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水平、空间融合经历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
——基于地方公共安全管理的视角

2015-06-23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意愿经历汉语

殷 琼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汉语水平、空间融合经历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
——基于地方公共安全管理的视角

殷 琼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语言适应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存在相关、因果和相互独立三种可能的关系。通过列联表及详析模式对问卷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并非因果关系,是否为独立关系或相关关系需要进一步排除更多第三变量的影响之后才能确定。值得一提的是,语言适应是风俗习惯与跨族空间融合变量的调节变量。因此,包括新疆在内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的高校,从地方公共安全管理的视角而言,要实现和谐校园的目标,不仅要重视汉语教学,还应当重视民汉学生间的互动,增进相互了解,并以此作为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长期建设。

维吾尔族;汉族;语言适应;跨族空间融合意愿;风俗习惯

多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地区往往会经历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包括语言和空间的融合。进一步地,如果语言相通,居住空间融合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发生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前者是后者发生的必要条件,而后者,从宏观角度看,是民族间友谊深化的重要基础。邻里的重要性就在于家庭和住地的物理邻近,是邻里自我结群和接近的道路,是社会互动的最初场所,[1]学校中至少30%的民族群体间友谊的隔离可归结为居住空间的隔离。[2]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基于地方公共安全管理的视角,探索校园内不同民族学生的语言相通与空间融合意愿间的关系,能够为跨族空间融合的推进、为民族间友谊的深化,进而为新疆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

一、语言适应与空间融合的机理分析

国外有关群体空间分布的研究对象常常是移民和主流群体,或者有种族隔离历史的少数群体与多数群体两对类型。无论移民或者少数群体通常与至少两种文化有关联,即母语的文化背景和目前居住国中的多数群体的文化。因此,涉及移民和少数群体的国家一体化政策一直存在处理多样性与一体化的路径问题。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有针对新近移民的计划,语言教学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提高他们的语言知识,协助移民或少数群体在不放弃自己文化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新的国家。”[3]从宏观层面讲,语言的融合是绝大多数国家一体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从微观层面讲,少数群体掌握多数群体的语言是提高就业率、促进向上流动的有利条件。正如人类生态学学者所提出的,文化适应是获得各类援助的基本条件,族群移民在到来之时并不熟悉当地文化,因而常常缺乏足够的社会援助和经济援助,结果只能进入社会系统底层,从事低报酬工作,居住在贫困的族群邻里。随着时间的流逝,移民最终在文化、社会和经济上适应了,才会经历向上的社会和经济流动。[4]因此,同化和融合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融合,而是包括空间在内的很多方面的“全面融合”,它是国家一体化政策的理想目标。然而,很多国家的现实却是与理想目标相背离的“隔离”现象普遍存在,有种族隔离历史的少数群体与多数群体关系中“隔离”的特性尤为突出,当前许多西欧大城市中心携带了明显的族群邻里隔离的特性。[5~7]

国家一体化的程度可以被描述为从最不理想的一极“全面隔离” 到最理想的一极“全面融合” 这一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美国学者戈登首次将这一过程具体化为7个变量,这7个变量也是对从不理想到理想的发展阶段的划分。语言掌握属于第一阶段的文化适应,群体空间融合程度是第二阶段结构同化的重要内容。第一阶段的语言掌握是第二阶段空间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而空间同化既是融合过程的一个阶段,也是“帮助族群移民文化适应,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中的普遍过程中的一个部分” 。[7]简言之,两者既是前后继承的关系,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关系的研究也比较重视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适应和跨族空间融合的研究。马戎[8]分析了语言的功能,提出语言具有双重性,即传统文化载体和学习交流工具。在社会运行的实际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就业市场在雇佣劳动力时对求职者具有什么样的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空间融合的角度描述新疆民族关系的状况。[9~12]这些研究从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语言适应)、民族间的空间融合(跨族空间融合)两个方面对新疆民族关系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描述,预设语言的适应是跨族空间融合的前提条件,这为评价新疆民族关系的发展阶段提供了一种研究框架。但从理论上讲,语言的适应和跨族空间融合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可被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语言适应和跨族空间融合意愿为因果关系,是民族融合的前后两个阶段。这意味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能推动跨族空间融合,而跨族空间融合的程度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没有影响,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时,可分两步走,即先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汉语水平再推动跨族空间融合。二是语言适应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为相关关系,互为条件,因此在政策制定时应当同步走,才能提高政策实效。三是语言适应和跨族空间融合意愿是民族融合的两种类型,两者相互独立。这意味着掌握了汉语水平,并不一定带来民族间的跨族空间融合。这种关系从逻辑上看是矛盾的,应当寻找其中的原因。

