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诗人称代词研究
2015-06-23陈瑾
摘 要:王梵志诗口语化程度很高,诗中人称代词的使用也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在王梵志诗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第二人称代词“你”,第三人称代词“他”是主要的人称代词,它们的使用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其人称代词用法刚形成不久,还不稳定。
关键词:王梵志诗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他
王梵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神秘的唐代白话诗人,他的诗歌被看作开了中国白话诗的先河。这些诗歌主要展示了初唐至晚唐时期社会下层人们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其语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有很高的语料价值,对其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探讨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脉络提供材料与例证。笔者拟以项楚的王梵志诗为蓝本[1],对王梵志诗中的人称代词进行穷尽统计研究。
一、人称代词概述
所谓人称代词,是指“代替人名的代词”,主要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在汉语发展的不同时期,人称代词的使用不尽相同,但其发展总趋势是趋于简化。王梵志诗中出现的人称代词主要有第一人称代词“我、吾、身、余”,第二人称代词“你、汝”,第三人称代词“他、伊”。虽然王梵志诗所用人称代词比较简单,但却独具特点。下面分述它们的用法:
二、王梵志诗代词用法
(一) 第一人称代词
在王梵志诗所用的人称代词中,“我”共出现97处,不仅是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也是全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称代词。“我”在商代卜辞中就很常见,在周秦两汉运用更为普遍,可用于主语、定语和宾语。在王梵志诗中其用法无太大变化,主要作主语、定语和宾语,其用例分别为:
(1)我见那汉死,肚里热如火。(一三四,卷三)
(2)好衣我须著,好食入我肚。(〇四二,卷二)(“好衣我须著”中的“我”是小主语,即主谓短语的主语。)
(3)我命自贫穷,独办不可得。(〇三一,卷一)
(4)子细审三思,慈母莫生我。(〇二七,卷二)
“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上古常作主语、定语,作宾语时有条件限制,出现在否定句的动词前面,如《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但在王梵志诗中,“吾”已经通用于主语、定语、宾语,共出现32次:
(5)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〇〇二,卷一)
(6)喫肉吾不煞,饮酒吾不荒。(〇九〇,卷三)(“吾不煞”“吾不荒”中的“吾”都是小主语)
(7)吾家多有田,不善广平王。(〇二一,卷二)
(8)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〇〇二,卷一)
“我”与“吾”在先秦文献中都是重要的第一人称代词,但是“我”的出现早于“吾”,在先秦文献作品中的使用频率也高于“吾”,同时它们的使用具有语法功能的对立和互补,“‘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汉朝以后,“我”的语法功能扩展到“吾”的领域,用法更加丰富,特别是在口语色彩较浓的作品中,使用更加普遍,而“吾”则慢慢变成只见于书面语的语法形式。此外,对《世说新语》《百喻经》《入唐术法巡礼行纪》(2~4卷)及《寒山子诗集》中“我”“吾”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发现,“我”出现的频率都远远高于“吾”,在《入唐术法巡礼行纪》(2~4卷)中甚至没有出现“吾”。这表明在魏晋至唐代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唐代,虽然“我”“吾”的用法基本趋同,但“我”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吾”,“吾”的使用越来越少。“我”最终取代“吾”,成为第一人称代词最重要的语法形式。
“余”在王梵志诗中仅有一例:
(9)君自未识真,余身恒[快]乐。(三四七,卷七)
“身”在王梵志诗中更多是作为普通名词来用,作为人称代词的用例不多,这里的“身”作“自己”讲,有强调自身的意味。例如:
(10)张口哭他死,不知身去急。(〇〇一,卷一)
此外,“身”作为人称代词,还有一种用法,即“常常用在其他代词或称人名词后,组成‘~身,表示‘某人本人的意思”,加强指代性,有强调所指人物的意味,在王梵志诗中,“身”的这种用法较为普遍,如:
(11)我身虽孤独,未死先怀虑。(三〇七,卷六)
(12)年是无限年,你身甚急速。(〇五六,卷二)
(二) 第二人称代词
王梵志诗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很简单,只用了“你、汝”两个,其中“你”的使用很普遍,而“汝”的使用只有一例,作宾语:
(13)天明汝好心,钱财横入户。(〇四二,卷二)
“你”是由上古第二人称代词“尔”发展演变而来,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表语、兼语等。学术界普遍认为“你”作第二人称代词产生于唐代。向熹说:“唐代,‘你在变文等比较接近口语的作品里用得比较多,文人作品里还是很少用的。”方以智《通雅》曰:“尔、汝、而、若,乃一声之转,尔又为尒,尒又作伱,俗书作你。”在被看作开了白话诗先河的王梵志诗中,“你”也应算作较早的用例了。这里“你”可以说是诗中第二人称代词的唯一形式,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14)你若是好儿,孝心看父母。(〇四二,卷二)
(15)纵有重差科,有钱不怕你。(二六九,卷五)
