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才”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2015-06-16刘晓霞
刘晓霞
一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背景
根据我国的国情,教育部先后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本文将三个卓越教育培养计划统称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等全新方式来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背景
为了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重大战略决策,这迫切需要高等工程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国家的要求。[1]为贯彻落实党的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07年,教育部以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为试点,开展工程教育改革,进而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标准、模式等进行改革,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总结试点高校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背景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开设法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高等法学学科课程设计也不断趋于合理,高等法学教育体系更是趋于完善,培养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所急需的优秀法律人才。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高校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等滞后于司法实践,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2]面对上述困境,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决定共同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背景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研究部署了诸项措施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化医学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首要地位,遵循医学教育规律,重视医学人才的成长,基于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为重点,提升我国医学学科的教育水平,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提升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服务水平。[3]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二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以清华大学为例
清华大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摇篮”,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之一。在实施卓越计划时,清华大学坚持以“以人为本、求实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继续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等多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在本科阶段采取“3+1”应用设计工程师培养模式,累计三年在学校学习,累计一年在企业学习以及做毕业设计,实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指导模式,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的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联合指导。[4]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中国政法大学被誉为“共和国政法干部摇篮”,在“卓越计划”中被教育部批准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实施卓越计划时,中国政法大学坚持以价值观和人文素质养成为基点,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为重点,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全面实施以“跨专业、跨学位、跨学校、跨国家”为主要内容的“四跨”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双专业双学位制度”,试行“六年融贯式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名校交流与国际名校交流培养模式,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5]
(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首都医科大学拥有19所附属医院,是教育部、卫生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同时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等项目。在实施卓越计划时,首都医科大学坚持“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创了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同时还密切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让医疗教育为医疗体制改革服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该校采取了有区别的培养模式,第一,依托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进行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二,大力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第三,积极进行农村基层医学人才培养;第四,积极参与毕业后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全科医师。[6]
(四)卓越人才培养过程的共通之处
通过比较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三所代表性高校的卓越人才培养过程,我们发现,其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指导思想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在培养目标方面,无论是卓越工程师、医生,还是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质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第三,在培养模式方面,卓越人才的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就是强调实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卓越法律人才采取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的方式,卓越医师采取“5+3”全科医师培养的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模式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效果,把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实践历练的学生可以把僵化的课本知识内化为创造价值的能力。endprint
三 从卓越人才培养到实现高等教育的改革
(一)人文素质——高等教育理念的灵魂
人文素质在高等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当前在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和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高校人文精神大面积缺失,导致许多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社会责任感不足,对物质享受过分追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人文素质的低下会限制学生的创造能力,钱学森先生曾指出,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7]培养卓越型、创造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高校应该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理念的精髓
当前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要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高等教育在课堂教育和科学研究两种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把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课外实践、产品生产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8]促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难问题。
(三)创新思维——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张同一模式,忽视个性培养;二是注重专才培养,忽视全才养成;三是强调继承性教育,忽视创造性的培养。显然,传统的人才理念与当前我国的人才需求理念是完全相悖的。[9]高校要突破传统模式下的单一性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从生源抓起,改革招生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和中学相衔接。高校可与全国优秀中学建立“大学中学联盟”,选派学科优秀教师和杰出学生代表进联盟中学,通过开展“大学专业”等主题讲座和组织学生参与高校知识竞赛等方式,为中学更好的了解大学,提高综合素质提供帮助,也为高校“不拘一格选人才”创造更好条件;第二,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通过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高水平大学联考,为考生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而不是通过一次的高考就决定学生上大学的命运。
(四)国际视野——高等教育理念的关键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借鉴国外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些经验与理念,但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体制与体系,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构建属于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构建满足我国各方面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例,其在高等教育中所融入的以法治、诚信为基础的价值观教育就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2]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5/201204/xxgk_134451.html.
[3]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953/201404/166952.html.
[4]清华大学教务处.清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jwc/ 7345.html.
[5]张桂林.加大协同创新力度造就卓越法律人才[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6555/201206/137899.html.
6]新华网.首都医大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顶天立地”培养理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7/22/c_121706094.htm.
[7]温家宝总理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谈教育问题[J].西安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8]罗宏斌.高等教育新理念的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6).
[9]徐佳明.试论高校教育理念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