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综述孙前冬

2015-06-17陈丹莉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民币国际化业已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基于已有的经典货币国际化理论,本文对货币国际化的定义及现状进行了全面性阐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分析了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收益和风险,最终得出: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货币国际化应该且必须先区域化,因此,人民币想要实现国际化,首先应该从我国周边国家做起,努力使人民币做到区域化,然后成为亚洲通用货币,为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区域化

一、货币国际化定义及其现状

1.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这么一个定义,不可兑换货币一般是外汇管制严格国家的货币,而可兑换货币就是实现了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可兑换国家的货币。一般将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同时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货币视为是自由兑换货币。

货币实现自由兑换后,下一个阶段就是货币的国际化了,IMF及国外学者对于货币国际化各自进行了阐释。

IMF(1946)将货币国际化定义为某国货币走出国境,在国际发挥货币作用的过程。

根据学者Tavlas(1997)的看法,货币有三种职能,即记账单位、价值储藏手段和交换媒介,如果一项国际贸易中没有货币发行国参与但是该货币却在其中发挥了这三个职能,那么就可以说这种货币实现了国际化。

另外一个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2003)则持有这样一种看法,他认为,当货币的流通超出了原本的领域界限即可称为国际化。

综上所述,货币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的货币演化跃进,成为一种国际货币的这么一个过程。具体表现为该国货币的职能,全部或者部分地从本国领域扩展到其他国家,进而扩展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国货币只有在国际上充当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等功能时,才能被称之为国际货币。

2.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及现状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张彦(2011)认为有这么三个标准,一个是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在国际贸易中达到了一定的百分比;国际上各大主要金融机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为主要投资工具,伴随着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市场逐渐扩大;人民币现金在国际上要有较强的流通性。他用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货币国际化,并认为这三方面可以用来衡量货币国际化,也包括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自金融危机之后在不断加快。截止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在人民币互换协议上进展迅速,境外直接投资也有大幅上升,同时在离岸市场建设和跨境贸易结算与融资等方面也是突飞猛进。

近年来,中国已经与许多国家对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达成一致,有力地促进了双边金融合作及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币在亚洲周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储备性货币,作为一种支付和结算货币,人民币逐渐地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

1.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条件

基于对人民币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分析,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条件。

早期,姜波克(1999)认为人民币要国际化,需要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至少要在亚洲地区保持领先,同时人民币必须要实现可自由兑换,这样人民币就可逐渐作为一种国际贸易中使用的结算货币。

程恩富、周肇光(2002)也认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赵海宽(2003)进一步指出,在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上,再拥有较高的国际信用以及比较发达的银行系统,那么人民币国际化也就不远了。

金发奇(2004)认为,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是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取得进步的保证。

李稻葵(2008)认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未来15年,人民币将成为一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性货币。他认为,如果在2020年前,人民币能够实现完全自由可兑换,那么各国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百分比将可能大幅度上升到17%,同时在国际债券中的占比也将有大比例提高。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攀升、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包容和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等已经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国内学者从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剖析。

从国内因素方面分析,层次较弱的监管,不够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和不够合理的汇率制度等自身的缺陷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张彦(2011)指出,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规模小,债券、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还未发展成熟,这一现状使得境外人民币的回流难以加大,同时一旦有国际巨资对我国金融市场冲击,将出现应对困难局面;其次,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人民币流通量会逐渐增大,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也会随之而逐渐加大,这对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丁奕丹(2013)认为,离岸市场发展的滞后使得境外的人民币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地满足。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一直以来实行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企业不允许保留外汇,同时央行对汇率波动监管并在合适时机干涉,在这样的环境下,资本无法做到自由流动,这对人民币的国际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而从外部因素方面考虑,松散的亚洲货币合作机制,美国等国家的阻挠等外部因素制约着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王鸿飞(2013)认为,“美元惯性”会对人民币国际化造成巨大影响。货币国际化不仅需要国家经济实力上的强大,同时也是国家和国家之间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博弈胜出的结果。在美元已经在外汇市场占据一半份额这样的局面下,人民币想要异军突起,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这有着相当大的难度。美元也不会坐视自己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维护货币国际化利益,定然会在各方面设置重重障碍。

三、人民币国际化成本与收益分析

1.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分析

郑锐敏(2010)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上的投入,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不仅可以减少财富损失,同时对增强我国的外债偿付能力起着巨大作用。