二、语言适应与空间融合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变量的确定

1.样本的确定。新疆民族间的跨族空间融合与语言适应究竟为哪种类型?两者之间的变量关系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政策实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着重关注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空间融合意愿,考察语言是否对跨族空间融合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排除第三变量的影响,确定两个变量的关系。在个案的选择上,考虑到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因素,本文选取两个个案即喀什第二中学*喀什第二中学是新疆南疆创办最早的一所汉语系普通完全中学,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新疆财经大学*该校最早打破传统“双轨制”教育体系中民族教师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学系统,在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来对汉语水平和空间融合意愿的关系进行分析。

2.变量的确定。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新疆的现实情况,本文将语言适应用汉语水平来替代,跨族空间融合用跨族空间融合意愿和既往跨族空间融合经历两个变量来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的设定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喀什第二中学和新疆财经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阶段整群抽样方式,*第一阶段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开展全面调查,第二阶段在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班级。通过被调查对象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来获得数据资料。喀什第二中学高中三个年级共发放问卷460份,其中有效问卷450份;新疆财经大学预科到大四的五个年级中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76份;问卷均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结果分析

1.汉语水平情况。总体看,维吾尔族高中生两学期汉语水平平均成绩为402.3分,标准差为7.44分。调查数据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书写和口语两种能力都具备的占51.9%,能进行口语对话者占30.2%,仅能读写者只占17.9%。这说明半数以上的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水平达到可以日常交流的程度。

2.跨族空间融合意愿。调查数据显示,从合宿、合班再到城市混合,愿意混合的人数比例依次递增,显示出少数民族学生较高的空间融合意愿。合宿意愿方面,大学生合宿意愿的比例高于高中生, 但在合班意愿和城市混合意愿方面的比例高中生均高于大学生(见表2和表3)。

表2 维吾尔族高中生跨族空间混合意愿

表3 维吾尔族大学生跨族空间混合意愿

3.语言水平差异对空间融合意愿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汉语水平的高低仅对其合班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对合宿意愿及城市混合意愿不产生显著影响(见表4)。大学生汉语水平对其跨族空间融合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其汉语水平对合宿意愿有显著影响(见表5)。

表4 汉语水平对高中生空间融合意愿的影响

表5 汉语水平对大学生跨族空间融合意愿的影响

调查数据还显示,当控制汉语水平变量时,合班经历对高中生群体的合班意愿和合宿意愿均影响显著,且无论汉语水平如何,有合班经历者的合班与合宿意愿均比有双语班经历者的意愿强烈(见表6)。对于大学生来说,高中时期的合班经历对其跨族空间融合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但当前的合宿经历对其合宿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口语水平较差者,无论是否有合宿经历都愿意合班;此外,无论在哪一种汉语水平上,合宿经历对城市混合意愿的影响都不显著(见表7)。

表6 高中生合班经历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控制汉语水平变量)

续表6

类别合宿意愿合班意愿城市混合意愿愿意不愿意愿意不愿意愿意不愿意低于平均成绩皮尔逊X2值16.53625.1610.009P值0.000<0.050.000<0.050.925>0.05总体皮尔逊X2值30.41637.9401.695P值0.000<0.050.000<0.050.193>0.05

表7 大学生合宿经历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控制汉语水平变量)

4.跨族空间融合经历对空间融合意愿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从合班经历和双语经历来看,高中生跨族融合经历对其合宿意愿和合班意愿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有过合班经历的学生其合宿意愿低于合班意愿,有过双语经历的学生其合班意愿高于合宿意愿(见表8)。然而,大学生高中时期的合班经历对其空间融合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即便控制了汉语水平变量,情况依然如此。调查数据还显示,大学生当前宿舍混合经历对其合宿意愿和合班意愿均产生显著影响(见表9)。若我们对融合经历和汉语水平变量进行控制,则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其空间融合意愿均不显著。

