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06-23徽,宁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安徽省劳动力人员

王 徽,宁 顺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 徽,宁 顺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安徽省农业人口较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首先,分析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其次,结合安徽省各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口总数、第三产业比重、城镇人口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五个指标情况,通过聚类分析对安徽省各市吸纳就业人员能力进行划分;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加快健全政策制度保障措施,促进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加大教育投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学习,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业就业潜力,增大第三产业比重,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农村;教育;剩余劳动力;就业

安徽省在中国是农业大省之一,农村人口较多,根据201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截止2013年末,安徽省乡村人口数共5 356.97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资源数3 334.28万人。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需求不断减少;工业化及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也在逐渐增加[1],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影响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且安徽省各市经济发展总体还不均衡,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各城市的就业人员情况,提出对策以更好的缓解就业压力。

一、影响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推力—拉力”理论表明迁出地贫困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等形成推力,迁入地就业环境好、有利于个人发展等形成拉力,在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影响人口迁移。从历史上看,安徽省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比农村的推力更大,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倾向于向城市转移。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比较显著[3],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高低,存在高度正相关的关系[4],且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相对于在农村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就业环境,承受着就业不公平、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医疗保险、户籍限制等因素造成的各种心理压力。2010年安徽省每十万人接受大专以上教育为673人,高中以上10 840人,剔除城市人口受教育人数,发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受农业本身特点的影响,农村长期以来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现代农业经营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中出现就业难、工作不稳定、工资低等现象。

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各有差异,对劳动力需求有所不同,这也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2014年6月工人日报报道了大城市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环境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北京、浙江等地,尤其是流动人口大的城市,开始采取“以业控人”的人口调控方式,控制当地人口的增长。安徽省各市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与日益增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供给显然是矛盾的,且二者矛盾不断加剧。

二、安徽省各市就业人员的聚类分析

影响安徽省就业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发展速度、人口总量、教育经费支出等[5]。结合有关研究,本文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汇总整理出安徽省各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各市人口总数(万人)、第三产业比重(%)、城镇人口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年)五个指标情况(见表1),用来分析安徽省各市吸收劳动力的现状。

表1 2013年末安徽省各市相关数据

接下来,对表1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聚类谱系图(见图1),进而可以对安徽省各市吸纳就业人员进行分类(见表2)。

图1 聚类谱系图

表2 安徽省各市吸纳就业人员划分

类型包括城市一类铜陵市、马鞍山市、淮南市二类合肥市三类黄山市四类淮北市、芜湖市、宣城市、池州市、蚌埠市、滁州市五类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阜阳市、安庆市

根据以上分析显示,安徽省吸纳就业人员情况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铜陵市、马鞍山市和淮南市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最强,由于其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长,城镇化人口比重相对较高,且当地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对于就业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合肥市次之,作为省会城市,所拥有的资源相对占有优势,GDP增长速度也较快,第三产业比重较大,这都有利于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黄山市第三产业比重在所有城市中位列前茅,旅游业较为发达,人口总数相对较小,仅为147.42万人,除铜陵市外,明显低于其他城市,如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六安市人口总数均在600万以上,且这些城市的城镇化人口比重均低于40%,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人员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造成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吸纳就业人员能力较低。

三、对策建议

加快健全政策制度保障措施,促进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保障,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6],及时宣传就业政策和发布就业信息,改革不合理的户籍约束政策,最大限度减轻农民工就业引发的子女教育、看病、养老等各项心理负担,立足省内落后城市向省内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转移,积极与省外地区合作,建立就业基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省外转移。

加大教育投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学习,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效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引导农民转变自身的教育旧观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就业层次,面对目前发达城市低端劳动力需求急剧下滑的现状,政府更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尤其应重点关注安徽省就业人员吸纳能力较弱的城市,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提高迁出地的“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帮助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就业[7]。

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业就业潜力,增大第三产业比重,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8]。结合安徽省各市的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发当地农产品特色资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供销系统,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当地就业人员吸纳能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工作,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农民增收模式,扩大农民就业选择,也能够刺激当地社会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伍万云,古朝霞.被征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15):100~102.

[2]童亚军,杨辉.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动力与流向分析[J].理论建设,2009,(1):32~34.

[3]黄斌,徐彩群,高蒙蒙.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还是本地就业[J].农业技术经济,2014,(8):37~43.

[4]秦志勇,胡名雷.安徽农村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1,(5):27~29.

[5]高芙蓉.当前我国各省区就业人员的聚类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5):40~45.

[6]余士好,张永红.安徽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6,(4):61~63.

[7]陶浪平.统筹城乡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0):57~59.

[8]刘庆宝.安徽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理论建设,2009,(1):28~31.

2095-4654(2015)08-0004-03

2015-04-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新一轮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12BJY040);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农民就业现状调查分析(201410379022);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皖北地区“城乡对接合作,建设美好乡村”路径研究(SK2014A12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皖北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研究(SK2014A397)

F241

A

猜你喜欢

安徽省劳动力人员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