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干创新 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特区

2015-06-23陆志远

今日海南 2015年4期
关键词:特区海南旅游

□陆志远

实干创新 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特区

□陆志远

开栏的话

当前全国多地都在争抢赶乘“一带一路”这列快车。“我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能别人干什么,就简单复制,攥着金子找宝,要从发挥海南的独特比较优势来破题,把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特区作为海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省委书记罗保铭3月18日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为海南准确定位。

如何理解世界一流的旅游特区的深刻内涵,应该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特区,本刊特开辟“建言‘旅游特区’”栏目,敬请垂注。

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特区”是贯彻“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实践,是海南反复探索发展道路形成的智慧结晶。聚焦“高水平旅游业”打造,我们要向体制机制创新要动力,向全面深化改革谋发展,向全面扩大开放要空间,通过高水平打造“旅游特区”,争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刻领会“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特区”对于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特区”充分体现了海南贯彻习总书记“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和视察海南重要指示精神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从好中求快到稳中求进,是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必然要求。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思路给予高度肯定,要求我们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特区”是海南结合自身实际,贯彻“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和“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具体抓手,核心就是要实现海南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区域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特区”不仅能实现海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全国人民的期盼所向。海南有条件、有能力打造成为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度假休闲的天堂。罗保铭书记反复强调,海南要打造消费承接地,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建设海南消费承接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牵头引领作用。“旅游特区”定位的确立,是真正实现海南消费承接的路径,使海南更加有条件实现后发优势,落实比较优势。

(二)“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特区”是海南反复探索发展道路,实事求是,形成的智慧结晶,为海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海南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的最好抓手

在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海南曾提出过不少思路,但都不是最优的路径选择。岛屿型经济体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特点和岛屿生态的脆弱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其他省市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海南实际、发挥海南优势,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在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发展模式上进行科学创新。这个科学创新就是“打造旅游特区”。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权威数据,2013年世界旅游业占全球GDP的比重就已经达到9.5%,对就业的贡献超过10%。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达到了12.38%。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旅游业不再单纯依靠传统型的旅游资源。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依靠大项目、大投入创造需求,满足需求。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越来越明显。未来三年,全国旅游直接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如果按照常规的1比5的带动系数,未来三年将带动15万亿元以上的综合投资。我们把“世界一流旅游特区”打造起来,大有市场,大有商机!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蕴含巨大的发展机遇。“打造旅游特区”是我们立足省情,扬长避短,找到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最准确的立足点和抓手。旅游作为增进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外交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南具备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区位、资源、人文以及开放政策优势,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成为国家对外合作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打造旅游特区”的主题是开放,按照“互联互通,旅游先通”的总体思路,我们要加快制定对外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深化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对海南的政策扶持,使海南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

(三)“国际旅游岛的升级版”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跨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海南旅游发展新的起点、新的制高点

“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特区”是海南结合自身实际,贯彻“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和“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具体抓手,核心就是要实现海南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区域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当下,全国旅游业发展已经逐步跨入大企业推动发展的阶段,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大批非旅游类大型企业争相进入旅游业,资本化、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智慧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2014年全国完成旅游直接投资是6800亿元,同比增长32%,比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投资增速高16.2个百分点。正因如此,旅游业越来越成为许多地区竞先发展的重要选择,成为重要的财政和税收来源。除了直接的税收财政贡献外,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税收贡献有更大规模。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5年,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从2009年的2250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4789.08万人次,年均增长按可比口径是12.5%;旅游总收入由2009年的211.7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06.53亿元,年均增长按可比口径是18%;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4%,比2009年的6.3%提高了1.1个百分点,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直接从业人数约40万人,旅游业及关联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强大品牌影响力对关联产业,如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商品销售业、餐饮业的拉动效益更是明显。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我们仍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根源主要在于我们的旅游管理体制还不够顺畅,“小马拉大车”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打造旅游特区”,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瓶颈,使我们在全国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牢牢占领新的高地。

二紧扣目标,找准定位,把握重点,选准突破,创新优势,全面推进“旅游特区”建设

(一)紧扣“高定位”,融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经济走廊,共建环南海旅游经济圈

一是争取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南海(三沙)邮轮旅游和(西沙)海洋旅游试验区项目列入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二是把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特区融入到海南“十三五”规划和海洋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研究策划一批关系全局、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旅游产业项目特别是海洋旅游项目。三是打造海口、三亚邮轮母港,建设一程多站式国际邮轮旅游航线,打造面向东南亚、东北亚的跨国邮轮旅游环线,恢复海南—越南海上邮轮边境旅游航线。四是争取国家继续支持海南发展西沙邮轮旅游,增设西沙旅游观光景点,按照“一岛一特色”的模式,发展环保型、生态型小岛旅游项目。