张群发(2008)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应对“高储蓄两难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他表示,人民币如果实现了国际化,在国际贸易中充当结算货币,行使货币的三种职能,我国就不用保持过于庞大的外汇头寸。

曹红辉(2008)认为,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如果人民币国际化了,企业的贸易往来结算就可以用人民币来计量使用,因本来使用外币的汇率风险可以因此而大大降低。

除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进行定性描述,以钟伟和陈雨露为代表的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所能获得的铸币税进行了数量上的估算。

钟伟(2002)把人民币铸币税大致的认为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储备性需求。而陈雨露(2005)认为将货币国际化的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可计量利益和不可计量利益。

2.人民币国际化成本

关于人民币国家化的成本,许多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定性研究。

钟伟(2002)对此认为,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为免坐失良机,中国推进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化货币,届时央行考虑有关人民币的宏观金融政策就很难保持独立性,必然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考虑。

沈悦、黄鹏刚、李善柴(2013)则认为,资本账户的开放会导致产生资本异常流动和国内金融资产价格遭受冲击的风险,因为国内的监管不够完善,制度也不健全,市场发展远未成熟。

借鉴宋芳秀和李庆云(2006)观点,黄亭亭(2009)认为,假设在人民币已经完全自由兑换和资金跨境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一旦发生信心跌落和产生悲观预期,这时就会触发逆向强化作用,货币波动幅度因此会放大。

通过各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是长远的巨大的收益,并且符合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但随之而来的成本和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在发挥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有利影响的同时,尽力降低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风险,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姜波克、张青龙(2005)认为,关于路径选择问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应当按序先由非国际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再从国际货币进而为国际中心货币。

何慧刚(2007)则更具体地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依靠强大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合理优越的制度配合的模式,另外一种是通过制度层面上的合理安排来弥补经济层面上的差距。他提出,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应该选择通过制度上的合理安排来弥补经济短板的货币国际化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和制度的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发挥,从而来促进货币国际化。

相反的,甘霖(2010)通过对美元、日元和欧元国际化的进程进行分析之后,认为美元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而日元国际化是通过外汇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等使日元完成国际化进程,欧元则是依靠让渡货币主权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从而实现欧元的国际化。中国目前应选择走欧元国际化和日元国际化相结合的模式,先通过人民币“区域化”作为过渡期,再层层推进。

樊纲、王碧珺、黄益平(2010)等认为,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加强我国与亚洲周边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和互持,将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影响力,这可以帮助我们防范金融风险,对推动亚洲货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李稻葵、徐欣、伏霖(2011)强调,人民币国际化如果想完全依靠通过扩大国际贸易结算份额来实现国际化,这道路是肯定走不通的。想要建立货币互持机制来形成更多储备货币品种的国际协议路径存在一定的难度。金融市场路径是最好的突破口,即立足于人民币的市场需求,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依托贸易交通的自发力量,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中的所占比例。

综上所述,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分析,大多数学者分析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还达不到全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谨慎地层层推进,先努力成为亚洲区域货币,其次从区域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且这个战略的实施应该立足于亚洲。

五、结语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金融制度的逐渐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逐渐加快,国际化进程无法阻挡。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在人民币互换协议上进展迅速,境外直接投资也有大幅上升,同时在离岸市场建设和跨境贸易结算与融资等方面也是突飞猛进。

经过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利大于弊,除了可以获得巨大的铸币税收益,还对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保持国内经济稳定,繁荣进出口贸易,提升我国国际上的地位起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也需要警惕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资本异常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等风险因素带来的影响。

综合上述的文献分析,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发展必然的趋势,在我国还不具备全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要走独立自主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必须开阔视野、高瞻远瞩、注重现实、脚踏实地,审慎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应当层层推进,先在我国周边区域立足脚跟,成为周边国家的硬通货,最终实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Bergsten.C.E The Dilemmas of the Dollar: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J].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l975.

[2]Mundell,R.and A.Swoboda.(eds.)Monetary Problems of internafional Economy[C].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9.

[3]李稻葵,刘霖林.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当代亚太,2008(10):42—43.

[4]李晓,李俊久,丁一兵.论人民币的亚洲化[J].世界经济,2004(2):21,33.

作者简介:孙前冬(1988- ),男,浙江杭州,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陈丹莉(1990- ),女,湖北荆州,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
深港通开启能助推股市上涨吗
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及其对策
关于中国国际储备需求问题的研究
“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论述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论“新汇改”及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对策分析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