(16)钱财不能入,三宝先你口。(一四八,卷三)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唐代,“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其使用有很大的优势,这在“你”与第一人称代词对举时也有体现。在王梵志诗中,“你”与第一人称代词对举,以“我”为主,共有15处,如:
(17)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二六二,卷五)
而与“吾”对举的用例则只有3处,如:
(18)你道生时乐,吾道死时好。(〇六〇,卷二)
(三) 第三人称代词
中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其、渠、伊、他”,其中“其”是指示代词,“渠、伊、他”则是这个时期新产生的第三人称代词。在王梵志诗中,所用第三人称代词只有“伊”和“他”。诗中“伊”只出现一次,作主语:
(19)背地道他非,对面伊不是。(三七七,卷七)
“他”在上古是旁指代词,一般用来指物。六朝时常常用作旁称代词,指人,作“别人”讲,如《颜氏家训·归心》:“骂辱妇之父母,却成教妇不孝己身;不顾他恨,但怜己之子女,不爱己之儿妇。”例句中“他”所指对象无定,此时处于向第三人称代词过渡时期,还非第三人称代词。不过当时也出现了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他”:“妇见打比丘,故语夫言:‘何以打他?”(姚秦弗若多罗与鸠摩罗什译《十诵律》,《大正大藏经》卷二三)其中“他”所指对象有定,指“比丘”。但是这种用法并不多。到了唐代,“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口语中盛行起来。郭锡良说:“初唐‘他开始具有第三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盛唐以后才正式确立起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地位。”《王梵志诗》中就有“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用例,出现了13次。如:
(20)天子与你官,俸禄由他授。(一二六,卷三)
此例中,“他”指称前面所说“天子”,在句子中的指代对象已是有定的,是第三人称代词。
但在王梵志诗中的“他”并不都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出现的,例如:
(21)他卖抑遣贱,自卖即高攀。(〇五二,卷二)
(22)得他一石面,还他拾斗麦。得他半疋练,还他二丈帛。(一二〇,卷三)
这里的“他”还是旁称代词,泛指别人,所指对象无定,是“别人、旁人”的意思,还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在王梵志诗中共有62例。
下面是“他”在唐代其他文献作品中的使用情况:
词语及频率
文献作品 他
第三人称代词 旁称代词
游仙窟 7 9
寒山子诗集 12 23
李太白全集 1 25
杜诗详注 1 56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当时主要还是作为旁称代词出现的。但是在一些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作品中,“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已逐渐发展起来。
此外,在王梵志诗中,“他”还有“~家”的用法,这里的“家”是一个语助词,并没有实际意义,如:
(23)他家笑吾贫,吾贫极快乐。(〇〇六,卷一)
(24)他家马上坐,我身步擎草。(〇三二,卷二)
有研究表明,“家”作词缀的用法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用例还不多,东汉及魏晋以后,“家”作后缀的现象才开始多起来,此时“家”主要附着在普通名词后。到了唐代,“家”还可以附着在人称代词“我、他、自”等后面,词汇意义更加虚化,敦煌变文中有6个由人称代词与“家”构成的附加式复音词。而王梵志诗中“他家”的出现说明初唐时期可能就已经出现“家”作人称代词后缀的现象,“家”作为词缀的语法功能更加丰富,其用法也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词缀之一。
三、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王梵志诗中人称代词的使用与之前的文学作品如《世说新语》等相比趋于简便,诗中第一、二人称代词“我”“你”的使用已经普遍化,用法与现代汉语也很接近;虽然“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还不是太多,用法也比较简单,在诗中主要作宾语,但是这也表明了旁称代词“他”开始转化成第三人称代词。这些都表明了人称代词在当时使用情况的新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人称代词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今天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注释:
[1]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文中引文括号内排序为此句在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中的“篇目,卷数”。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A].汉语史论集(增补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王云路,郭颖.试说古汉语中的词缀“家”[J].古汉语研究,2005,(1).
[5]曹小云.王梵志诗语法成分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1994,(3).
[6]吴福祥.敦煌变文人称代词初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2).
[7]陈明娥.从敦煌变文看中近古汉语词缀的新变化[J].宁夏大学学报,2003,(4).
(陈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