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程体系下的探究性学习
2015-06-17余光祖
余光祖
摘 要: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初步的科学工作技能和思维方法。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生物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倡导以探究性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为此,整个教材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探究性学习,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注意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新课程的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一、对生物新课程的几点认识
1.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活动多种多样,并非千篇一律,避免学生形成死板的探究模式。这次课程改革中,更多地关注如何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和探究提供充分的空间。
2.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学习理论知识,并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生物技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更加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过程。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解释、有所应用,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重体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自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
3.重全员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个人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以合作学习为主,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学会分享。
4.问题性。探究性学习通常不是由老师提供一篇教材,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而是向学生呈现一个需要学习、需要探索的问题,在问题中开展探究。
三、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但实验不能等同于探究,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本次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1.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探究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生物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通常源于亲身经历的事物中,是从其动机和好奇心中产生的。学生不仅要积极地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而且要依据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完成相应的各种操作,并要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探究学习行为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不同学生将以自己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教师在组织和引导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将能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向学生学到很多东西,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中学生物学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
5.学生在小组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学习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操作和观察,不断地主动或被动要求与他人协作和交流信息,有效地掌握了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同时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是关键,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目前各学校的班级人数都偏多,针对这种情况,分组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及互相帮助。但常会出现组里积极参加者,消极被动甚至偷懒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合理搭配,例如,每组尽量做到:积极发言者、动手能力强者、收集信息能力强者互相分配,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一组选派一名组长,记录各成员的活动情况;各成员有明确分工,如,观察员、记录员、总结人、发言人等,在不同探究中承担的任务进行互换。经过一段时间,小组的成员也要重新调整,以利于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评价方案,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认可,采取小组成绩、个人成绩,运用小组内互评、组间互评的方式,尽量保证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及小组间竞争的公平性。要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仅仅形式上的合作,要提供合作内容和平等参与的机会。
2.明确探究的目的,把握好探究的侧重点。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实际上包含了他们在学习生物学系列的主体性活动,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探究的“度”,避免探究性学习变成一种形式。
有的探究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容易获得,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需要通过实验搜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的重在取样、检测上,如:测定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有的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如:测定不同食物的能量;有的重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上,如:探究食物保鲜方法。
3.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教材中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个步骤都要到位。
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一个有效而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需要设计一套可操作性探究方案;需要根据实验或调查来检验人们已知的东西,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解读多种信息;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探究结果告诉他人,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师面对新教材,探究活动多,书本文字表达少,若想照本宣科已不可能。教师容易受旧教材教学观念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容易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可靠的信息源和自己的观察与调查中获得信息,并利用信息来回答问题,从各种途径去获得数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探究性学习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探究活动课本没有作详细的规定,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去设计、去验证、去假设,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如何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设计调查、搜集分析资料、处理数据、表达交流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观察和记录、检测和描述都要实事求是。交流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学会倾听,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的探究问题,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
4.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许多学者认为探究是儿童的本能之一,在组织儿童学习的活动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儿童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学生的创造力正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提出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来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1)让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生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兴趣的驱使,使荷兰的一名房屋管理员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从而洞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新教材设置了许多身边的生物让学生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例如,探究霉菌的生活环境,用馒头、面包、米粒等作实验材料,来源十分容易,又可利用家用冰箱作为探究温度的对照实验,学生对馒头、面包的发霉很熟悉,但平时没有真正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点每位学生都有急于想知道其中奥秘的念头。又如,在新教材一开始《走进生命世界》中,让学生回去收集资料,了解当今生物界最新、最热门的话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分享收集到的成果,从而让学生都知道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景,了解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DNA侦破技术的知识,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维持他们对事物产生的兴趣。如,探究鱼鳍在生活中的作用。众所周知,鱼用鳍游泳,但每一种鳍有什么作用呢?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了解的,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又如,模拟鉴定血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血型,有的学生知道自己的血型,有的人不知道,这就调动起了学生探究血型的欲望。
(3)注意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人们最初的科学印象和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通过了解和学习周围的各种生物获得的,对于少年儿童,生物学更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吸引力,诱发学生对自然界产生好奇心和对科学产生兴趣,产生探究欲望。例如,制作甜酒,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喝甜酒的习惯,甚至许多学生看过家人酿造甜酒,有了初步的认识,而现在是自己亲自动手制造甜酒,学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正因为有了这份兴趣,结果出乎意料,学生制作的甜酒相当成功,而且在交流时提出了许多探索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学习热情高涨。又如,为家长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午餐,利用所学知识为家长服务,学生感到无比自豪。
5.改变教学观念,摆好师生的正确位置。新教材图文并茂,而且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除了实验外,还包括观察与思考、探究、调查、资料分析、模拟制作、技能训练、讨论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多方面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打破了旧教材“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掉一本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
(1)全程备课,准备充足的探究学习材料。要使探究活动真正落实,教师必须对教材全程备课,对整个学期的探究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临时抱佛脚,则很多探究活动只能成为“讲解”型探究。例如,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教师需在课前二周开始培养草履虫;又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教师需在课前做好对照实验;又如,探究蚯蚓的运动,需在课前采集蚯蚓,准备纸板、玻璃板。
(2)改变在学生面前的地位。以往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杯“白开水”,由教师单独进行调味,按教师的意愿把学生教的“有棱有角”,使学生的创造天性被压制。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则是要求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实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思考;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结果,不要包办代替,改变过去那种“目中无人”,视学生为“容器”的教学方法。
(3)师生共同准备资料,收集相关信息。为了使新课程的生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要求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教师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获取信息、判断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改变过去等着做实验、听讲解的传统学法,教师也应改变一切包办,唯恐学生不会做、不懂做、做不好的想法。布置学生准备实验素材,收集信息资料的同时,教师也应准备充足的材料,共同收集信息,避免走向一切交给学生的另一误区。
当然,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新课程的三大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滑文革.研究性学习导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08.
[2]李红.当前国际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特点[J].生物学通报,2000(09).
[3]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与特点[J].生物学通报,2002(01).
[4]朱正威.《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J].生物学通报,2002(03).
[5]郑春和.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J].生物学通报,2002(01).
[6]许百莲.探究不等于实验[J].中学生物学,2003(05).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