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馆式”课堂遭冷遇说起
2015-06-16李作芳
李作芳
一所学校围绕一个总课题拟订了一些子课题由教师自选,教师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纷纷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只有一个课题无人问津——“‘茶馆式语文课堂格局的教学策略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通过调查找到了原因。
一是不容易组织。“茶馆式”课堂教学受很多条件限制,比如教室环境、班级人数等。现有班级一般50多名学生,缺少应有的活动空间。
二是教学效率不高。教师认为“茶馆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可行的,“可在教学实践中,这种课堂太容易散,显得太随意,教师在组织教学上要花费很多精力,教学效率较低,教学任务不容易按时完成。”教师如是说。
三是没有一定的课堂常规。在太自由的课堂上,学生没有了约束,不容易形成应有的课堂常规,久而久之,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除去第一点属客观条件外,大多数教师认为这项研究“吃力不讨好”,因此课堂仍是整齐划一的“秧田式”。
“‘茶馆式语文课堂格局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遭受冷遇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负责,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过于重视“规范”“易管理”的课堂。虽然那种“两手背后小嘴闭好”的号令有所减弱,但几乎没有一所城市小学是“茶馆式”课堂格局,可能偶尔会在公开课、研究课或竞赛课上出现,想必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农村小学更不多见。
陶行知先生提到的“六大解放”中就有“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而“茶馆式”课堂格局正是实现这一“解放”的有效形式。笔者以为,“茶馆式”教学格局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提供了可能。为什么从理论上是科学可行的,却无人愿意在实践中验证并实施呢?从这一案例中我们至少可以产生两点思考。
我们应追求什么样的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知识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作为一名教师,要立足课堂,全面开展教书育人工作,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现“为学生考虑六年,甚至六十年”的长远规划。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长期在课堂上谨小慎微,心存紧张,势必影响心理发展、智慧开启。没有心理上的充分解放,思想上的创新又从何谈起?日复一日的“限制”,年复一年的“调教”,一个个充满灵气、充满个性的生命个体也许就只能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人了。长此以往,人持续发展的动力何在?国家发展的动力何在?我们需要的不应是“应声虫”。所以教师如果仅从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来衡量教学的实效性就未免太偏颇、太狭隘了。固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节课的成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但如果教育的总目标不明确,则无疑会使教学南辕北辙。再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何止一二?我们可以在保证学生充分自由的前提下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我们应确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常规?
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课堂教学常规也是一柄“双刃剑”。当规矩太严时,课堂教学常规往往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传统教学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过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此时的课堂教学常规更多地为教师圆满授课服务,而不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有效交往服务。在“茶馆式”课堂上,我们希冀的不仅是让学生以固定的座位为背景,开展单一形式的小组学习,更要突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自主寻找合作研究的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团队。学生往往有志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在这样的学习与研究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取得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同时,课堂交流的密度增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更换合作研究的伙伴,以获得新的信息,解决存在的问题,还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交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