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效物理课堂之“用”的探究
2015-06-18郝龙华
郝龙华
[编者按]《初中物理“引、研、结、用”教学法实验的研究》不仅引导教师要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的最大化,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主动学习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而达到学的最大化。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教学法中,“用”是整个过程的升华。“用”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实践的过程。通过此环节能及时反馈信息,检测学生是否都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即是否做到了“堂堂清”,并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同时,拓展、延伸了课内知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原则。可见,“用”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自2011年开始,我参与了《初中物理“引、研、结、用”教学法实验的研究》这一省级课题的研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4年10月,本课题顺利结题。本文就此课题研究过程中有关“用”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当堂训练是“用”的快捷手段
当堂训练就是以堂堂清为背景,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最大化地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而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针对性的训练。所以,我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下10—15分钟的当堂训练时间,根据本节知识设计一些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和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当堂训练中,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
1.试题的设计要合理
每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试题。试题首先要能突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抓到真正的问题,并能给予解决。其次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试题。要把试题设计成难中易几个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题做,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每个学生都有完成题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乐趣,也就能在快乐中学习了。最后试题的量不要太大,适中就可以,做到精益求精。
2.做题的要求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不要和同学讨论,也不要去问教师。一开始有的学生不是很理解,认为自己不会做就应该问。这时可以指点学生:你问别人会耽误别人的时间,更会耽误自己的时间;通过独立完成的方式,能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把这种当堂训练当成考试来完成,紧张、高效、独立完成作业,提高了效率,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试题的处理
学生做完题后,教师不要盲目地把所有的题都讲一遍,而是在学生做题时通过对其做题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指出哪些问题是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共性问题,然后再有目的性地进行精讲。
二、课后作业是“用”的课堂延续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课后作业这个环节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我的课后作业一般有两种方式:
1.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巩固
主要以课本和练习册中的习题为主。通过知识的训练来达到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做题习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他们存在一些问题,及时进行调节和补救。
2.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
在物理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实践和体会,实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的有机结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注意实效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选材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趣味。比如在《摩擦力》教学中,我让学生写一篇《假如我们的世界没有摩擦力》的科幻文章,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踊跃完成。在作业的布置中,还要体现对后进生的关注,留一些适合他们的作业,多给予他们肯定和信心,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前抽查是“用”的检验
学生通过当堂训练和课后作业,已基本掌握了知识。为了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有必要进行课前抽查。我采用的方式是:上课之前,根据上节课的内容或课后作业设计一道小题,在本节课上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以个人测试的方式来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进而对本段知识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此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试题的选择不要太难
试题不能太难,更要有针对性,能够体现出上节的重点,或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2.师生的态度要端正
课前的抽查就相当于一次小的测试,教师和学生一定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对在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认真地解决。
3.提高课前测试的效率
课前测试会挤占宝贵的课堂时间,会使本来就不充裕的讲课时间变得更紧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提高课前测试的效率。
我校所有参与此项课题研究的教师,通过对“用”的研究和实现,真正对自身的教学起到了诊断、治疗和促进的作用,密切了物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切实提高了物理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