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以人为本、真实简约的语文课堂

2015-06-15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本儿童语文

记者:张老师,现今小学语文界很多知名的特级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何您在您的学校和工作室的语文研究中还要提出追求“本真”的语文?

张彤: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我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语文课,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整节课上充斥着过多语文之外的内容,有自然科学,有思想品德,有人文历史……很多教师在展示自身基本素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教学的对象,忘了语文学科肩负的根本任务,忘了自己使用的文本是由另一个人——作者在特定的情感、环境中用他独有的语言方式创作而成的。大量的语文课上,教师拼命耕种的恰恰不是自己的田地,而是自以为是地在耕种着别人的田地。同时,随着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语文课不是追求语言的实质,而是指向表面的浮华。于是,我常常想,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语文课教学的根本何在?语文最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我觉得语文就像一个“人”,一撇一捺,很简单。但是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将简单的“人”活出大价值,其根本首先应该是做个“真”人,而我们的语文也应该溯“本”求“真”。

记者:“人”字一撇一捺很简单,谁都看得懂,语文听课评课也是人人都能评判一番。然而,不管是人还是语文,想要追求“本”与“真”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您又是如何理解这个“本真”的?

张彤:“本真”,看似玄乎,其实也很简单。在我看来,“本真”就是做真正的自己,让语文做回语文,让教师做回教师,让孩子做回孩子。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三个关系就是教师、孩子和文本。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略孩子的立场,不能站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不能用他们的头脑来思考世界,往往习惯站在成人的立场给他们灌输东西。而对文本的处理也经常是凭一己之好,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进行一些片段式的理解、传递,全然忘了文本的背后还站着两个重要的人物——作者和编者。对于三者关系中的那个“我”,我们也常常忽略自己的存在,时不时地将自己埋没在网络上大量亦真亦幻的信息中,或者陷于各种版本的教案间难以自拔,抑或缺少对课标深入的理解,抑或缺乏对文本独特的个性感悟。所以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就是要以生为“本”,以文为“本”,以师为“本”,关注我们教学对象的“童真”,感悟文本中体现的“情真”,追寻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教师的“率真”。

记者:请详细谈谈您所提的这三个“本”、三个“真”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好吗?

张彤:其实,这三个“本”、三个“真”在语文教学中就是三句话:以生为本,追求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以文为本,追寻充盈真情、文味的语文;以师为本,打造充分个性、率真的个人,而三者的核心是“人”!

我们清楚地知道,小学语文首先姓“小”,而这个“小”字决定了我们教学的对象——儿童,他们是我们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情感。正如卢梭说的,“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或强加于他们,那是最愚蠢的做法。小学语文本来就是儿童的语文,书写的是儿童的生活,选择的是适合儿童的内容,使用的是儿童能看得懂的语言,这一切都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以儿童的角度看世界,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选用适合他们的方式理解问题。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和泥,他们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我们需要设置一种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动作业的教学环境,使他们的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得到发展和表现。

因此,本真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了解学情,要学会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观察和思考。我们尊重和理解课堂中呈现的“童真童趣”,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乐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风趣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孩子对每一次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放松身心,在课堂上忘记师生的界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让他们时刻充满热情,对知识产生渴望;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身临其境,调动情绪,融入文章的意境,将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的提升以及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学习生字,我们会引领孩子观察字形,了解汉字的演变,从有趣的变化中理解汉字形与声的关系;学习诗作,我们会让孩子体会声音的节奏、韵律,从朗读中感受语句中蕴含的情感;学习课文,我们会让孩子关注有趣的语言现象,让探究成为孩子们学习语文、喜爱语文、运用语文的实践平台。

记得学习《嫦娥奔月》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后羿既然可以射日,为何嫦娥奔月后,

他如此思念,却没有直接用箭将月亮射下来呢?”呵呵,好有趣的问题!如果你能站在这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不难发现,他的问题提得突兀却不失合理性。在孩子心中,后羿无所不能,既然可以射日,射月又有何不妥呢?顺着他的思路,我很高兴地接了话:“是啊,后羿如此思念嫦娥,又有如此大的本领,就让他张弓搭箭,瞄准月亮,准备发射吧!”孩子们愣了,没想到老师如此顺着他们,但是,几秒之后,大家有意见了,七嘴八舌道:“后羿深爱着嫦娥,他不会忍心将自己的箭射向有着心爱的人的月亮。”“后羿射日是为了造福百姓,他是不会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射下月亮,让百姓从此都见不着月亮。”……在不断的发言中,孩子们的思维之火被点燃了,他们根据文本,结合人物的特性,做出了方方面面的理解,把对文本的阅读引向了我事先压根儿没想到的深度。于是,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的内心都是向善的。一个善于捕捉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的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就能将孩子引向我们希望的真、善、美的境地。尊重孩子的童真,理解他们的童趣,远比生硬的“牵引”有力得多!

