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正负效应分析
2015-06-23纪尚伯
赵 川,纪尚伯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90)
新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正负效应分析
赵 川,纪尚伯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90)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在对新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正负效应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产业转移效应的投入产出模型,并以纺织业、电解铝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为正,生态效应为负,总体评价是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今后,应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可持续能力,加大南疆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力度,并加强全方位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破除承接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瓶颈,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效应;产业转移承接地
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产业转移效应的认识与评估是产业转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产业转移前期,对产业转移可能产生的效应的预期与评估是判断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重要依据之一;产业转移中后期,对产业转移已经产生效应的识别与评价则是判断产业转移成效与可持续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产业转移效应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是转出方与承接方相互作用的交互行为,对转出方和承接方均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新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正负效应,因此仅对产业承接地的效应研究进行综述。
(一)要素注入效应
陈红儿[1]认为,促进产业发展的要素既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有形要素,也包括知识、技术、劳动者技能等无形要素。产业转移往往伴随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共同转移,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陈刚和刘珊珊[2]认为,产业转移推动了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经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以投资、贸易等形式实现区域间的转移,同时先进产业的移入有助于促进承接地原有要素的充分合理利用,实现转出地和承接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配置。
(二)技术扩散效应
Blomstrom和Lipsey[3]认为,对外投资能带来技术转移和进步。潘志伟[4]认为,承接地产业模仿、吸收、消化转出地产业所包含的技术,从而促进本地技术进步。全春[5]认为,移入产业通过与承接地相关产业广泛而复杂的经济技术联系,可带动承接地产业的技术进步。戴宏伟[6]认为,模仿、吸收、消化发达国家的技术能够使发展中国家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龚雪和高长春[7]认为,转出地的术扩散效应能带动承接地实现技术进步,但也有可能产生技术依赖,扩大技术级差,陷入技术陷阱。
(三)结构升级效应
产业转移能够影响承接地的产业升级。如卢根鑫[8]认为,产业转移能够产生结构成长效应。陈刚和张解放[9]认为,产业转移对于承接地具有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但也可能产生产业级差、产业陷阱、产业空心化等负面效应。胡红梅[10]认为,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时,往往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附加值产品,留在本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威胁发展中国家的主导产业体系。张为付[11]、郑胜利[12]等认为,虽然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但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正面效应还是占主导地位。
(四)就业增长效应
产业转移往往是促进承接地就业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如卢根鑫[8]认为,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会引起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改变。龚雪[13]认为,转移进入的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对于促进承接地的人力资源开发具有推动作用。
(五)市场竞争效应
陈刚和刘珊珊[2]认为,转移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区域产业间的竞争,打破了原有产业的低效垄断,倒逼当地产业进行革新,从而提升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魏后凯[14]认为,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大大改善了缺乏竞争的市场结构,促使国内企业更新原有观念,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当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会对部分效率低下的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六)观念更新效应
陈计旺[15]认为,产业转移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技术等有形要素的流动,更重要的是伴随产业的移入带来的新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无形要素的流动,这些无形要素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往往更为重要和持久。吴晓军和赵海东[16]认为,先进产业的移入往往与新文化、新观念的传播与扩散相伴,这些软资源有助于欠发达地区转变落后观念。
(七)环境综合效应
王道臻[17]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和我国工业污染排放量整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国外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加重了环境污染。但也有学者提出,产业转移也可能带来环境保护效应,其效应主要是产业转移促进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从而有更多的资金和更好的技术投入环境保护。
二、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一)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正向效应
