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2015-06-16胡贤珍
胡贤珍
生态课堂是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是走向生活,生成对话的课堂。
小学数学中涉及许多计量单位,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又与数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模型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有一定意义。如何采用适合学生的体验与理解的方式,让计量单位的教学在现实情境中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
在生活中运用。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一些常用物品的重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一盒饼干是120克。
生2:我的体重是32千克。
……
师(用动画形式有层次地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3: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4: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我们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5: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静态的知识,我们要读懂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体验中生成。要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巩固应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更加注重过程性目标,一系列描述知识形成过程的动词“经历”“体验”“探索”仿佛是一盏盏指向灯,激发我们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从操作中发现。在认识“克”这一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掂一掂1个2分硬币,教师使用天平演示“1个2分硬币重1克”,认识1克,并掂一掂其它大约重1克的物体,感受单位“克”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孩子们在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猜一猜等过程中,建立了克和千克的表象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培养了一定的估测意识。
在矛盾中建构。矛盾冲突在教学中经常是概念建立与辨析的有效手段,同时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促使孩子们在紧张思考的氛围中去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在学生认识“克”之后,紧接着提问:遇到较重的物体还能不能用“克”作单位?怎么办呢?把矛盾自然揭示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此时,抓住这些矛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转化,就能用旧知同化或顺应新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轻松愉快地解决矛盾,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目的。
在理解中联系。学生的知识建构离不开理解与联系,教师如何利用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沟通,最终达成正确深刻的表象,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例如,“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也就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因此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知常用秤上的数值,进一步强化实际测量的经验并理解质量观念,建立1千克=1000克的联系。让学生应用知识、拓展思维,认识测量物品轻重的工具——秤并进行简单的相关测量,进一步巩固质量观念,让学生合作交流,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课后回家用秤称一称其它物品的质量,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新村小学)
责任编辑 林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