记者: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确实,孩子们的立场不同于我们成人,有时站在成人的立场往往会忽视甚至曲解他们的理解,而这样的忽视和曲解是可怕的。您能否再谈谈对“以文为本”的思考?

张彤: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先生认为,文本是进行信息交流的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如果只姓“小”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姓“语”,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它蕴含了太多的东西。每一个文字都在不经意间述说着文学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细细品味,每一段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因为,语文是有味道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足够大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赏析作品,在长期的濡染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最终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为了建构一个充满“文味”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着眼于语言文字,让学生通过炼字炼句品味语文本身的味道。因为“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除了表现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炼句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文本所用的独特的语言文字,从而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独特味道。

其次,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文章是有感情的,学习是需要氛围的,而语文的学习更是需要一个充满浓浓语文味的情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特的情境,教师对课堂语言、教学形式、教学结构的选择运用,都会决定一堂课的味道。如《船长》的悲与壮,《狼与鹿》的思与辨,《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情与理,教师可以通过渲染、描述、引导等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个体验语文味的情境,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生互学的和谐统一的“场”。

第三,在语言文字得以品味、语文课堂产生浸濡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使学生自动自发地产生对语文特有滋味的追寻、回味,应该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它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我始终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生活、学习做人的过程。正因为这样,语文的味道是永恒的,是耐人寻味的,是让人终生依恋的。当然,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是为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透过窗,他们将会看见一个更大更美的世界。

记者:在前面的交流中,您对孩子立场的理解和对文本解读的理解都有了比较深入的阐述,我想知道的是,您所说的第三点,为何指向了教师自己?

张彤:在语文课堂的三者关系中,联结孩子和文本的重要纽带必定是教师,他起着“理解孩子,将孩子引向文本”“理解文本,将文本带向孩子”的桥梁作用。这座桥的便捷与通畅程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我喜欢林达的《像自由一样美丽》一书中所传递的一个意思:最大限度地尊重、争取每一个个体的自由,首先是精神和表达的自由。作为教师,我想自身的精神和表达首先应该是自由的,只有有了属于自身的精神和表达的自由,他才能将文本背后的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语言结构上的精巧,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传递给课堂上的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参的传声筒,更不是考试题目的翻印工具。

我特别感动于民国时期的课堂,那个时代涌现出了大量有个性的教者,民国奇人辜鸿铭,幽默风趣的启功,儒雅博学的胡适,激情洋溢的闻一多……举不胜举,每一个都是那么才情兼备,令人钦佩。做他们的学生,可以学到知识之外的很多东西。而反观现在的课堂,大多数教师只是中规中矩,认真完成着教案的步骤,像个刻板的操作员,即使是好一点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导演,属于他自身的能够感染学生的要素少了些。所以,在我们学校和工作室的课堂教学研讨中,我希望每个人的课堂都有他“自己”的鲜明的烙印,可以清新温和,如春风拂面;可以淡定智慧,如姜尚垂钓;可以激情昂扬,如沙场搏杀;可以淡而有味,如饮茶嚼榄……总之,每个人的课堂应该有属于他独特的个性。当然,在这些个性的背后,应该有我们追求的共性:教师要智慧,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文本和学生情趣品位的提升;教者要大气,善于举重若轻,删繁就简,利用文本有度整合,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记者:张老师,您能谈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你们是怎么去做的吗?

张彤:我们理清了三个关系后,在教学中主要是从学情视角和文本研读两个角度去进行实践的。在每一次的教研之前,我们都会认真分析学情,找到不同年段、不同班级的学生各自的学习起点,通过预习、谈话等方法,了解他们对于相关文本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疑难之处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文本解读做好准备。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找到共同规律,我们学校以及工作室的老师们将不同的文本进行了归类解读。目前,已经对写景类文章、叙事类文章、写人类文章、科学小品文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式等作了一定的实践研讨,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对于文本而言,学情显得更加复杂,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同一个孩子,面对同一个文本,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况。所以我们在追求语文的“本”和“真”的路上,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是我们坚信,语文教学只有真正关注到学习的对象、关注其使用的载体、关注其实施的个体时,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记者:任何事物的“本”和“真”,都需要我们怀着热情清醒地去追求。或许这条路还很长,但是追求的本身就是看一路风景的过程。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也祝愿您和您的团队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文本儿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