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困生”不良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2015-06-17石正艳
石正艳
从教十多年来,总会遇见一些学生,即思想品德有偏差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沾染上不良习气、目无校纪班规,随心所欲。这些学生往往喜欢故意顶撞老师,以达到彰显个性力量的目的。这些学生不仅给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自己也受到学校家庭各方面的指责,学业上也没有多大成就。有的甚至在毕业之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做好德困生工作,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利于教师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挽救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德困生”不良行为表现
轻微地表现在自习期间吵闹、不认真打扫卫生、自己床铺乱糟糟、见了老师不打招呼、直呼老师的名字、迟到、早退、打水打饭不排队等。
严重的表现在早恋、抽烟、酗酒、玩手机、骂人、打架、欺负其他小同学、不服从老师管教、上网、夜不归宿、缺乏团体合作意识、屡教不改、顶撞老师等。
二、造成“德困生”行为的原因
1.家庭原因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靠年迈的爷爷奶奶隔代教育,而且父母对留守孩子缺乏关爱,造成孩子缺乏管教,情感缺失。在学校表现就相对较差。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和子女联系,给子女配手机,结果手机成了导致子女行为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
2.社会原因
各种社会传媒在进行宣传时,没有考虑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一些传递负能量的图片、信息、文章,直接影响了部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3.学校原因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重智育轻德育,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表彰相对多一些,对于道德模范表彰较少,榜样的力量不够。另外,各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抓教学质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成了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的“专利”,这也让部分学生变成了“德困生”。
4.学生自身原因
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知识面相对狭窄,认知水平有限,应变能力不强,所以,当遇见不良诱惑就很难抵制。
三、转化“德困生”的主要对策
1.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德困生”的正能量
单纯的学习是很枯燥无味的,为了改变枯燥的现状,我每学期组织相关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活力。但是通过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发现,部分“德困生”表现非常积极,他们主动出谋划策,一样有善良的一面,喜欢帮助别人。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有些学生(包括“德困生”)对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的关爱胜过自己的亲人。他们搀扶老人上下楼梯,给老人清扫房间,都表现得一丝不苟。这些学生在接下来的野外实践活动中可以独当一面,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艺术节上演小品惟妙惟肖,尽力演绎。可以看出,活动中,他们传递的大多数都属于正能量。
2.家访是转化“德困生”的有效途径
有一学生调皮捣蛋,英语课上,他喊“我是中国人”,意思他不喜欢学习英语。字写得一塌糊涂。老师上课也爱接茬,特不安分守己。于是,我和各科任教师到他家进行了一次家访。当时,他并没有在家,可是,从这往后,他的言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爱上学习了,上课不再捣乱。因为他看出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但是在家访中应该注意尽量传达学生在学校的优良表现,免得给家长泼冷水。既让学生看见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也让家长看见了自己孩子的希望。这样才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3.谈心交心是转化“德困生”的妙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德困生”也不例外。当他犯错误以后,我不急于在班级全体同学面前训斥他,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在没有其他教师的情况下,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弄清他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然后耐心细致地给他做思想工作。这样,学生心中的不满得到了释放,也就不会再给老师添麻烦了。实际上,教育学生真的需要耐心,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
4.表扬鼓励是促进“德困生”转化的外在动力
在参加国培时,一位老师说过,无论怎样的学生,身上都有其闪光点,怎样发现“德困生”的闪光点,正是教师的智慧所在。所以,我觉得,对于“德困生”,各科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进行及时有效的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德困生的成长。我在召开主题班会上,对这类学生进行表扬,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也给其他“德困生”树立了榜样,觉得自己一样可以取得进步。
5.因势利导、培养特长是转化“德困生”的重要前提
身为教师,在今天这个评价多元化的时代,应该解放思想,全面看待学生,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平时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德困生”有他喜好的健康向上的专业特长,如果因势利导,培养特长,很可能将他一生的命运都改变,让他最终走上幸福的道路。
长期以来发现,只要老师在工作中能够多一些细心,多一些爱心,多一些恒心,多探究转化“德困生”的方法,“德困生”是可以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看见阳光并且洒满阳光的。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