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中的白山艺校

2015-06-17高峰

党史纵横 2015年5期
关键词:白山艺校同学

高峰

白山艺术学校由中共安东省委于1946年初建于安东(现辽宁丹东),先后归属中共辽南省委、辽宁省委。学校存在2年零6个月时间里,招收了三期学员,培养了400名艺术人才和文化管理干部。这是东北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所艺术院校,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白山艺校发动群众,鼓舞斗志,成为一支特殊的战斗力量,功不可没。他们中有不少人把鲜血洒在了辽南大地,为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更多的人经过战争的锤炼,建国后成为了共和国文艺战线上的领导和中坚。

1991年11月20日,为编写《解放战争中的辽南根据地》,我专门采访了原辽宁省教育厅厅长肖文。肖老当年是安东省工委宣传部宣传科长,主要负责青年学生工作。他曾向我讲述过白山艺校的情况,并送给我一些资料,希望我写一写白山艺校。当时我答应了,想将艺校的情况收入《解放战争中的辽南根据地》一书中,但后来考虑具体情况,将文化教育方面综合成一个专题,并没有专门写艺校。一晃20多年过去了,肖老和白山艺校的大多数学员已经谢世,健在的也已进入耄耋之年。我觉得应该兑现承诺,否则对不起逝者。我写白山艺校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后人了解那些在烽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文艺战士,了解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1946年初,我党我军初进东北。此时的安东,伪满汉奸、官吏、警察等敌伪残余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的接收要员和特务。他们操持维持会,大肆宣传共产党、八路军在东北呆不长,将来的天下还是国民党的等言论;加之当时国民党军已开始向东北进兵,许多大中城市已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我党我军大多撤到了广大农村,甚至在局部地区,国共两军已经短兵相接,战争阴云笼罩在东北大地。在这种形势下,要打消人们对国民党的所谓正统观念,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成为我党一项非常紧迫的政治任务。而争夺和培养教育广大青年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中共安东省委和省政府决定,迅速恢复国民教育,建立中高等中学。白山艺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为了办好艺校,省委责成由山东、晋察冀解放区来到东北的部队文艺工作者白鹰、田少伯、田风等负责筹建学校,同时创办白山文艺社。很快,1946年3月18日,学校正式发布“白山艺术学校招生简章”。简章写得很清楚:本校以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为宗旨,第一期暂定招收100名,男女兼收,年龄限15岁以上30岁以下,若有宿疾及不良嗜好者一概不收。简章发出后,坐落在安东市区中心七经街上的白山艺校就热闹起来了。

白山艺校是安东有史以来第一所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对青年人有巨大吸引力的。招生简章刚一登出,立即就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安东市内的青年学生来了,辽南地区各县的青年知识分子来了,一些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来了。短短十几天时间,百多名带着激情、带着渴求、带着疑惑、带着观望的青年人接踵而至。

4月10日,白山艺校举行了热烈而又俭朴的开学仪式。经过考试选拔出的青年学子,以热烈的掌声见证了一所由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新型学校的诞生。学校由白鹰任校长,田少伯任副校长;同时创办了《白山》文艺杂志,田风负责编辑部工作。

艺校一期由山东和苏北来的部分青年担任干部,学员主要来自当时安东省所属的庄河、新金(现普兰店)、复县(现瓦房店)、营口、岫岩、凤城、桓仁、宽甸、通化等地。安东人民广播电台音乐训练班也在此时招生,共有20多名学员。1946年10月上旬,中共安东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教育厅决定,电台音乐训练班并入白山艺校,指派电台台长白刃,编辑室、音训班主任刘相如,指导员冷克到艺校工作。我曾查阅过白山艺校学员名单,第一期165人,第二期94人,第三期151人,共计410人。但据白鹰后来回忆,学校实际上是416人。当时学校设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学习队,开设政治课和专业课,其中政治必修课主要是《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大众哲学》、《新文艺理论基础》及时事政治等;专业必修课有《文学概论》、《文学创作基础知识》、《戏剧史》、《表演术》、《导演术》、《舞台装置与照明》、《音乐基础理论》、《声乐基本训练》、《美术概论》等等。