1.经济增长效应。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前,新疆经济发展不仅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而且在西部地区也不占优势。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中央实行了差别化的产业政策,中央和包括对口援疆省市在内的各方加大对新疆的资金投入,国内产业向新疆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连上新台阶,部分指标甚至处于全国前列。2013年新疆GDP总量达到8510亿元,*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数据均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或由相关数据推算得出。比2009年增长近2倍,连续4年实现新增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9年增长2.9倍,达到8148.4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比2009年分别增长2.54倍和3.16倍,达到2246.6亿元和155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分别增长1.62倍和1.82倍,达到19982元和7394元。
2.结构优化效应。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新疆紧紧抓住差别化产业政策的优势,把新型工业化放在首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非石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成为新疆工业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小微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园区产业聚集效应逐年增强,尤其是上海大众、三一重工、陕汽集团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使乌鲁木齐装备工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兴、华为分别在新疆投资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中国石油分别在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建设异地灾难备份中心,推动了新疆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形成与发展;庆华、伊泰、神华、信发等大型企业的巨额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煤炭产业由原煤生产向煤电、煤电冶、煤化工的转变;康师傅、娃哈哈、雨润、旺旺等企业集团在石河子的落户,拉动了天山北坡经济带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总之,新疆原有石油一股独大的传统产业结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得到快速改变和优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煤化工、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就业扩大效应。产业转移的就业扩大效应,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上。2000年—2009年新疆就业人员年均增长2.8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0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3.5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5.53%。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随着新疆承接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新疆就业人员总量增速明显提升,2010年—2013年就业人员年均增长7.02%,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9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0.4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32 %(见图1)。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速明显加快,说明新疆承接产业转移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就业扩大效应。
图1 新疆2000年—2013年就业变化图(按产业区分)
4.观念转变效应。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一大批非石油石化企业的落户,在改变新疆经济结构的同时,也让新疆看到了石油石化之外的巨大发展空间,从观念上摆脱了“成也石油,败也石油”的束缚。很多地方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挖掘出了自身的优势所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树立了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往往比短期内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或就业扩大更为重要,必将对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催化剂作用。
(二)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负向效应
1.环境污染效应。尽管新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的理念,明确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和项目坚决说“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地方政绩冲动、地方兵团利益协调等复杂因素,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地成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最为突出的负向效应。以电解铝、钢铁、水泥和电石法聚氯乙烯(PVC)四大产业转移重点行业为例,按目前项目的进展情况分析,“十二五”末新疆将形成电解铝产能约825万吨、粗钢产能约2200万吨、水泥产能约5000万吨、电石法PVC产能约390万吨,四大行业的SO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预计将达到21.14万吨和18.79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3.91倍和4.71倍,占“十二五”末工业企业污染物总量的28.20%和34.11%。四大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给新疆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2.区域差距效应。南疆尤其是南疆三地州是新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新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就业增长,理应把南疆尤其是南疆三地州作为重点地区,进一步缩小南北疆差距,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但现实并不乐观。据新疆招商局统计,2011年—2013年,北疆地区在建项目数分别为1251个、1225个和1487个,南疆地区在建项目数分别为947个、1202个和1459个;北疆地区区外到位资金分别为1240.41亿元、1923.84亿元和2324.60亿元,南疆地区区外到位资金分别为557.89亿元、824.96亿元和922.3亿元;北疆地区到位资金占当年全疆到位资金的63.16%、64.12%和64.56%,南疆地区到位资金占当年全疆到位资金的28.41%、27.52%和25.62%。南疆地区在建项目数虽然大幅增加,逐步与北疆持平,但资金额度与北疆相比有明显差距,而且差距还在拉大,说明南疆项目规模总体偏小,后续拉动能力较弱。此外,南疆地区到位资金占当年全疆到位资金的比例呈小幅下降态势,说明南疆地区对新增资金的吸引力不是增强了,而是下降了。
