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相关性对照研究
2015-06-22兰凯
兰 凯
(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相关性对照研究
兰 凯
(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目的讨论血清胱抑素C(Cys C)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并通过检测进一步分析血清Cys C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将该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7例T2DM患者按HbA1c含量分为大于或等于7%组(A组,31例)与小于7%组(B组,2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ys C,并分析A、B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Cys C与HbAlc的相关性。结果A、B组患者血清Cys C、HbA1c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升高,且A组患者血清Cys C、HbA1c水平较B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HbA1c呈正相关(r=0.77,P<0.05)。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T2DM患者血清Cys C与HbAlc有相关性。
糖尿病,2型; 糖尿病; 血红蛋白A,糖基化/分析; 糖化血红蛋白; 胱抑素C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持续高血糖为特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全身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血红蛋白因在高血糖作用下发生缓慢连续的非酶促糖化反应而生成的产物,能够反映近一段时间血糖控制情况。血清胱抑素C(Cys C)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检测样本血清Cys C水平,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血清Cys C与HbA1c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57例T2DM患者,其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35~63岁,平均(52.5±11.7)岁;平均病程(6.1±1.4)年。以上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型,并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将其依据HbA1c≥7%和<7%分为A、B组。A组(HbA1c≥7%)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36~63岁,平均(53.9±10.8)岁;平均病程(6.3±1.5)年。B组(HbA1c<7%)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5~61岁,平均(51.7±11.8)岁;平均病程(6.0±1.2)年。所有患者排除酮症、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泌尿系统其他疾病等。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7岁,平均(49.7±11.2)岁。各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A、B组患者维持原有的治疗,所有受试者均在空腹8 h情况下,于第2天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CysC和HbA1c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受试者血清Cys C、HbA1c水平比较 A、B组血清Cys C、HbA1c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升高,且A组血清Cys C、HbA1c水平较B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受试者血清Cys C、HbA1c水平比较(±s)
表1 各组受试者血清Cys C、HbA1c水平比较(±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A组B组健康对照组n Cys C(mg/L) HbA1c(%)31 26 30 1.67±0.20ab0.69±0.17a0.45±0.07 8.81±1.99ab5.27±1.27a4.71±0.73
2.2 T2DM患者血清Cys C与HbAlc水平相关性分析 T2DM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HbAlc呈正相关(r= 0.77,P<0.05)。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持续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全身性血管病变是引发各系统并发症的基础。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影响因素有很多,高血糖是其最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微小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在整个高血糖损伤过程中常表现为隐匿性及进行性的特点,同时其临床表现形式无明显特征性,如能对其予以早期发现及诊断,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从而可以减缓对肾脏等靶器官的损伤。而高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病理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为2种方式,即慢性波动性高血糖影响与慢性持续性高血糖影响[1]。HbA1c在临床中被广泛用来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且能反映近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比较理想的临床指标[2]。但是有研究表明,HbA1c水平相似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波动的幅度类型也可能相差较大。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大是糖代谢紊乱加重的表现,慢性波动性高血糖比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状态对微小动脉的损伤更加明显[3]。可能的机制在于慢性波动性高血糖比慢性持续性高血糖更能加强氧化应激作用,细胞处于剧烈波动的高糖环境中所受到的损伤较持续性高血糖环境更加严重,从而可能加速了细胞形态及功能的损害,导致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4]。
Cys C是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低分子的非糖化蛋白。所有的有核细胞均能持续稳定地产生Cys C。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Cys C是一种能很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理想内源性物质,可较为精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特别是在反映肾小球早期病变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目前有代替传统血肌酐、尿素氮的趋势[5-6]。蛋白尿已经被证实是肾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显著增加了患者进入心血管疾病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危险[7]。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相对比较隐匿,一般患者已经进入了蛋白尿阶段才到医院就诊。Sukhova等[8]对1 45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了为期6年的随访,并进行血糖、血脂、血压、体质量等多变量回归分析后发现,血清Cys C水平的变化是预测血糖升高最强的预警信号之一,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相对于尿蛋白正常的患者,微量蛋白尿患者就可能出现血清Cys C水平升高的表现,临床监测血清Cys C水平的变化对诊断肾小球滤过率的轻微降低和肾小管早期损伤非常有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过程中,定期测定血清Cys C水平有助于反映肾功能的变化趋势,同时了解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程度[9]。研究表明,体内Cys C几乎可以完全被肾小球滤过,然后被肾小管吸收,并被有效降解,经肾脏排出体外,不会重新进入血液循环,同时血清中CysC水平不易受炎性反应、恶性肿瘤、体质量、运动、性别及年龄变化的影响[10]。
本研究结果显示,A、B组患者血清Cys C、HbA1c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升高,且A组较B组血清Cys C、HbA1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HbA1c呈正相关(r=0.77,P<0.05)。说明血清Cys C水平的变化与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T2DM患者血清Cys C与HbAlc有一定的相关性。建议临床对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定期监测血清Cys C水平,早期干预以便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吕邵华,冯凭.糖尿病并发症的共同机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增1):13-15.
[2]高伟伟.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的对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43-2644.
[3]陈名道.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5):312-314.
[4]陈敏,方小正,张曼云.2型糖尿病患者波动性高血糖状态与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0,31(24):3202-3203.
[5]杨浩,张岳汉,苏晓明,等.胱氨酸抑制剂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中的监测诊断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1):71-73.
[6]刘运,李正,吴蓉,等.血清胱抑素C应用于急性肾损伤分级的研究[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4(1):23-27.
[7]程创业,张道友.胱抑素C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5):677-679.
[8]Sukhova GK,Wang B,Libby P,et al.Cystatin C deficiency increases elastic lamina degradation and aortic dilatation in apolipoprotein E-null mice[J]. Circ Res,2005,96(3):368-375.
[9]王晓青.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监测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1):1801-1802.
[10]张培培,刘志红,谢红浪,等.血清胱抑素C测定在糖尿病肾病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16(6):501-508.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9.021
B
1009-5519(2015)19-2948-02
2015-07-23)
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基金计划项目(14JK1625)。
兰凯(1984-),男,陕西铜川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内科学临床教学管理工作;E-mail:lankaii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