学校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根据不同学科进行各门类的基础训练和艺术实践,教师根据校部选定的文学作品、剧目、曲目、绘画与舞蹈题材,讲授作品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创作的基本方法。学校的管理采取自治方式,由学生选举学生自治委员会,推选出主席、副主席,领导自治会的工作。

为了加速培养人才,开拓新文化事业,艺校定期在礼堂公演戏剧、音乐、舞蹈等教学节目,举办宣传画展,作为同学们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通过这些演出和展览,学员们将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艺术造诣得以提升。他们还走向社会,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参与戏曲改革和整顿文化市场。如为联合中学排练多幕剧《气壮山河》,为京剧团排练新剧目《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李闯王进京》等,还参与清理封建迷信色情的旧戏,打造新戏等。

白山艺校在安东的时间并不长,从4月建校到10月底撤出,共半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国共两党争夺青年的斗争还是十分激烈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中茂源老汉的扮演者田成仁生前曾回忆说:我在艺校期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东北解放区,经常看到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我很恐慌,觉得八路军真呆不长,所以就偷偷地将自己的衣物送到我姨姥家,准备随时离开学校。当时有他这种思想的学生不少,和他一起从庄河来的几个人最后只剩下他和另外一名同学了。为了挫败敌特分子的破坏活动,转变学生的思想,艺校做了许多工作。首先是确立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机制。课堂教学,始终贯彻政治教育为主,启发同学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特点及发展前途,同时讲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革命文艺的特征、功能及社会使命,使同学们懂得革命文艺是推动社会前进,是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新文化工作者必须为革命服务,为人民服务,树立革命的艺术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开辟社会为第二课堂,向同学们进行社会教育,组织同学参加青年运动,使同学在社会实践中转变思想,清除盲目的正统观念,由不理解革命转化为自愿为人民服务而投身革命文艺事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艺校组织了许多社会活动,同学们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他们上街募捐,慰问伤病员;与联中同学集会,控诉国民党的暴行,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在庙会上高唱革命歌曲,举办宣传画展,动员群众赈济受难同胞;慰问国民党184师起义官兵,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起义真相;为抗议国民党特务屠杀南通青年学生,开展签名活动;列席省教育厅举办的暑假学习班,听取刘澜波主席、潘琪厅长的政治报告,了解政治形势;与刚从国统区归来的民主人士、青年学生座谈,倾听他们控诉国民党法西斯特务肆意残害进步人士与青年学生的罪行。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师生们认清了国民党独裁的残暴虐政,激发了同学们清理自己思想的积极性,对许多错误思想进行了自我批判。

9月间,国民党军进犯辽东半岛,安东地区谣言四起,人心惶恐,艺校一些同学的家长公开或隐秘地来校,指使子女退学或逃学,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秩序。曾任哈尔滨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安洁回忆,她的大姐曾来学校,谎称带她回家见父母,实际就是借机让她离校,并以父母不认她这个女儿相威胁。但她坚定地留了下来。她说:“这个‘家真好,使我离不开她了!”面对这些情况,艺校领导分析认为,大部分同学经过学习和社会活动之后,思想上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表现出了有志于从事革命文艺事业的决心;但少数同学怕株连家庭,确有不敢留校的;还有极少数同学对国民党仍抱有幻想。为稳固教学,艺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阐明凡有各种原因难以继续学习和另有图谋者,都可以向校方提出退学申请,经批准后离校;同时,针对社会上污蔑共产党、人民政府“欺骗学生上前线充当炮盔,用女学生换炮弹”等恶言进行分析批驳,反复强调抉择道路的充分自由。会后,绝大多数学生立场坚定,只有少数几位提出退学和擅自离校。总的说来,经过思想教育和行之有效的工作,艺校在和国民党争夺青年学生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1946年10月下旬,针对国民党军的不断进攻,艺校接省委紧急通知,“战时,白山艺术学校归属辽南省委。由宣传部肖文科长率领全体师生向岫岩北部山区根据地转移,加强实际工作锻炼,开展山区宣传教育工作,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巩固根据地建设”,随即以下乡巡回演出的名义,作了暂时撤离安东的动员。当时,尽管同学们被允许离校,但大多数同学都自愿和学校一起行动。