3.就业不均衡效应。产业转移的加快带来了就业总量的增加,少数民族就业人口也同步增加,但是新增就业人员中各民族人口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的分布并不均衡。虽然我们缺乏三次产业中各民族就业比例的具体数据,但从产业个例的调查看,少数民族新增就业人口在第一和第三产业居多,第二产业比例不高。少数民族人口在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不高,既有劳动力自身观念、素质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也有政府对企业用工政策要求不够明确的原因。例如,新疆规定在疆企业、政府投资和各类援疆项目,70%以上的新增用工指标用于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其他在疆企业新招新疆籍员工不得少于50%,但这其中未对少数民族员工比例进行明确规定,具体操作中少数民族员工比例往往未被企业充分重视。如果不重视这一现象,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可能随着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少数民族员工比例会呈现下降趋势,这样不利于新疆社会的整体发育和长治久安。
三、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建立符合产业转移特性的投入产出模型是进行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定量分析的基础。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的相关数据纳入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并结合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可构造出能反映承接产业转移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环境效应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
表1 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投入产出简表
新疆承接的产业转移可以视为资本形成的增加部分,因此考虑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基本模型是:
△X=(I-A)-1△F
(1)
△V=A'v(I-A)-1△F
(2)
其中,△F是转移产业的最终产品数量的列向量,△X为各部门总产出的增量列向量,△V表示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量列向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v表示直接增加值系数行向量。
(I-A)-1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又称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它可反映为了获得一单位最终产品而对各部门总产出的需求量,该矩阵全面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联。
在消耗进口产品的情况下,由于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总产出和增加值以及为生产进口产品所直接和间接消耗的产品所产生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均不能包括进去,因而其计算公式应为:
△X=(I-AD)-1△F
(3)
在包含进口矩阵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全部中间消耗可划分为对本国产品的中间消耗和对进口产品的中间消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对本国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D。目前国家统计局尚未编制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因此,我们采用如下方法由A得到AD:
(4)
(5)
(6)
下面引进第j部门的直接用水系数。类似于直接增加值系数,直接用水系数表示为:
(7)
式中,wj为第j部门用水量,xj是第j部门的总产出。该系数反映了各部门在生产本部门产品的过程中的直接用水强度。
由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各部门的完全用水量△W可以表示为:
(8)
同理,完全污水排放增加量、完全劳动报酬增加量和完全生产税净额增加量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PW=A'pw(I-A)-1△F
(9)
△L=A'L(I-A)-1△F
(10)
△T=A'T(I-A)-1△F
(11)
其中,A'pw、A'L和A'T分别表示直接污水排放系数行向量、直接从业人员报酬系数行向量和直接生产税净额系数行向量。
(二)重点产业的实证分析
在前文建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投入产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下文选择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搜集、处理和选用相关数据,利用模型进行测算,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三个维度定量分析新疆承接重点产业转移的效应。
1.数据处理与说明。我们主要利用新疆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选择纺织业、电解铝业和装备制造业作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研究产业。在42部门下,纺织业直接对应为纺织业;电解铝业对应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因此,将该7个部门合并为装备制造业,最终使用投入产出36部门表。
对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分析,我们主要从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即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对于经济效应,可以直接选择投入产出表中的生产税净额与增加值这两项来测度;对于社会效应,选择投入产出表中的劳动者报酬作为测度指标;对于环境效应,不仅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因为水是新疆最紧缺的资源,对环境影响非常大,还要考虑环境污染,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最终选择用水量与工业废水排放量这两个指标。
在投入产出表以外的数据的选择与处理中,由于新疆2012年投入产出表还在编制过程中没有公开发布,为了增强分析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我们选用2012年的新疆纺织业、电解铝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以及2012年主要产业部门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与2010年新疆的总用水量。另外,由于用水量数据有限,没有分部门的用水量数据,因而需要对直接用水系数进行推算。推算办法是:将收集到的2012年新疆144个部门的总产值合并为36个部门的总产值,参考2002年中国36部门直接用水系数,将其乘以各部门总产值得到总用水量,再与2010年总用水量进行比较,计算其比例,再用该比例乘以2002年直接用水系数即可作为2010年直接用水系数的估计。
2.实证分析。根据上文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与收集的数据,可对新疆承接重点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进行测算与分析。
(1)经济效应。根据投入产出计算,实际中新疆承接的重点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为正,符合前期的描述性分析。
从对税收的拉动效应来看,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对新疆本地税收的拉动总额约为115.3亿元,占总生产税净额的33%,贡献效应很大。分产业看,装备制造业拉动最多,达到85.7亿元,纺织业与电解铝业分别带动税收15.8亿元与13.8亿元。
从对增加值的拉动效应来看,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对新疆本地增加值的拉动总额为989.05亿元,占总增加值的28%,贡献效应非常明显。分产业看,装备制造业拉动最多,达到674.53亿元,纺织业带动的增加值达207.44亿元,电解铝业带动的增加值达107.08亿元。
