成熟的一面。
分析结果显示解决问题与负性生活事件、工作学习事件对心理健康预测作用较大,幻想、合理化、正性生活事件、事件总分、社交及其它问题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对于集中居住农民来讲,面临的问题逐步增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而在生活事件问题当中,所面临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恰好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对他们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正性生活事件要大,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都与心理健康相关,但消极应对方式对其影响更大[5],可见,负性生活事件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加大,使其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解决好集中居住农民的工作和学习问题,完善就业服务等基础保障体系也就成为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总之,集中居住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生活事件又通过应对方式这个中介变量干预心理健康,只有良好的应对方式才能帮助集中居住农民这个群体更好的解决问题。政府应给与足够重视,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广泛的就业渠道,增加其收入,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使集中居住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1]李卫平,陈华东.集中居住农民的就业问题的研究——以常州市A村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2010,(4):55~65.
[2]郭大力.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民的居住与生活——对苏南农民生活与变迁的调查[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2~37.
[3]孙雄辉.大学生人格特征、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6):43~46.
[4]徐美玉,等.农村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状态和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2003,11(3):43~48.
[5]向孟泽,朱昌明.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年龄、性别与应付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00~102.
2095-4654(2015)08-0012-03
2015-04-12
R395.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