10月24日凌晨,艺校领导率队出发,许多家长赶来送行。当时的学生自治会主席于更和学员陆燃后来回忆:“1946年10月24日上午,全校师生分两条帆船准备出发,偏巧遇上江水落潮,帆船不能逆水行驶,只好停泊待潮。学校领导心急如焚。这时,一些学生家长闻讯赶到江边,有的送衣物,有的劝诱子女下船回家。一时之间哭声刺耳,秩序有些混乱。校领导只得出面劝慰、说服,家长们终于放心地上岸归去。”此时,肖文从市长吕其恩处得到消息,岫岩已被国民党军队占领,鉴于此种情况,艺校决定改道越过大孤山、庄河,在皮口登陆,直达辽南省委所在地普兰店。

两条帆船起航了,载着希望向辽南进发。第二天凌晨,其中一条船搁浅了,另一条船只好先行了。建国后在中国京剧院工作的曹会萍回忆:“当船再次启航时已快到傍晚,天渐渐黑下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猛听得船舱外风声浪声震耳欲聋。船身左右摇晃,使人有一种肝胆欲裂的感觉。”从来没有经过海上暴风雨的同学们顿时慌了手脚,大部分人呕吐不止,昏倒在船上。好在天亮后暴风雨过去了,船很快抵达了庄河的花园口。停岸补充给养后,船又驶向皮口。经过这次风浪,同学们都说,我们共同闯过了生死的考验。此次经历,留在学员脑中的印象极深,许多回忆资料都提及到了。此后,他们胜利进入辽南解放区。

到达辽南后,艺校师生立即投入支援前线的宣传工作之中。按照行署主任周纯全的要求。他们赶排了《参加八路军》等节目,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备战宣传工作。11月,艺校转移到普兰店矿洞子村。为适应战时需要,艺校采用军事化管理,全体师生练队列、跑步、爬山、打背包、行军、站岗、听军号就寝起床等。同时,还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适应了战斗的要求,成为了一支能战斗、能宣传的文艺队伍。为了配合战争动员,艺校突击排演了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打城隍》、支援前线的《帮助主力》等剧目,深受军民的欢迎。    由于国民党军向南满解放区大举进攻,1946年底,除少数部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外,辽南地区大部分党政干部撤至苏军占领的“岗里”。如敌人进攻加剧,区域还将缩小,部队和机关生活将更为困难。为此,省委决定白山艺校向大连转移。到大连后,艺校与大连建国学院艺术系社教工作团合并,后来又将中苏友协的友好剧团并入,改称旅大文工团。由于当时大连在苏联红军控制之下,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他们排演了大量话剧和歌舞节目,最有影响的是歌剧《白毛女》,在大连和旅顺演出多场,反响很大。白山艺术团团长、建国后任哈尔滨市文联主席的刘相如回忆说:“可以说是旅大人民群众破天荒地看到了真正属于人民的戏剧。不仅唤醒了他们被日本帝国主义压抑了多年的民族意识,也是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到了阶级压迫。部队战士们的反映尤为强烈,他们对黄母、黄世仁的憎恨,对穆仁智的气恼,有时难以克制,便拎着皮带跑上舞台替喜儿出气。我们几个演反面人物的可就遭了殃,要不是机灵一点,非挨揍不可。”

1947年5月,白山艺校离开大连返回前线,参加战略反攻。他们以文艺为刀枪,充分发挥了宣传部队鼓舞士气的作用。艺校师生首先抵达金州,为部队演出歌剧《白毛女》。每场演出时,观众都是群情激愤,为杨白劳报仇,为喜儿伸冤的喊声一浪高过一浪。辽南军区司令员吴瑞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林一山、四纵十一师师长江燮元等领导也观看了演出,并对艺校师生深入前线慰问演出表示欢迎,称赞他们对阶级斗争教育和鼓舞部队所做的贡献。此后,他们一路奔波,一路演出,先普兰店,后瓦房店,深受欢迎。老百姓们说:“你们的戏全是老百姓心里事,俺们就是看不够。”