从拉动效应的部门分布来看,纺织业、电解铝业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税净额与增加值分别增加了87.99亿元与683.54亿元,其他部门总共增加了27.33亿元与305.52亿元。拉动其他部门比较明显的是农林牧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建筑业等。三大重点产业的转移带动新疆各部门增加的生产税净额与增加值如图2所示:
图2 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带动新疆各部门的生产税净额增加额与增加值增加额
(2)社会效应。根据投入产出计算,实际中新疆承接的重点产业转移的社会效应为正,符合前期的描述性分析。
从对劳动报酬的拉动效应来看,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对新疆本地从业人员报酬的带动总额为418.56亿元,占从业人员总报酬的23%。分产业看,装备制造业拉动最多,达到249.77亿元;纺织业带动人员报酬为132亿元;电解铝业的收入带动效应相对较少,约为36.79亿元。
从拉动效应的部门分布来看,纺织业、电解铝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劳动报酬共增加了252.36亿元,其他部门共增加了166.2亿元。带动其他部门比较明显的是农林牧渔业、电力与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三大重点产业的转移带动新疆各部门增加的劳动报酬总额如图3所示:
图3 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带动新疆各部门的劳动报酬增加总额
(3)环境效应。虽然产业转移给新疆带来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是正向的,但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是负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付出了一部分环境的代价。
从用水量的增加效应来看,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对新疆本地用水量的增加总量为38.82万吨,占总用水量的7%。分产业看,纺织业用水量的增加量最多,达到28.7万吨,电解铝业与装备制造业用水量的增加量分别达4.78万吨与5.34万吨。
从废水排放量的增加效应来看,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对新疆本地污水排放量的增加量为4199.6吨,占总工业污水排放量的15%。分产业看,纺织业所带来的污水排放的增加量最多,达到2246.7吨,电解铝业与装备制造业增加的污水排放量分别为1297吨与655.9吨。
从影响效应的部门分布来看,纺织业、电解铝业与装备制造业的用水量共计增加了3.43万吨,其他部门总共增加了35.39万吨,其中农业部门用水就增加了26.88万吨,占到了总量的70%。因此三大转移产业对新疆农业用水需求拉动巨大。对于工业废水排放量,纺织业、电解铝业与装备制造业共计增加了2458.8吨,占59%;其他部门总共增加了1740.8吨,占到41%。三大重点产业的转移带给新疆各部门增加的用水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如图4所示:
图4 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影响新疆各部门的用水增量、工业废水排放增量
(4)综合评价。从以上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定量分析结果来看,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为正向,环境效应为负向,表明新疆在享受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社会收益的同时付出了资源与环境的代价,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权衡取舍。
但从影响比重来看,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对新疆本地税收的拉动总额占到总生产税净额的33%,对本地增加值的拉动总额占到总增加值的28%,对新疆本地从业人员报酬的带动总额占到劳动总报酬的23%,贡献效应非常明显。相比之下,三大重点产业转移对新疆本地用水量的增加量仅占总用水量的7%,对新疆本地污水排放量的增加量占总工业污水排放量的15%。因此,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的正向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说大于环境的负向效应,产业转移对于新疆而言总体上是有经济效率与净收益的。
从影响效应的部门分布来看,承接转移的三大产业——纺织业、电解铝业与装备制造业给自身带动的生产税净额、增加值以及劳动报酬分别占总效应的76%、69%和60%,对其他部门的贡献分别占到总效应的24%、31%和40%;且外部性明显,带动的部门有农林牧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建筑业、电力与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相比之下,纺织业、电解铝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自身用水量的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8.8%,转移的三大产业本身用水并不多,而完全用水增加量主要是出于农业部门的用水,这与农业本身的性质与新疆特殊的环境条件有关。因此,从这一角度也可以认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的正向效应大于环境的负向效应,产业转移对于当前阶段的新疆发展利大于弊。
综上,根据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定量分析结果来看,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为正,环境效应为负,但可以判断经济与社会的正向效应大于环境的负向效应,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当前阶段的新疆整体发展是较为有利的。
四、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新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既会产生正向效应,也会产生负向效应。当前,新疆正处于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起步爬坡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前期,正确看待产业承接过程中的正负效应,尤其是坚持问题导向、关注负向效应,对于落后地区趋利避害、后发赶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可持续能力
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原则,高起点、科学化地编制规划,高水平、高效益地承接产业转移。具体而言:一是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应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坚决杜绝小煤窑、小矿山、小钢铁等;水资源利用应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取缔非法开荒等措施压缩农业用水,增加工业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注重环境的刚性约束。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加大对高能耗产业的监督检查,严格环保指标,严查污染行为,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三是加大地方与兵团环境保护工作的协同力度,防止出现环保执法的真空地带。
(二)加大南疆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应从产业政策、土地、财政、税收等多方面采取特殊政策,支持南疆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加快南疆工业化发展步伐,通过工业文明、现代文明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促进现代社会发育。高度重视南疆少数民族青年就业问题,认真落实好加快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促进百万人就业计划,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少数民族青年中培养大规模的产业工人群体,在促进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破除承接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瓶颈
