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对番茄灰霉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①
2015-06-18刘妤玲等
刘妤玲等
摘 要 为寻找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最佳抑制质量配比,延缓番茄灰霉病菌针对吡唑醚菌酯、氟菌唑单剂抗药性的发展,为农业生产中番茄灰霉病的化学药剂混配或田间混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以及二者在5∶1、4∶1、3∶1、2∶1、1∶1、1∶2、1∶3、1∶4、1∶5配比情况下对于番茄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氟菌唑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的抑制浓度分别为12.279 7 mg/L、0.908 6 mg/L;二者在质量比2∶1、1∶1情况下复配,共毒系数分别达131.85、120.71,具有增效作用。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复配具有增效作用。
关键字 吡唑醚菌酯 ;氟菌唑 ;灰葡萄孢 ;复配增效 ;联合毒力测定
分类号 S481.1
番茄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番茄灰霉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中国番茄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病害[1]。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是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从而使病原菌细胞因能量匮乏而死亡[2-3]。氟菌唑(triflumizole)是一种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咪唑类内吸性杀菌剂,其主要通过抑制病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使病原菌细胞无法维持正常的膜系统而死亡[4-5]。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对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均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但由于单一重复使用一种成分,防治番茄灰霉病具有较高抗性风险,作为QoIs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则更加凸显抗性问题[6-7]。由于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具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机制,且根据国内外相关报道,此二类杀菌剂间无交互抗性[6],故本实验将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二者复配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可行性,寻找最佳配比,旨在延缓药物抗性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该病害的防治手段中,化学防控是较为普遍且显著的手段之一,但由于诸如腐霉利、嘧霉胺等常规药剂的长期单一性、连续性、反复性地使用已使番茄灰霉病菌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8-9]。国内对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在番茄灰霉病防控及灰葡萄孢菌丝抑制研究方面的报道以单剂及与其他化合物复配居多。纪军建等[10]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时发现,吡唑醚菌酯其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为15.251 7 mg/L。王春伟等[11]通过研究22种杀菌剂对人参灰霉病病原灰葡萄孢的毒力时发现,氟菌唑对其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为0.720 0 mg/L。有关吡唑醚菌酯相关混剂防治番茄灰霉病方面,2013年德国巴斯夫在我国登记注册了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番茄灰霉病上茎叶喷雾使用[12],且陈春利等[13]研究发现,该混配制剂对于辣椒灰霉病防效较好,推荐剂量225~450 g a.i./hm2。而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与其他成分复配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控研究方面国内则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寻求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之间最佳质量配比为切入点,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结合孙云沛公式法判断二者最佳配比,从而达到提高药剂利用效率,延缓抗性产生。通过大量的配方筛选工作,测定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在不同配比情况下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水平,通过复配增效判定标准,以期找到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方配比。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药剂
吡唑醚菌酯原药:有效成分含量≥95%,由德国巴斯夫提供;氟菌唑:有效成分≥95%,江苏禾本生化有限公司提供;丙酮,分析纯,西安三浦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1.1.2 供试培养基
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参考方中达[14]的方法配制。
1.1.3 供试菌种
番茄灰霉病菌(B. cinerea),分离自南宁周边地区,经纯化培养后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后将菌种接种于PDA培养基中,在24℃,相对湿度90%条件下培养4 d,菌丝长满培养皿后用0.4 cm打孔器打成菌饼备用。
1.2 方法
1.2.1 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及其混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影响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氟菌唑、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各配比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各药剂处理浓度见表1。将供试菌饼接种至各处理各浓度梯度含药PDA平板中央,菌面朝下,设置无药剂溶剂PDA平板为对照,每浓度重复3次,将平板置于24℃,90%湿度条件下培养,待菌丝生长直径达到培养皿直径约50%时(48 h左右)调查结果,测定菌落直径,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抑制率。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对所得各处理菌落直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1.2.2 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根据1.2.1所述各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以药剂浓度对数为自变量x,以菌丝生长抑制率的几率值为因变量y,数据通过DPS数据统计软件拟合,计算各个药剂处理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并根据回归方程求出各药剂的EC50及95%置信区间。
