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研之梦从这里扬帆起航

2015-06-23程斐

军工文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博士生导师

程斐

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山水葱郁之间掩映着中国现代舰船的摇篮——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船舶总体性能研究试验基地,七〇二所在成立60多年来见证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的初生和发展壮大,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奉献了自己美好的年华。

档案馆中,一份早已泛黄而颇有历史感的硕士毕业论文,也许能揭开七〇二所为祖国舰船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科研成果和顶尖人才的原因——这里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培养点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这里学有所成。厚厚的学籍档案上,许多名字已经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船舶科研界所熟知。可以说,七〇二所人才培育和研究成果的长盛长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强大的“造血”能力。

历史的书卷翻开了21世纪,七〇二所的众多科研设施已完成了现代化改造,但有些东西却终究不会褪色,那就是七〇二所研究生教育30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勤勉和探索。

秉承一类风格

时针回拨到1978年,七〇二所曾中断了10余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得以重新恢复,招收专业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首批即招生3名;时隔三年,七〇二所又实现了这两个学科博士生培养的目标,成为部属院所中最早设立博士培养点的单位之一;1995年,国家在中国舰船研究院设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七〇二所又被定为主要实施点……

时至今日,每年有2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来所深造,已有400多名学成毕业,投身船舶科研事业。七〇二所研究生部主任颜开说,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紧密结合所的科研需求、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科技前沿。纵观历史,“学为所需、学有所用、教研相长”,成为七〇二所研究生教育一以贯之的风格和特色。

七〇二所的研究生导师都身居科研一线,直接从事重要科研任务,其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选题,皆能与导师从事的科研工作无缝结合;相对于普通高校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而言,这里往往是两三个导师组成项目组来指导一个学生,对学生特点的了解更加深入,培养工作便于精雕细琢、因材施教。在导师的指引下,研究生不仅在学术上步步深入,同时也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另一方面,研究生更为开放和活跃的思维也为研究工作带来了新思路新方向,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此外,七〇二所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教学中还具备许多普通高校不能企及的先天优势:先进完备、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科研试验设施提供了优越的试验研究硬件条件;在相关学科领域中专业结构更全,研究队伍更庞大,覆盖范围更广,利于相互支撑与交融;具备更为稳定的研究任务和经费来源,论文研究内容有更明确的应用需求前景。这些优势无疑都为七〇二所培养学以致用的顶尖专业人才提供了强力支撑。

创新一种思路

单从招生规模来说,七〇二所不能与高等院校相提并论。那么如何发掘优势、发展特色从而提高培养水平,自然而然成了七〇二所自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正因如此,培养思路和模式的创新呼之欲出,走人才国际化之路,是七〇二所历史的选择。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七〇二所就作为我国船舶科研行业对外的窗口加入了国际船舶界两大学术组织——ITTC(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和ISSC(国际船舶和近岸工程结构会议),并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荷兰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密切的关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这种合作关系一直沿承至今,也催生了人才国际化战略的萌芽。

据统计,自开放以来七〇二所先后向20余个国家和地区派出近千人次的科技人员留学进修。2007年,经过所领导和研究生部的努力,七〇二所与国外研究机构协商,所内两位博士生获得了国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机会;尝到甜头的七〇二所紧接着又在2011年推出酝酿了一年的博士生“三明治”国际联合培养计划,同样有两位学生成为幸运儿。迄今,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正逐步完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

“三明治”培养计划,即七〇二所与国外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按照博士生在国内完成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在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回国完成论文答辩的流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种模式。两位接受过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介绍说,这种新模式带给他们的收获主要有三点,外语能力和专业技术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工作态度方面的提高。创新性与前沿性的研究思维,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严谨求真的工作态度,都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正如一位“三明治”博士所说,走出去的效果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国际视野的拓展、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些成效可能都不是立竿见影和显而易见的,但对所的长远发展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顶尖人才,七〇二所仍在持续探索和改进;而这种创新精神已然融入到七〇二研究生教育者的骨子里。

成就一份梦想

30多年来,七〇二所研究生培养从招收两个专业扩展到拥有两个一级博士学科点和四个硕士学科点,从2名导师壮大至54名硕博士导师,从首批招收3名学生到如今90多名在读;有近20名导师被江苏省和中国舰船研究院授予优秀硕博士导师和先进教师荣誉称号,有10余位研究生分别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或国家、江苏省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之所以能形成今日“桃李满园香四溢”之局面,用一位在读研究生的话说,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份船研梦,而七〇二所正是他们实现梦的地方。

或许正是这份梦想把学子们汇聚到这里,也是这份梦想让他们孜孜不倦地在这片科研沃土上辛勤耕耘。

从招生环节开始七〇二所就不拘一格:不局限在船舶类,而是面向全国招收数学、力学、物理、船舶、水声、机械、计算机等专业的应届和非应届毕业生,并广泛接收高校和院所的推荐免试生。为了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研究生第一年课程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或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学习,回所后再开设专业特色课程,邀请导师或所内专家指导授课。

毕业后,绝大多数优秀毕业生都选择留所工作,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已对相关研究室和专业轻车熟路,因而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得心应手。他们或是已经成长为科研骨干,或是走上了科研管理岗位,目前各研究室的领导、实验室负责人,乃至所级领导,多数是七〇二所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他们既是科技专家又是管理能手,七〇二所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

在七〇二所的中长期规划中,创建国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研究中心成为她的方向。这条路上,七〇二所需要更多心怀船研梦想的人才携手前行。而这里,正是梦想扬帆起航的地方。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博士生导师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企业项目管理开发模式的应用研究
海洋工程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实践中议标采购研究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