表8 高中生空间融合经历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

表9 大学生合宿经历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调查分析表明,维吾尔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空间融合的意愿比较强,但仅仅在有语言适应的情况下,其对空间融合的意愿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另外,空间融合经历对跨族空间融合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近因效应,即当前合班与否对中学生的混合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但高中时的合班经历对大学生的跨族空间融合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当前的合宿经历对大学生跨族空间融合意愿的影响显著。例外的情形是,合宿的经历对大学生城市混合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大学生的合宿经历影响差异明显,这说明当前经历比既往经历更能决定近期的选择。

尽管近些年新疆双语教育的成效比较显著,51.9%的被调查维吾尔族大学生都具备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书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但遗憾的是,一些学生掌握汉语的用途主要是用于学习理论知识,而用于了解维汉民族风俗习惯差异、促进维汉群众交流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这表现在维吾尔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合宿意愿、合班意愿和城市混合意愿,随着物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跨族空间融合意愿的三个方面不仅仅是反映物理距离依次递增的三个层次,也是不同风俗习惯发生碰撞机会递减的过程。在主观上,维吾尔族大学生也认为风俗习惯差异是影响维汉群众交往的主要因素,语言相通仅仅是第二位的因素。可见,语言适应与跨族融合意愿两个变量并非因果关系,仅仅有语言适应还不能必然增强跨族空间融合意愿,不能将语言适应和跨族空间融合意愿当作民族融合过程中前后发生的两个阶段。

如上所述,既往空间融合经历对跨族空间融合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并呈现出近因效应,即高中时的合班经历对大学生的跨族空间融合意愿影响不显著,而大学期间的合宿经历对跨族空间融合意愿影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高中合班的经历带来的主要是学习方面的相互促进和帮助,以正式交往为主,而大学的合宿经历主要为非正式交往,有助于增进感情,有助于进一步缩短两者的物理距离,由此增加了更多深入交往和相互了解风俗习惯的机会。这有利于消除误解,增进双方的信任。若非正式交往的机会有限,维吾尔族大学生对相互的风俗习惯等文化方面可能更注重差异而非共性,如此一来,即便语言相通,其对待跨族空间融合的态度也未必更开放。这表现在合班意愿方面,汉语水平较低的、只能读写但不能口语对话者的合宿经历对合班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于汉语水平更高、具有口语对话能力的其他两个群体,合宿经历对合班意愿有显著影响。在合宿意愿方面,与无合宿经历者相比,大学期间有合宿经历者愿意合宿的比例更高,且两者差异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递增。

综上所述,对于维吾尔族大学生而言,语言的适应与跨族空间融合意愿并非因果关系,是否属于相关关系还需进一步排除更多第三变量的影响之后才能确定,但能够明确的是,语言适应是风俗习惯与跨族空间融合变量的调节变量。

(二)提升跨族空间融合度的建议

维吾尔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就业的现实需要而非跨族融合的需要,提高汉语水平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但即便汉语水平不断提高,维汉两个民族在社会空间中的交往也未必会不断拓展和深入。要推动民族交往的不断深化,必须增加不同民族群众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类似于维汉合宿这样的非正式交往机会的增加要比类似于维汉合班这样的正式交往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减少误解,增加对文化共性的理解,进而增进信任。只有在此基础上,汉语水平的提高才更有助于交往的深入,同时也为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此,对于多民族聚居地的高校而言,应当从制度方面入手,增加不同民族学生交往的机会。

1.在自愿加考核的原则下,推动维汉大学生合班制度的完善。即加入合班的意愿是自愿的,退出合班的意愿也是自愿的,在自愿加入合班的基础上,是否能够继续留在合班,应当根据多名任课老师的综合评价和考核结果来确定。

