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爱国将领于学忠
2015-06-17王莉
王莉
于学忠,字孝侯,1890年11月16日(清光绪十六年十月初八)生于辽宁旅顺,原籍山东蓬莱。其父于文孚原系清末爱国将领左宝贵部下,后与张作霖同为毅军创建人宋庆的部下,任毅军帮统。
于学忠13岁就随父在军营中,1904年肄业于毅军随营学堂,1908年入通州武卫左军随营学堂步科习炮兵,191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在毅军中先后任哨长(排长)、哨官(连长),1914年任热河西林镇守使署副官长,陆军步兵少校、中校,1917年后任炮兵营长。1921年秋,川鄂战起,鄂军失利。适逢两湖巡阅使吴佩孚至宜昌督战,于学忠求见吴佩孚,面陈反攻计划,被吴佩孚采纳。后激战5昼夜,川军退,于学忠声名鹊起,被吴佩孚赏识,升任团长。1923年冬,原第十八混成旅旅长被撤职,吴佩孚任命于学忠为该旅少将旅长。
于学忠治军公正,他提拔晋升官佐,从来不讲籍贯地域,而是坚持品德、资望、作战能力之优劣的用人原则,选优晋升。他的两个堂兄于学道、于学琛随他在军中任职多年,职务晋升比一般人还慢。1926年于学忠升任任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席卷湖南,直指武汉,吴佩孚狼狈逃入河南。1927年5月,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便到于学忠军中暂住,对于说:“我的部队就交给你了,你可以去投张学良,但无论如何不能去投蒋介石。”是时,张学良率部进入河南,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遂授意所部师长应振复设法与于学忠联系。
吴佩孚下野后,于学忠转入奉系。他先见张作霖于中南海怀仁堂。张作霖直率又热诚地说:“我和令尊当年都在营口田庄台宋老帅(宋庆)大营当差,共事5年,你是故人子弟不是外人。我知道你对吴子玉(吴佩孚)忠义,希望你能像对吴子玉那样对待我。你可把军队整顿好,带到北方来,关于武器装备粮饷,可和张学良商谈。”随后留于学忠共餐。后于学忠被任命为东北军第三方面军第20军军长。
于学忠初次会面张学良是在北京西单文昌胡同张学良官邸,两人一见如故。于学忠所部内部事务和军官任免,张学良完全听由于学忠安排,从不加以干预。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执政,于学忠被任命为临榆驻军司令(驻扎山海关)。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布命令第四次入关,以武力调停中原大战。期间,于学忠展示的超凡军事才干令张学良大为震惊。不久,经张学良保荐,南京政府任命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兼51军军长。后来,张学良鉴于于学忠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想将他与任河北省主席的王树常对调。张学良邀于学忠谈话说:“河北问题,庭五(王树常)很难应付;你做事果绝,意志坚强,我想让你二人的职务对调一下。”于学忠当即表态同意。张学良乃电请南京,于1932年8月17日明令于、王职务对调。
于学忠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炮制伪满洲国,随即又要割据华北,在中国土地上再制造一个伪政权的卑劣行为无比愤恨。他说:“在甲午战争中,我父亲曾与日军浴血奋战,我于学忠绝不能辱没先人。抗倭英雄戚继光是我的前辈同乡,我一生最钦佩他的民族气节,为抗击倭寇,将一切置之度外。我从小立志向他学习,身为武将,第一条就是保国。”
1933年初长城抗战,于学忠任华北第一军团总指挥兼51军军长。热河失陷后,蒋介石逼张学良下野。于学忠对蒋介石这种嫁祸于人的卑劣作法及为不满,认为张学良下野,一旦出国有可能回不来,东北军就有被蒋介石吃掉的危险,因此可以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旧部讨蒋。为此,于学忠力主在保定会议上扣蒋说理,实行兵谏,但被张学良婉言相拒。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前,将东北军17万人(除万福麟、何柱国、王以哲统率的9万人)交于学忠指挥。张学良到国外后,他过去的一位参议杨毓珣不解地对他说:“于学忠不是东北人,兵权太大,你出国了怕要靠不住吧?”张学良斩钉截铁地说:“东北军最靠得住的,非他莫属。”
事实的确如此。为了支持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于学忠同时发动了“兰州事变”。当天,于学忠指示甘肃省政府秘书长周从政、51军参谋长刘忠干,派部队把国民党中央派驻兰州甘肃绥靖公署的武装缴下,与西安采取一致行动。当晚7时,驻兰州于学忠部,将驻兰州的胡宗南部队、甘肃绥署特务营,及与军统有关的警察、宪兵解除武装,并扣押了军统特务头子、兰州警察局局长史铭,及绥署的其他高级官员,响应和支持“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于学忠同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刘伯承等有过较多接触,并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于学忠建议张学良将军:“要尊重共产党的意见,对周恩来先生的话,我们要多听一听。”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给杨虎城、于学忠写下手令:“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君听从虎臣(诚)、孝侯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张学良二十五日。”张学良放心地把东北军的指挥大权交给了于学忠。