1947年8月,白山艺校第一期学员毕业,组成白山艺术团,刘相如担任团长。与此同时,第二期正式开学。根据形势的发展,新解放区的不断扩大,学校和文工团的任务不断加重。他们中大部分人组成工作队奔赴前方发动群众,配合开展土改运动;少部分留校人员继续深入基层,向民间艺人学习。各工作队分赴鞍山、辽阳、营口等地,在当地党政干部的领导下,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的斗争之中。艺校校长、建国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的白鹰回忆说:“工作队主要任务是迅速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首先在各村宣读《中国共产党东北中央局告农民书》、《中国土地法大纲》,做好区镇和重点村的工作以点带面。为了给全区土改打好基础,严格遵守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队员们在农民家吃派饭,一律按标准付钱,不准吃白面、大米。不准吃肉、不准喝酒。”在新解放区,土改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扎根串联,组织农会;第二阶段,群众诉苦,斗争地主;第三阶段,分浮财、分配土地;第四阶段,巩固斗争成果,组织生产。通过苦大仇深贫雇农的血泪控诉,清算恶霸地主残忍暴虐的罪恶,唤醒了群众的觉悟,也教育了工作队员。翻身农民得到赖以生存的土地,热情高涨,出现了参军参战、全力支援前线的大好局面。在工作中,广大队员经过实际锻炼,增强了群众观念,提高了政策水平。令人痛心的是,一期学员洪家声和二期学员王声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在进驻蛤蜊村时遭到地主武装伏击,洪家声掩护队员撤退中弹牺牲,王声被捕后遭到杀害。此外,左凡副校长的通讯员小曲也在参加土地时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艺校和当地百姓一起举行了追悼大会。会上,艺校送上了“血沃辽南,豪气长存;白山黑水,范我千秋”的挽联。

3个月后,艺校参与的土改工作告一段落,艺校学员和文工团员会师鞍山,开展新区的文化活动。他们演出的吹奏乐《跟着共产党走》、《苏联进行曲》,秧歌剧《兄妹开荒》,轻音乐《拥军花鼓》、《拥护民主》、《人民大翻身》,秧歌舞曲《生产舞》及独唱、对唱、合唱等节目,将翻身百姓的喜悦通过文艺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期间,艺校部分学员被抽调到南下工作团,参加全国解放战争,他们把白山精神和学到的知识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1948年6月初,艺校招收了第三批学员。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这支文艺队伍再次踏上征程,分成两个演出队,边实践,边上课。一队赴普兰店、皮口、城子坦、郑家屯、庄河城乡;一队去盖县、沙岗、芦家屯、熊岳、九垅地演出学习。他们的《互助》、《金不换》、《开荒》、《信不得》、《婆媳英雄》等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的,这些来自百姓、服务百姓的节目,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期间,艺校师生承办(转39页)(接33页)的《辽南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许多学员创作的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

1948年9月,原辽宁省委和辽南省委合并,组成新的辽宁省委。根据省委决定,白山艺校于10月改编组建了白山艺术工作委员会,下设创编室和白山文工团,白山艺术学校至此解体。

白山艺校存在的2年多时间里,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他们创办的《辽宁画报》、《青年生活》、《群众歌声》等刊物,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辽宁非常有影响的期刊。一批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在全国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文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活跃在舞台和银幕上的艺术家,塑造了众多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正如白鹰校长所说的那样:“在战争岁月里,坚持为革命事业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立这所为争取、团结、教育、改造知识青年,为加速培养新型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专科学校;遵照党确定的政治方向,着力转变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树立革命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文艺观、根除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的一切陈旧观念,转变立场,造就自己具有文艺基础理论,掌握专业技巧与创作方法,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战士。”

猜你喜欢

白山艺校同学
地方艺校服务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途径浅探
美丽乡村行之白山街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凶器哪儿去了
谈谈在艺校杂技专业中如何开展高效语文教学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