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促学 以读促写
2015-06-16饶婷婷
饶婷婷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笔者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四步导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学生自学前,梳理出富有弹性的学习步骤,减少自主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能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地震的相关知识。新课伊始,师生简单交流后,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围绕课题,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并出示了自学要求: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请教他人进行理解,必要时做批注。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叙述时请将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③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带着疑问,边读边思考。教师不间断地巡视,及时鼓励自学认真的小组,给小组加分,并鼓励1号2号学生对7号8号进行帮辅,发挥“兵带兵”的作用。通过自学和帮辅,90%以上的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二、互学讨论,合作探究
互学即组员之间互相学习,检测自学生字词、自读课文的效果,或合作探究自学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练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小组成员按编号交流展示自学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给予加分奖励。
有个组的学生在回答“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时,深情地说:“在大地震面前,生命如此脆弱,这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们真了不起!”教师相机要求学生默读1—1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并组内交流。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对父爱的伟大有了更深切地理解。
三、精学品味,感悟形象
精学阶段,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走进文本,在有了切身感悟的情况下,发挥集体智慧,进一步拓宽思路,走进人物内心。
有个学生在小组智慧的启发下,找到这样一处细节:“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老师,我觉得他是一位好丈夫,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他先妥善安顿好受伤的妻子。”这名学生说,“他也是一位好父亲,一个‘冲字,让我们感受到他想知道儿子安危的急切心情。”
有个学生感动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朗读时,他读得情真意切,让大家感受到父亲的内心每一分每一秒都备受煎熬,却一直坚守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教师追问:“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漫长的36小时,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有名学生深情地说:“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这位父亲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一直在挖。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塌方,也许会发生余震或大爆炸,但父亲一直没有放弃,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有了这样深切地情感体验后,教师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引导学生朗读。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是这句话——
生(齐):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齐):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齐):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通过这句看似简单的承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精学是“四步导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学中,教师通过读、悟、议、品等形式,将每一名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让他们的内心受到强烈地震撼,从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四、联学拓展,升华情感
联学阶段,教师联系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引导学生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音乐声起,大屏幕上播出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教师深情地旁白: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再看这位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遗体,艰难地在山路上行进,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还有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只在临终前留下这样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父亲。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一个学生这样写道:36个小时过去了,儿子依然生死未卜。父亲的心饱受煎熬。此刻,他在心底呐喊:“阿曼德,我的孩子!你在哪儿?你还活着吗?不!你不会死的!你一定还活着!你还记得我对你的承诺吗?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一定要坚持住,等爸爸来救你。我爱你,我的孩子!”饱含深情的笔触,加上省略号、感叹号等符号的连续使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四步导学”模式给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
(作者单位:随县安居镇第三小学)
【互动链接】
说到“四步导学”教学模式,青年教师唐宇的话颇具代表性:用传统教学方法上课,举手的人寥寥无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任务常常不能完成。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没想到,学校推行的“四步导学”模式破解了我的难题。现在的课堂,学生自主合作的氛围浓了,参与的热情高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总是能轻松完成,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唐老师的话引发了我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是否应该有教学模式?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乡村小学来说,教师的理论素养与课堂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习惯都不够突出。如何引导师生找到一条路,化解面临的困境?建模或许是不得已而又最有效的一种策略。
课改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变化: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主动提问、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常常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老师们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每节课后,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眉飞色舞地讲述课堂中的精彩瞬间,办公室里不时传来愉快的笑声。
(随县安居镇第三小学 易 刚)
说实话,我并没有经历课改的阵痛,因为我早就厌倦了传统教法的枯燥。相反,课改带给了我更多的欣喜。
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我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一顶头饰帽,上面写着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然后,要求同桌面对面地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中的数字名称,每人轮换5次,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学生兴致很高,在不断地强化记忆中,掌握了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等名称。
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女生得意地告诉我:“老师,以前你提问时我总是很紧张,怕答错,所以总是不敢回答问题。刚才的游戏中,我一点儿也不感到紧张,很轻松地把所有知识点都记住了。”看着课堂上那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感受到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随县安居镇第三小学 金艳华)
以前,孩子放学回家后,总是抱怨家庭作业太多,有时还耍脾气不做作业。身为家长,我们很同情孩子——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充满梦想的童年,但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我们缺乏“独善其身”的勇气,不得不逼着孩子完成所有作业。孩子苦不堪言。
现在,孩子变了。每天回家后,要么提前预习,要么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资料主动学习,有时还要我在网上帮她查资料。向孩子打听,她告诉我学校推行教学改革,提倡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课中完成任务,所以课外作业少了。她还兴奋地向我们讲述小组之间是如何激烈地辩论,自己在小组的精彩发言。
分享着女儿学习的快乐,我们感到很欣慰。
(随县安居镇第三小学六(1)班储淼瑶家长 加红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