此外,于学忠与中共的关系也一直非常良好。1936年6月,于学忠被任命为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先期率领部队开赴西安,后驻天水,同年11月又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期间,于学忠对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北上抗日给予了一定的方便和支持。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派彭雪枫持其亲笔信往见于学忠。信中说:“两军相处密迩,未能通候,甚以为歉。夙稔先生热诚爱国,对日抗战早具同心。”并提出与之“抗日合作”。
1938年11月,于学忠任鲁苏战区总司令。他刚到鲁南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派统战部长郭子化、组织部长李竹如、保卫部长张雨帆前往欢迎。于学忠接见并宴请了他们,非常友好。席间,他们送给于学忠一本毛泽东著的《论持久战》。于学忠回来后让秘书室主任郭维城(中共党员)看后讲给他听。于学忠听了以后说:“这不知是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毛泽东先生高明,在《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抗战定能胜利。”
1940年夏,八路军又派鲁中地区专员牟易之到战区驻地许家庄看望于学忠,并送给他一本毛泽东著的《新民主主义论》。于学忠又让郭维城看了以后讲给他听。于学忠任鲁苏战区总司令驻上高湖时,还亲自到王庄拜访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张经武,二人在抗日问题上认识非常一致,并彼此派联络参谋互相往来,互通情况,配合很好。不久,张经武到胡庄回访于学忠,两人单独长谈达一个小时。出来后,张经武对郭维城说:“老头(指于学忠)表现很好,他态度很诚恳。我到延安开会,他让我带话向毛主席、周副主席等致意,给刘伯承将军问好。”中共山东分局还派统战部长郭子化到于学忠管辖的57军111师师部,发展中将师长常恩多为中共特别党员。于学忠在鲁南积极联共抗日,深受广大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在东北军各军中,于学忠直接领导的51军中共力量最强,军师建立了秘密工委,团里有总支,大部分连有支部,成为团结东北军的骨干力量。在抗战的各个战场上,他们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发挥了很大作用。对此,于学忠非常高兴。他说:“我这个部队有很大提高,比过去好多了。”在此期间,于学忠还保护了所部的一批共产党员,如郭维城、解方(解如川)、万毅等。
全面抗战期间,于学忠1937年任豫皖苏绥靖公署主任,江苏绥靖公署主任,五十一军军长,第三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初,在淮河战役中,于学忠率部浴血奋战,毙伤日军9000余人,51军也伤亡近7000人,以沉重代价换取了淮河战役的胜利。作战中,他多次亲临前线督战、指挥,要求各级指挥官身先士卒,奋勇作战。从1月30日到2月13日,在他的指挥下,51军将士团结一心,舍生忘死,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固守了淮河防线,有力地支援了北线作战。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于学忠指挥部队英勇作战,重创日军。此后,于学忠还率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徐州会战等重大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4年于学忠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5年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任国民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当选“国大”代表;1948年4月当选“国大”主席团主席。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蒋介石曾指派一架专机飞抵重庆,欲挟迫于学忠及其全家赴台;于学忠隐匿重庆乡间,拒绝赴台。
1949年,周恩来派飞机接于学忠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前,于学忠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于学忠作为爱国将领受到党和国家的信任和关怀。1952年1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6年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于学忠病逝北京,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