通过下述孙云沛公式法计算复配共毒系数,评判各配比浓度增效水平[15]。
单剂毒力指数(TI)=×100
混合毒力指数(ATI)=×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各单剂毒力指数TI×各单剂所占比例P)
共毒指数(CTC)=×100
增效评价标准:共毒系数(CTC)≤80为拮抗作用,80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及其混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影响
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对番茄灰霉病菌均具有强烈的抑菌作用,其中,以氟菌唑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值仅为0.908 6 mg/L,是吡唑醚菌酯的13.5倍(吡唑醚菌酯的EC50值为12.279 7)。说明2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
2.2 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不同配比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2)表明,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在质量比分别为5∶1、4∶1、1∶3、1∶4和1∶5时,增效作用不明显,其CTC介于102~106;当质量比为3∶1时,增效作用明显,此时的CTC为118.68;当质量比在2∶1~1∶1时,各处理CTC均大于120,尤其当质量比为2∶1时,CTC值达到131.85,远大于120,表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3 讨论
据相关报道,番茄栽培种质资源只有有限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变异,且对番茄灰霉病菌不表现较高水平抗性[16]。可见,到目前为止,抗灰霉病番茄品种相对较为缺乏。因此,选择适当的药剂成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重要措施。本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单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与其相关的大田研究也表现出对番茄灰霉病的良好防效。但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某一种药剂极易诱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具杀菌抗性行动委员会(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FRAC)表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由于其靶标单一性,具有较高抗性风险;与此同时,灰葡萄孢(B. cinerea)对不同种类杀菌剂均有可能产生较高抗性;而此类杀菌剂长期连续防治由灰葡萄孢引起的作物病害则进一步提升灰葡萄孢对此类杀菌剂的抗性风险[7]。可见,作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吡唑醚菌酯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用不当,则很容易因抗性问题而出现防治失败的情况。对于氟菌唑,同样存在上述可能。因此,为了延长吡唑醚菌酯、氟菌唑使用寿命,采用科学配比复配使用,成为提升药效、减缓病原菌抗性产生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与氟菌唑复配对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二者尤其在质量比2∶1情况下复配,共毒系数最高。由此得出,二者混配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作为生产中农药复配或田间混用的依据。由于药剂在大田施用过程中,药效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室内生测与田间实际防效可能会有所偏差,该结论尚需大田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赵 杨,苗则彦,李 颖,等. 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2014,34(7):21-29.
[2] 杨丽娟,柏亚罗.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J]. 现代农药,2012,11(4):46-50,56.
[3] 张梅凤,吕秀亭. 2011~2015年专利到期的农药品种之吡唑醚菌酯[J]. 今日农药,2012(8):36-38.
[4] 张一宾. 新颖杀菌剂cyflufenamid及其与氟菌唑混剂(Pancho)的作用特性和使用方法[J]. 世界农药,2004,26(5):48-49.
[5] 谭成侠,徐 瑶,曾仲武,等. 杀菌剂氟菌唑的合成及表征[J]. 农药,2008,47(7):497-499.
[6] 赵 平,严秋旭,李 新,等.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开发及抗性发展现状[J]. 农药,2011,50(8):547-551,572.
[7] Brent K J,Hollomon D W. Fungicide resistance:The assessment of risk. In:FRAC Monograph No 2. Global Crop Protection Federation[M]. Brussels:1-48.
[8] 宋 晰,肖 露,林 东,等. 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检测及生物学性状研究[J]. 农药学学报,2013,15(4):398-404.
[9] 刘圣明,车志平,陈根强. 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J]. 农药,2014,53(6):442-444.
[10] 纪军建,张小风,韩秀英,等. 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J]. 植物保护,2012,38(6):144-146.
[11] 王春伟,白庆荣,高 洁,等. 22种杀菌剂及其不同配比对人参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J]. 农药,2011,50(1):61-64.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新农药新批准登记[M]. 农药登记公告,2013(10):1-14.
[13] 陈春利,王绍敏,杨 慧,等. 氟唑菌酰胺及其混剂防治辣椒灰霉病药效分析[J]. 农药,2014,53(9):685-687.
[14]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46-47.
[15] 慕立义. 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第一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22-123.
[16] 赵统敏,余文贵,赵丽萍,等. 番茄抗灰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2011,27(5):1 141-1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