(二)突出“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旅游国际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元素与国际标准,开启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特区,打造国际旅游岛升级版的新征程

一是争取更加便利的出入境政策,以将海南建成国际知名的“全球免签岛”为最终目标,向国家争取在海南实行中转免签和全球个人免签政策。二是出台更加有力的航空补贴政策,进一步提升我省旅游国际通达性,积极开辟日本、泰国、越南至海南的直达航线。三是借助博鳌亚洲论坛、三亚国际财经论坛、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等一系列国际论坛和体育赛事的举办,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海南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以“泛珠三角”为重要依托,加快“9+2”泛珠三角旅游经济合作协议落实,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四是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和服务品牌。五是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旅游统计核算的国际规范,推进海南旅游卫星账户建设。

(三)围绕“强省与富民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发展海洋旅游为切入点,高水平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形成旅游与其他产业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一是大力发展邮轮旅游、西沙旅游,积极培育和丰富海洋观光、潜水、冲浪、帆船帆板、水上飞机等海上运动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和规范发展海洋垂钓和休闲渔业,持续办好海口国际游艇展、中国(海南)万宁国际冲浪节、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等展会赛事,进一步提升海洋旅游业的魅力。二是以乡村度假为重点,抓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培育海口东寨港红树林乡村旅游区等一批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三是依托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等,大力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四是打造欢乐节、黎族“三月三”等民俗文化活动,升级改造槟榔谷、文笔峰、五公祠和海瑞墓等民俗文化景区,开发高品位的民俗文化体验性和参与性活动项目。五是抓好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工农红军琼崖纵队改编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六是大力推动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发建设,指导三亚市和海口市创建中医疗养国际旅游示范区,培育康体医疗旅游,形成一批康体医疗旅游产品。七是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引导支持海口、三亚等旅游城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购物商业街区。八是推动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推动昌江核电工厂、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和红岭水库、东方大广坝水电工程等建设成为我省工业旅游和库区旅游项目。

实干担当是建设“旅游特区”的唯一路径。对前一阶段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情况要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是“正视不足,找出差距。深化改革,突破瓶颈”

(四)聚焦“高水平旅游业”,在旅游系统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形成较为完整的、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以及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方面努力争创全国旅游的实践范例。

一是争创管理体制机制新优势。不断完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强有力推动旅游特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部门负责、属地管理、行业自律”机制,强化旅游市场监管统筹协调;深入推进行业协会和导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旅游客运管理体制,实现岛内“一日游”旅游车辆跨市县无障碍运营。二是争创旅游政策新优势。用足用好国家已经给予的竞猜型体育彩票、26国免签证、离岛免税等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效应,拓展政策空间;争取更加便利的出入境政策和更加优惠的离岛免税政策;出台推进海南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产业发展。三是营造发展新环境,争创发展新优势。优化岛内旅游交通环境,大力推进滨海旅游公路的建设,提升通往各大景区道路的交通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型旅游休息区,加强停车场、餐饮服务、旅游公厕、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一批服务于乡村游客的信息咨询、旅游公厕、道路硬化、安防消防、标示标牌等公共设施,增强乡村旅游区域的服务功能;抓好旅游厕所革命,利用3年时间建设和改造916座旅游厕所。

三凝聚“再认识”,强化“敢担当”,勇于“求创新”,狠抓“真落实”,自觉扛起“旅游特区”建设者和“国际旅游岛升级版”建设者的神圣使命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建设“旅游特区”的重要前提。要尽快组织专家、媒体对“旅游特区”进行科学解读,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形成合力,把全省的力量凝聚到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抓好“旅游特区”在国内外的宣传工作。将这一振奋人心的“利好”传导给全行业,凝聚信心和共识,加快转化成为吸引旅游投资和推动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的有效动力。

改革创新是建设“旅游特区”的不竭动力。全国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竞先发展”的新阶段。百舸争流,不进则退。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我们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区域竞争正在加剧。与国内外一些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环境、基础配套设施等诸多方面,天然存在巨大的竞争劣势。日益加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不容我们一丝懈怠。国家已经赋予我们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建设“旅游特区”就是要以开放促改革,向改革谋发展,迅速解决制约海南旅游国际化改造的体制机制瓶颈,把“海南”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实干担当是建设“旅游特区”的唯一路径。对前一阶段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情况要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是“正视不足,找出差距。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尤其是国家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如何要逐一梳理。围绕“特”字做文章,全省上下要加快探索实现的路径,具体的项目、政策和工作,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

建设“旅游特区”是一项长期工作,正因为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所以“开局”就很重要。全国上下都在抢抓“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抢抓先机。

(作者系海南省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

猜你喜欢

特区海南旅游
怀念海南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DC炫特区
旅游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俄开设新赌场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