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把他乡当故乡
2015-06-23何雁
□本刊记者 何雁
直把他乡当故乡
□本刊记者 何雁
我的家乡位于万泉河的支流边上,环山抱水,绿意葱茏。在儿时,每到春天,山上就会开满粉红色的山埝花,每到夏末,山埝成熟,我和小伙伴就会拎着小篮子跑遍整座山。这样的家乡,夜里有蛙叫,晨起有鸟鸣。庄稼生长的气息弥漫在风里,香软绵和。
但近些年,家乡渐渐改变了模样。山上的山埝再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是成片的槟榔与菠萝。富裕起来的乡亲,纷纷效仿城镇居民,盖起了小洋楼。黛瓦青砖、雕梁翘角的传统院落,正在被一栋栋贴满锃亮瓷砖的“槟榔楼”“菠萝楼”所取代。爷爷当年种在院子里的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丰美,是我儿时最美的记忆。在这轮翻建中,也让步于楼房,再无痕迹。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液化气、电磁炉,除非红白喜事、“军坡”春节,厨房里的柴火灶轻易不会被动用。“老井翠竹映青莲,青砖小瓦生碧烟”的诗意,只能从书中寻。
对于我的惋惜,父亲曾以为纯属女文青的矫情:“时代在发展,生活方式当然会改变,守着旧时光,能吃饱饭么?”但是,今年“五一”,举家出游琼海官塘北仍村,父亲承认他错了。
在北仍,通过村庄的道路蜿蜒曲折,路两边绿树投下斑驳的影子,阳光从树叶间穿透而下。黄皮树下,孩子在荡椰子树叉改制的秋千;青砖石阶上,安详的老人在摇着蒲扇;一块木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走鸡捉”(海南话音译,意为“捉迷藏”),区区三字唤醒了海南人最富有童趣的乡村记忆。
北仍村的改造始于去年5月初的琼海“美丽乡村”建设。8公里长的环村绿道、920米的巷道硬板化、300米的挡土墙改造完工后,村还是那村,树还是那树,人还是那人,格局在变,北仍村的内在没变。斑驳的老墙伸手可触,长满青苔的古井仍泛清幽。村趣盎然,不现鄙陋,透露着三分古朴,五分诗意,十分逍遥。对,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乡愁,最美的故乡。
在北仍村走上一遭,你还会被很多类似这样的细节打动:长满青苔的水缸里,长出了一棵青芋;石头磨盘里,青郁的水葫芦正绽放着紫色的小花;半边椰子壳里,一株蝴蝶兰正摇曳生姿……乡野元素,经过现代艺术手法的包装,恰好地、合适地,呈现一幅乡村小景。新与旧、现代与古朴,完美而巧妙地交融。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拾起那些童年记忆碎片时,是对乡村文化的一种保护,当诗情与画意渗入传统的农村生活场景时,也恰恰激发了传统农村的经济活力。你看,北仍乡村游的火爆,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