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题,阅读教学的根

2015-06-15沈新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5期

沈新芳

一、学题界定——基于学情视角

学题,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是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之后,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一个对阅读教学过程起到主导和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理解、品味、研讨的问题群,从而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由两到三个问题组成的问题群。它从根本上避开了课堂提问的“沙化现象”,直指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目标和方向,还能够提供方法的指导。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水》,笔者就设计了如下学题:“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水的珍贵?静静地读课文,用心地圈画出关键的词句,想一想,你怎么就能从这些词句中读出水的珍贵呢?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一写。”通过这样的一个学题,学生不仅明确了自己在这一节语文课里应该做什么——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水的珍贵,还知道了应该怎么做——抓住关键词句咀嚼和品味。这,就是“学题”。

二、学题目标——指向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对话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在。经过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基本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但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我们也发现,教师的问题意识还不强,设计的问题还缺乏艺术性和导向性。比如,“零打碎敲问”,整堂课都在问,抽丝剥茧地问,把好好的一篇文章问得支离破碎;“低效无效问”,问题没有包容性,甚至是一问一答,表层而肤浅,没有一定的纵深层次感,不能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入。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主动”状态。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评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只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则是多重对话的核心部分。学题,就是变教师的问题为学生的问题、学习的问题,它打通了阅读教学“问题”的壁垒,让学生带着一个指向性明确的学习问题群走进文本,与教材编者、作者、文本对话。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主旋律的素质化的高效课堂模式,更有利于在阅读实践中落实“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等课程标准新理念。

学题致力于协调文道统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文与道貌合神离,左右摇摆。学题设计,则能有效地实现文与道的统一。学生在围绕学题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品味文章的内涵,也要探究作者语言表达的奥秘。学生抓住的是“文”,扣住的是“道”,从而实现了文道统一。

学题着力于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通过学题,引领学生成为课堂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题提高了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学题从根本上减少了无效、低效、零碎的提问,通过少而精、精而实、实而活的关键问题群引领学生展开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提纲挈领,简化了阅读教学的头绪,有利于形成多向性、立体式交流的课堂

教学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

学题解决了自主性学习无法落实的问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而这也正是语文学科自主性学习无法落实的一个关键因素。“学题”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从思维深处来,到思维深处去。学生围绕学题进行自主学习,他们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零距离”接触,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原汁原味”的,是“超级震撼”的,而长期围绕学题进行的自主性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学题关注了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学题”,让学生真正有时间阅读、思考和表达,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锻炼,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才有了土壤,才会出现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感悟,形成“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学生才能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这样的阅读教学也才能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题设计——着眼文本特征

“学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它既能体现教师教的过程,也能展示学生学的过程。它对教师语文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行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考量: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风格的作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于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的问题群。这也是一个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力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落脚点的颇具研究性的课题。

学题设计的基础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的解读。拿到一篇文章,教师要抛开教参,抛开一切的参考资料,以一个学生的视角走进文本,以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材。要想让学生透过一个问题去研读文本,教师就要先与文本、编者、作者对话,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和理解。然后走进文字的背后,了解作者,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了解编者的编撰意图,进而生发出一个能够提纲挈领的学题,以便于学生能借此走进文本,实现深层对话。设计出一个学题之后,教师要再次走进文本,进行对文本的二次解读,以验证这个学题提得是否恰切,是否有利于学生深入文本,进而深入浅出地感悟文本。

1.根据人物形象进行学题设计。

这一设计策略主要是针对写人类文章而言。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所述人物进行评价:是个怎样的人?从哪读出来的?怎么读出来的?进而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文中的人物、编者、自己对话,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习得作者语言表达的奥秘。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就是一篇比较经典的写人文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又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同时也通过对天游峰险峻的刻画来衬托扫路人以苦为乐的精神。在对这样一篇写人文章进行学题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把握准文本的文体特征。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学题:“默读课文,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是怎么感受出来的?静静地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关键的词句,并想一想,写一写。”通过这样的学题,学生既明确了自己读书的方向——想想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也明确了思考的路径——从哪儿读出来的,怎么读出来的,更明确了阅读的方法——边读→边画→边想→边写。带着这样的学题,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编者进行深层对话,也为自己接下来与同学、老师交流积累了谈资。这样的阅读难道不是高效的阅读,不是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境界吗?

2.围绕文章情节进行学题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天鹅的故事》是一篇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课文描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感人场面。文章的语言表达细腻生动,场面描写细致入微,情节感人至深。那么在教学这种类型的文章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学题:“默读课文第3~8节,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感动?静静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想一想,并在文字的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一个学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带进了故事,带进了文章的字里行间,于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理解和感受便如同泉涌源源

不断。

3.结合文章题材进行学题设计。

要针对写人类文章、说明性文章、写景类文章、说理性文章等不同题材设计不同的学题。如写景类的文章,作者总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景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所描绘之景的赞美。如《黄果树瀑布》就是一篇经典的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瀑布声音的响、形态的宽以及给自己带来的身心享受。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题:“默读课文,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圈画出有关词句,用关键词作批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也据此展开。

4.扣住文章题目进行学题设计。

品味文章,就要“撮其精华,得其精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情感的聚集点,而这也恰恰为学题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便利。如《黄山奇松》一课的文眼就在一个“奇”字上,扣住了“奇”,就找到了根,就找到了学题设计的突破口:“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能感受到‘奇?你是怎么感受到的?读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学生带着这一学题走进文字,也就自然而然地去关注文章表现“奇”的语句:“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斜伸出去”“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等词语,这些词语在学题的牵引下,一个个地就像顽皮的兔子蹦进学生的视野,跳到学生的笔下,跑进他们思维的空间。

5.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学题设计。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中的结尾是“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一句话不仅是对艄公的高度赞扬,也淋漓尽致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句话也是我们进行学题设计的突破口。在学生初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一句话进行自主质疑:“读着这一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要提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生成本节课的学题:“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你是怎么感受到的?静静地走进文字,边读边圈画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随手写在文字的旁边。”这样的学题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的心贴近了文字,贴近了作者,更贴近了艄公。

钱梦龙老师曾说过,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课文的认真解读,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他所说的“关键问题”就是学题。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