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青霖:沉潜语文,静待花开

2015-06-16蒙秀溪

广西教育·D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

蒙秀溪

“让自己成为一个平静的人,仔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愉快而健康地生活着。”这是李青霖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多年来,李青霖在实践和历练中渐渐退去青涩,变得成熟,又从成熟归于平静。无论心境如何变化,她都“不忘初心”——“拥有我的讲台,享受我的讲台”。她在语文的世界里沉潜,静待花开,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直以来,我都满怀一颗诚挚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文字,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虽然工作很辛苦却倍感快乐。”

撒下一颗种子

随着大提琴独奏曲《鸿雁》的响起,原本有些嘈杂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学生们凝神静听,跟着那忧伤的音乐走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世界。有的学生闭起了双眼,有的学生低下了头,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节拍,在流淌的音乐中,一幅“夕阳之下,游子面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独自情伤”的画面在学生心中渐渐明晰起来。学生沈剑宇动情地说:“听着音乐,回想着诗文的内容,那只孤独的大雁和那个断肠的诗人好像在我心里融为一体了。这真是一种享受,我喜欢这样的课!刚读诗文的时候,我不理解为什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会那么伤感,现在明白了,因为这些景物都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古诗文如何教?这个问题令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由于学生阅历浅、知识不足,古诗文对他们来说往往是艰涩难懂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对文字、句法、情感进行机械化分析,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懂得迂回,‘直捣黄龙式的教学常常会适得其反。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适时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进而抽丝剥茧,深入文本。其实,不仅古诗文教学如此,无论什么内容、什么科目的教学都应如此,都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李青霖说。

李青霖认为,语文教学方法应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可写可画,可唱可演。因为学生经常把“冒”的部首“冃”误写为“日”,于是,李青霖选择绘画的方式教学“冒”字。“现在太阳很大、很刺眼,我们该怎么办呢?”李青霖问。生答:“带上帽子吧。”李青霖在黑板上画了一顶帽子,又写了一个“冃”字,问道:“你们看,这个字跟这顶帽子是不是很像?”生答:“像。中间还有两个横杠的装饰呢。”“那我们以后写‘冒字应该怎么写呀?”学生高兴地说:“上面一顶小帽子,下面一只小眼睛。”有的学生还用手指在空中比划出“冒”字。李青霖没有从偏旁部首、构字规则等进行分析,而是通过一幅简单的图画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让学生加深了“冒”字的印象。

李青霖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她的学生孙睿旋说:“李校长的语文课是这样的有趣,让我爱上了语文。我觉得,李校长就像一个花匠,把一粒花种播种在我的心里,然后它就生根发芽了。”

生成一种智慧

华而不实的课堂,绝不是好课堂。“语文不应是象牙塔,而要接地气,要为生活服务。所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智慧。”李青霖有自己的一套“语文实用主义观”,她说:“要使学生学为己用,只是规规矩矩地根据教材‘按图索骥是不能够的。老师要突破教材的轨范,延伸课堂的内涵,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养成思维、生成智慧。”她告诉记者,每拿到一篇课文,她都对之深读精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反复修改教学设计,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架。

以《科里亚的木匣》一课为例。教材原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科里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培养学生多动脑筋,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但是精神和态度都比较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李青霖说。于是,她对教学目标作了新的调整,着重让学生感受“变化的有常与无常”。她分别画了5岁和9岁的科里亚的形象,让学生比较不同,然后通过比跨步、摆脚印等让学生感受“科里亚的变化”;接着组织“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身边变化着的事物”,并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的课后作业结束课堂,迁移学生课堂上获得的认知。

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李青霖也不按常规“出牌”。她鼓励学生看电影,将看到的精彩片段用文字描述出来,甚至还可以写一段影评;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课文时,她创新形式,让学生写“时报头条”“珍贵日记”“请看下集”。她还开设了“节气课”,春分时节她和学生一起感受绵绵细雨,霜降之日她和学生一起拾捡落叶,冬至之时她又和学生一起观赏水仙花,然后让学生进行习作……

“我主张让学生跳出教材,在有限的文本中发现语文的无穷魅力,形成丰富的想象,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会使用语文,学会思考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李青霖说。

培养一份情怀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当学生们用低沉的语调朗诵完这段文字时,眼眶不由得湿润了。学校开展“感恩父母主题周活动”期间,李青霖特意调整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授课时间,和学生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语文学习之旅。“旅程”中没有对字词、文章结构的絮絮叨叨的讲解,“游客们”一会朗诵、一会讨论,自由“观光”、感受。此次旅游的“景点”不止《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还有孟郊的《游子吟》和“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的训练。“一堂课下来,不用我多说什么,学生就能自主梳理出各自完整的感情链条。这样的课不是为了让学生眼眶潮湿,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逐渐培养他们的情怀。”李青霖解释道。

有人说,一节好课结束时,画上的不应该是句号,而是省略号。在李青霖看来,语文教学中的“省略号”几乎可以等同于“情怀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情怀,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我们‘育人‘立人的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高尚的情致、养成一种开阔的胸怀,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她说。

因此,在教学中,李青霖除了“教”,更注重双向、多层次的“育”。识字写字教学中,她不满足于笔画、结构的教学,还通过书法比赛,培养学生沉静的气质、高雅的审美,她创办的“集字堂”“小爨娃书法班”成了全校师生“欢乐的家园”;在执教《荷花》一课时,她不局限于带领学生欣赏荷花的美,还通过赏析相关的古诗句,让学生感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她说:“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其实很简单。三个维度就像3个同心圆,教师只要抓住教学的核心点,让学生的兴趣点、认知的冲突点和文本的训练点得到最大化的重叠、融合,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伟大的心灵犹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这是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的名言。二十余年来,李青霖以此为座右铭,在专业上攀登,在语文世界里沉潜,做一盏“美丽自己照亮别人的霓虹灯”。

【人物小档案】李青霖,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人民政府督学、云南省“云岭名师”、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曲靖市第一层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多篇,主持、参与编写教学用书近150万字。

(责编 欧金昌)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