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学

2015-06-16朱瑞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灵动教与学

朱瑞芳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呼唤构建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师可尝试着从多一点教材的研读、多一点“让学”的举措、多一点教学的策略等方面切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扎实 灵动 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4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再次引发了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课改呼唤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学,教师该怎样实践和把握呢?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心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根据教学经验,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多一点”开始着手。

一、多一点教材的研读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课堂教学而言,深入研读教材,就是“磨刀”。研读教材的时间花得多一点,教学的内容则更准确、深刻,教学过程的设计则更接近科学、艺术。如此,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最大效益,更快、更多地“砍”到课堂教学的“好柴”。多一点教材的研读,是上出一堂扎实、灵动的语文课的基础。

然而,现如今,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研读教材、读透教材呢?常见的是,不少教师看过一遍教参,大抵在书上写上个三五行的要点,就算是“研读”教材了。因此,教参上说什么,教师教给学生的就是什么,研读教材成了搬运教参。教参最初的设置,仅仅是为教师提供一种解读教材的参考,并非教材指南,更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长期依赖教参,教师逐渐失去了个性化解读教材的能力,甚至连准确解读也做不到了。

就拿《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来说吧。全文通过描写天空、小河、原野的特点,表现了北大荒秋天的美。其中,天空的特点,教参给出的解读是“一碧如洗”。于是,一堂又一堂的公开课上,一次又一次地概括天空的特点都是“一碧如洗”,无一例外。真的是这样吗?不妨静下心来仔细读读教材。描写天空的段落,首句“天空一碧如洗”,后面是一个逗号,语意未尽,承接这句的是“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乍一看,貌似用“流云”来反衬天空的“一碧如洗”。继续往下读,“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每一句都在写流云,写它的动态及色彩之美。再深入思考,既然写流云,首句为什么要说到“一碧如洗”呢?细细斟酌,恍然大悟,正是有了大多数的“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才出现的流云才显得更绚烂夺目。“一碧如洗”与“五彩斑斓”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研读至此,天空的特点用“一碧如洗”来概括,显然是不准确的,用“纯净美丽”可能更恰当些。

这样的研读,虽然多了一点时间与思考,却收获了准确的个性化的解读,犹如拨开迷雾见青天,内心的满足与喜悦不言而喻。值得!长期坚持下去,课堂教学一定会越来越严谨、深刻。

二、多一点“让学”的举措

学校,之所以为“学校”,而非“教校”,顾名思义,是学生学习的校园。不容置疑,“教”应让位于“学”。浙江的周一贯先生深入课堂,提出了小语研究的下一步,关注的重心应从“怎么教”与“教什么”转移到“为谁教”上来。这再次引发了教师们的思考:我们真正做到“让学”了吗?每一堂课上又落实了几项“让学”的举措?

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我一改传统的教师组织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总是问题套问题的教学形式,只提了一个主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介绍这种文字的?请举例说明。”我郑重申明:“这堂课,每位学生都是小老师,负责教会自己和其他同学,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寻求帮助。”之后,就将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

学生先是一愣,继而异常兴奋,一种被信任、被期待的荣耀感写在脸上。随即,所有的学生均带着问题潜心会文,寻求答案。有所发现后,有人开始轻声跟同桌交流起来,有些索性四人小组交流起来,讨论热烈。最后,若干学生先后上台,俨然一位位小老师,发表着见解。有的带领大家认识了文中的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以及它们带来的相关知识;有的补充了文中没写到的大自然的文字,举例说明了从蚂蚁搬食中懂得了合作的重要等一个个新发现,总结出大自然的文字不仅可以告诉我们知识,还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有的抓住“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中的“爬”字展开阐述,尽管本文是科普小品文,但是作者运用了拟人等表现手法,写得生动有趣,让人一看就明白,越看越爱看;还有的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扣住句子:“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森林的呢?”学生兴奋地揭示,句中连续的三个问号,是作者为了启发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兴致勃勃地往下读而设置的……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共同完善,达成共识:大自然的文字这么丰富有趣,每个人都应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断探究,认识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一次大胆的“让学”尝试,换来了学习主体的热情洋溢、思维顺畅、自信满满,换来了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

因此,多一点“让学”的举措,是上好当下语文课的保证。

三、多一点教学的策略

“让学”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日益拥有了学习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教师的“指路牌”作用也不可或缺。教师既要将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甘当舞台背景,又要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发挥主导作用。没有足够的教学策略,教师怎能胜任自己的课堂角色?因此,多一点教学策略,是上好扎实、灵动的语文课的关键。

仍以《北大荒的秋天》为例。这篇文章写得极美,语言特色鲜明。

例如,描写流云色彩的词语,就有“银灰”“橘黄”“血红”“绛紫”等。为了帮助学生习得这种遣词方法,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的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说说文中写了哪些色彩。接着,引导学生归纳这些词语的共同构词规律:事物加颜色,配套使用,且合乎情理,使表达更直观、形象。最后演绎运用。教师可以先从文本开始迁移,文中描写原野时,有一句话这样写道:“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这句话若浓缩为一个词,就是“火红”。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流云五彩斑斓,除了文中写到的,天空中可能还会有哪些颜色呢?你能仿照‘银灰’‘橘黄’‘血红’等来说一说吗?”如此,学生习得了描写色彩时应准确、生动的遣词方法。

再如,为了表现原野的“热闹非凡”,作者除了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外,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拟人句的妙用,是该段的教学价值之一,绕不开,但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又不易。此处,不妨采用比较法的教学策略。教师呈现改编后的“直白版”的句子——“豆荚被风吹动,发出响声;高粱全都成熟了。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教师引导学生比照原文的“修辞版”的句子,读读、想想、议议,拟人的个中滋味,学生品尝得有滋有味,终将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动形象的造句能力。

有了这三个“多一点”,教师就能较好地处理新课改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游刃有余地调控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扎实、灵动,使课堂上的“学”更自主、更自信、更自如。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灵动教与学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让教材灵动而充满生命活力
返璞归真,让阅读教学走向灵动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