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如何遏制腐败?
2015-06-23苏勇潘琦
苏勇+潘琦
中央决定今年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巡视全覆盖。2月27日,三个中央巡视组已经分别进驻被巡视单位,拉开了羊年巡视的大幕。从之前巡视反馈的情况看,中国联通、华电集团、中石化等国企均有不同程度腐败行为,其中以权谋私、利益输送、选人用人等方面问题较为严重。中纪委领导更是用了“吃里扒外”等狠话来痛批国企领导的腐败现象。一时,国企腐败现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
毋庸讳言,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来,中国的国企虽有企业之“名”,但却始终缺乏完整意义上的企业之“实”。具体表现在:国企领导人基本不是按市场机制选聘,而是靠组织任命;国企的经营理念,首先是完成上级指示和任务;国企的管理制度,大都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行为方式,更是充满着浓厚的行政色彩。放眼望去,绝大多数国企不论在本质上或者在形式上乃至于社会形象上,都更像一个唯行政命令是从的“官本位”的国有“单位”而非直面市场的企业。这就使得国企积弊日深,其种种行为都出现了异化。而如果企业领导人一旦自身道德缺失,出现腐败就不足为怪了。
细究国企的腐败问题,主要原因一是所有者缺位。这虽不是国企管理中今天才冒出的新问题,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国企是由国家出资设立的企业,在现行体制下,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权利的是中央政府以及各级政府的国资委。但是,国企的主要领导人又是由各级组织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方式来考核和任命的。由于国企领导人“官帽子”拎在组织部门手中,所以国企领导人很清楚地知道,他们所真正要对之负责的是组织部而非国资委。于是作为“老板”身份的国资委,虽然对国企业务经营情况相对比较熟悉,但却只能管“事”,而无法管“人”。而组织部门对国企业务情况不熟悉,只能参照党政干部的管理方式去管理国企领导。这种对国企领导“双头管理”的现象,使国企领导一方面在待遇上“两头沾光”,既享受着国家干部的行政级别和相应的福利待遇,又拿着企业高管的高额薪酬,哪怕企业经营不好也照样稳居领导宝座,最多换个位置。另一方面在监管上则是“两头不靠”。当组织部门进行考核时,强调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当国资委进行考核时,又因为只针对企业经济指标,造成对国企领导人的监管缺失。
二是公司治理形同虚设。作为企业理论的结晶,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例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既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它可以有效防止企业舞弊行为滋生和蔓延,对于企业健康成长极为重要。但在不少国企中,公司治理架构中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或职代会等架构和决策流程形同虚设,不能有效行使各自权力,许多事情都是经营者尤其是主要领导决定后走一下形式,这就使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构无法落到实处。
三是内部人控制。这次中纪委巡视组发现的诸多问题,其实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企的利益输送、奢侈消费以及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早有诸多迹象。但代表出资方利益的国资委等国家资本出资和监管机构,有的是鞭长莫及,有的是监管者不懂行或不愿得罪人,结果造成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企业的人权、财权、项目招标权等都控制在一小部分领导人手中,股东以及社会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管。有些国企更是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钱袋子和根据地,以致发生贪腐窝案。
目前巡视组所发现的国企腐败问题,有些只是冰山一角,可以预计,随着反腐风暴的日益深入,更多的国企腐败问题还将被揭露出来。作为中国公民,国企资本中有我们的一份,国企腐败也严重损害了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利益。如何遏制国企腐败行为?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下,一是彻底改变国企管理体制,改变“管理者缺位”的状态,将管人和管事统一起来。作为出资者代表的国资委,对于国企既要管事,使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又要管人,按照市场机制激励和约束国企经营者。我们既要打破国企普通员工的铁饭碗,也要打破国企领导人的铁饭碗,改变国企领导人的行政干部身份和享受待遇,同时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用市场机制选聘国企领导人,并对其实施有效激励。要借鉴民营企业所有者聘请职业经理人方式的长处,出资者和经营者按照委托—代理关系格局中各自应承担的角色而负起相应责任,同时获得相应利益。
二是在国企中建立和实施切实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国企董事会要名副其实地代表出资方利益,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且对经营者按照企业运作规律实施有效考核、监管和激励。国企董事会不能作为点缀和走程序的工具,而是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并且要引进负责任、敢说话的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优化董事会结构。监事会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经理层要以自己的职业声誉作为代价,对企业日常经营工作负全责。对于不称职的国企领导人,要按照优胜劣汰原则淘汰出局,决不能异地为官。
三是要让国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中国国企一方面享受着诸如垄断经营等好处,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很多企业所不应有的义务。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和社会原因,但也有许多管理上的问题。要让国企成为真正的企业,就一定要逐步使国企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加快步伐剥离许多应该由社会承担的功能。只有如此,才能使国有企业彻底改变其行政色彩,也使国企领导人更清楚自身定位和价值,接受来自股东和社会的监督,勤勉尽责地履行好经理人的责任,并通过企业价值的提升来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
2015年中国反腐七大看点
热点1:推进反腐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主任王爱立表示,反腐败国家立法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还包括行政监察法等。
热点2:盯住“一把手”
最高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查办领导机关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突出查办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分和岗位的案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对地市县的巡视,盯住“一把手”和班子成员。
热点3:亮剑“为官不为”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两提“为官不为”,释放出反腐向纵深推进的信号。此外,检察机关通过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也将在依法追究“为官不为”方面发挥作用,维护国家和百姓利益。
热点4:国企反腐升级
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出,国有企业改制等领域造成国有资产资源损失、流失的案件,将是下一步的查办职务犯罪的重点。2015年第一轮中央巡视工作启动,26家被巡视单位全部为中管国企。
热点5:海外追逃继续发力
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去年共抓获境内外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749人;今年将积极推进追逃追赃工作,决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
热点6:严惩身边的腐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热点7:严查资源领域腐败
最高检报告指出,今年将突出查办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和岗位的案件,尤其是工程项目、土地出让、矿业资源开发、国有企业改制等领域造成国有资产资源损失、流失的案件。(来源:新华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