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2015-06-16刘金钰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乡愁诗人诗歌

刘金钰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诵读诗歌,揣摩了解;歌唱诗歌,回味感受;想象诗歌,通融认同;评点诗歌,升华共鸣”的方法(简称“四级体验法”)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下面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乡愁》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诵读诗歌,揣摩了解

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替代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而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及文本的情感。诗歌教学尤其如此。

教学《乡愁》时,教师先利用视频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轻声跟读。刚开始,学生常常抢了节拍,只好屏住呼吸等待。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学生还无情可感,只是机械地跟读。于是,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范读者的表情、口型变化,边看边听边模仿。两三遍后,教师要求学生避开视频,边回忆边揣摩边结合初步感受独自诵读,然后在小组内诵读,最后各组推荐优秀学生在全班展示。此时,诵读的学生已不再受视频朗读的束缚,能自如地处理好节奏、重音和停顿。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再次观察视频跟读。学生全然没有了最初的生硬表现,他们有效地把握了诗中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读出了诗歌的参差之美。

这个阶段的诵读,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初步体验,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歌唱诗歌,回味感受

歌唱是带有旋律的诵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旋律入手,让他们借助演唱视频,在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中回味诗人的情感。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咏三叹的旋律。“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四次重复,再加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运用,使全诗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运用,更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教师抓住这些旋律,让学生跟着哼唱。学生很快便入佳境,他们演唱的意蕴悠长。

通过唱,诗歌的情感渐渐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里,他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三、想象诗歌,融通认同

展开想象,进入意境,还原形象,让诗中的文字活起来,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流溢,与诗人的心灵相通相融。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抓住“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要求他们分组分节想象并用语言描述。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学生的想象自然丰富逼真了。有位学生说:“邮票啊!你小小的身躯是否能承载这深厚浓重的思念?儿行千里母担忧,盼望你捎去一份安慰、一份牵挂,抹掉远方那两行长长的泪花。”

这样的情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内心使然,想象所致。此时,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已有了切身的认同。

四、评点诗歌,升华共鸣

经过前面三级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已经有了切身感受,但这种感受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换句话说,还囿于文本,没有真正走出文字。这显然是不够的,阅读的终极目的是走出文本,产生自己的理性认识。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辅助资料——流沙河的《溶哀愁于物象》的评论,让他们结合这份评论谈谈对诗人思乡、思亲、思国之情的认识。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的理解不再拘泥于诗歌本身。“邮票,船票,坟墓,是作者情到深处的自然选择;正因为自然,更显得真实、直白、浓重。”有的学生说。还有的学生说:“诗人的情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思乡思亲上。一湾海峡,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交融起来,使诗歌的情感得以升华,主题得以深化。”

至此,学生被诗中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愿望。此时,诗人的情感已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学生与诗人、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当阳市王店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乡愁诗人诗歌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