继续加强劳动力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使各族青年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年逐步形成市场就业的观念和意识,使劳动力数量优势真正转变为资源优势。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经营分红、股权激励、资金奖励等方式,有效调动少数民族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跨文化企业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难题,以此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劳动力到企业就业。此外,还应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建立与市场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优秀人才,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的内涵、机制、效应[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1):16~18.
[2]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 2006,(10):91~96.
[3]Blomstrom M,Lipsey R.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The Case of Mexico[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6,(15):97~110.
[4]潘志伟.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4,(10):119~120.
[5]全春.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工业结构演化[J].求实,2005,(4):45~47.
[6]戴宏伟.产业转移研究有关争议及评论[J].中国经济问题,2008,(3):3~9.
[7]龚雪,高长春.国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为例[J].管理现代化,2008,(3):3~9.
[8]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1994,(4):33~42.
[9]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与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2):24~26.
[10]胡红梅.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J].探索,2006,(1):77~80.
[11]张为付.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基础、规律与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5,(3):89~93.
[12]郑胜利.复制群居链——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集群”特征分析[J].特区经济,2002,(7):34~35.
[13]龚雪.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与福利效应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4]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11~15.
[15]陈计旺.区际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1999,(4):64~67.
[16]吴晓军,赵海东.产业转移与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当代财经,2000,(6):96~99.
[17]王道臻.外国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程晓丽.新疆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
[19]王伟.加快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4~35.
[20]李辉,张晋霞.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基于EKC模型[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4,(2):17~22.
[21]陈小昆,毛小刚.新疆少数民族就业状况调查[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2,(1):76~80.
【责任编辑:陈小昆】
An Analysi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 of Xinjiang Undertaking Domestic Industrial Transfer
ZHAO Chuan,JI Shangbo
(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This paper,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built the input-output model to evaluat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effect on the basi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Xinjiang undertaking domestic industrial transfer.And then,it carried 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the textile industry,electrolytic aluminum indust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n examp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effect and social effect of Xinjiang undertaking domestic industrial transfer was positive whil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was negative,the positive effect of overall evalu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negative one.As a result,in the future,it is of necessity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enhance the sustainable ability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put more support in g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southern Xinjian,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dispel labor bottlenecks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society.
industrial transfer;effe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the place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2014-12-10
赵川(1975—),男,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纪尚伯(1990—),男,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投入产出分析与应用经济。
F124.5
A
1671-9840(2015)02-0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