2.在自愿加引导的原则下,推动维汉大学生合宿制度的完善。从目前来看,当前新疆各所大学中所实行的合班制度依据考核加自愿的原则,宿舍混合制度基本都以学生自愿为主。尽管是自愿,但相互了解不够充分,很多学生都会考虑到风俗习惯可能引起矛盾,而在是否选择民汉混合宿舍的问题上存在较多顾虑。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合班还是合宿,都不是普遍现象,民族间的互动机会比较局限。”[13]如果违背自愿的原则,则有可能引发学生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当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充分引导。

3.加强促进民汉学生娱乐生活圈融合的制度建设。丰富多彩的艺术类文化生活非常有利于不同民族群体的友谊深化。如果校内娱乐活动匮乏,学生就可能从校外寻求满足的途径,反而容易受到社会中错误观念的影响;而且“如果友谊局限于种族内,即便是整合的学校仍然可能在实质上是隔离的”。[14]因而,今后学校应更加注重民汉学生娱乐生活圈的制度建设,多开展活动,为学生的融合创造条件。

4.设立新疆各民族文化对比类实践课程。尽管目前新疆多所高校都开设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或少数民族文化等课程,但缺少针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对比研究,有针对性的对比研究要比各自独立的文化研究更有助于学生对“文化共性” 与“文化差异” 的理解,更容易消除误解。另外,文化是非常生动的,以学生积极的参与为主导的实践会比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包括新疆在内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的高校,要实现和谐校园的目标,不仅要重视汉语教学,还应当重视民汉学生的互动与友谊,并以此作为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长期建设。多民族聚居区应促进汉族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的互动与友谊,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尊重并相互包容,如此才能创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W.E.B.Du Bois.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Essays and Sketche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03.

[2]T Mouw, B Entwisle.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Interracial Friendship in School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6,(2): 394~441.

[3]Yves Zenou.How Unified is the European Union[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 Ebook,2009:139~155.

[4]Rumbaut R.Introduction:Immigration and Incorporation[J].Sociological,1997,(3):333~338.

[5]Malheiros,Jorge M,Francisco Vala.Immigration and City Change:The Lisbon Metropolis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J].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2004,(6):1065~1086.

[6]Musterd,S.Social and Ethnic Segregation in Europe:Levels,Causes,and Effects[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5,(3),331~348.

[7]Milton M Gordon.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8]马戎.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3):6~18.

[9]王建基.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00,(1):48.

[10]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5.

[11]高芳,董西彩,李媛.乌鲁木齐市维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1):8~15.

[12]李洁.当前新疆南疆地区城市维汉民族关系解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2,(1):66~72.

[13]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中的族群融合与交往的族群隔离[J].社会科学战线,2008,(6):216~223.

[14]James Moody.Race, School Integration, and Friendship Segregation in America1 James Moody Ohio State Univers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3):679~716.

[15]曹菁轶,虎有泽.试论当前新疆的民族关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11):53.

[16]吉平,高丙中.新疆维汉民族交融诸因素的量化分析[A].潘乃谷,马戎.边区开发论著[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53.

[17]Douglas S.Massey,Nancy A.Denton.American Apartheid:Segregat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derclass[J].Social Forces,1994,(1):358~359.

【责任编辑:陈小昆】

Chinese Proficiency,Experience and Willingness of Integration of Ethnic Space——In View of Local Public Safety

YIN Qiong

(Xinjia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Urumqi830012,China)

Language adaptation and willingness of integration of ethnic space have three possible relations,that is relevant, causal and independent.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contingency tables and patterns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analysis,it was found that the relation of the two variables is not causal and whether is independent or related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 to exclude more interference from other“third variable”.However,what is worth mentioning is that adaptation of language manipul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ustoms and willingness of integration of ethnic space. Therefore,to achieve the goal of a harmonious campu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ulti-ethnic areas like Xinjiang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language teaching,but also cross-ethnic interaction,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and take i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hool long-term system construction.

Uygur;Han;adaptation of language;willingness of integration of ethnic space;customs

2014-06-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研究——促进新疆民族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9CSH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民主行政与社会稳定研究”(项目编号:11BZZ037)

殷琼(1973—),女,管理学博士,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D630.8

A

1671-9840(2015)02-0030-08

猜你喜欢

意愿经历汉语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学汉语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