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春城与荣园

2015-06-15张岩

天津史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善人盐商李家

张岩

天津八大家的形成,与明末清初天津的海运、粮业、盐务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早在元、明两代,天津就成为漕粮北运的枢纽,并由此成为华北、东北的粮食集散地。到了清代,海运和粮食贩运业都有所发展,天津的经济地位也日显重要。明万历年间,在盐务上实行“纲法”,将宋代以来的商人凭盐引销盐的制度,改为盐商垄断的引岸专卖制度,并准许世袭经营。清初,又将长芦盐运使署从沧州移来天津,从而天津又成为长芦盐纲(芦纲公所)的基地。因此,在天津,海运、粮食尤其是盐务,就成为富商巨贾聚敛财富的主要手段。清人崔旭《津门百咏》云:“盐策长芦此要津,风天气色属商人。铜山金穴须臾事,大宅连云递旧新。”天津因“煮海之利”使盐商攫取了大量财富。致富的盐商常常拿出一些钱财从事慈善事业,为自己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清末年间,天津有两位称为“善人”者,一位是“粮店后街李善人”,一位是“冰窖胡同李善人”。二人皆为盐商起家。

“粮店后街李善人”是指李世珍。李家经营盐业及钱粮业,在直隶、河南等地有盐引,收入颇丰。李世珍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代宗师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一向热衷于慈善事业,为救荒济贫,他回归乡里后,纠合同志数人在粮店后街创立慈善团体备济社,集巨资备荒,尽心抚恤贫穷孤寡,每岁施放钱米、棉衣、医药、棺木及恤嫠。此外,还用备济社的一部分资金开办义学、种牛痘。天津人称他为“粮店后街李善人”。

“冰窖胡同李善人”是指李春城。李家原籍江苏昆山,清代康熙年间来到天津卫落户,住在北门里户部街。后有一支生活比较好,迁到东门内二道街东头冰窑胡同。李春城(1826~1872年)字筑香,在李家本族中排行第八,为第一代李善人。据民国时期《天津县新志》记载:李春城“父文照,慷慨尚义,好施予。”咸丰元年(1851年),李春诚举孝廉方正。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乡人练勇助守曰民勇局,凡二十八所,春城恭自巡缉,历七昼夜不辍,贼退以州同知用,寻复叙通判知州。”咸丰十年,“海口有警,筹设乡团,亲王僧格林沁重之。事平,保员外郎。以外官升京秩,破格之典,人以为荣,并赏孔雀翎”。同治元年(1862年)诠授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不久告归回津。咸丰年间,李家接办了河南滑县、许州、临颍三县及河北涞水县的引岸,并在城里开设瑞昌号、福昌号盐店。后又接办河北鸡泽、永年、曲周等县引岸及津武口岸的一部分,并与其他盐商合办,包揽了十数处销盐口岸,李家遂成为盐务首富之户。

李春城正妻吴氏,被称为“李八老太太”,平时好吃斋念佛,经常买些活鸟、活鱼“放生”;遇到家中喜寿大事,待客的酒席一律不上鸭子,不愿“杀生”。李家对各地庙宇,大事布施。各地逃往天津城里的难民到李家讨饭,均给予接济。李家先是在东南城角草厂庵建寄生所,每年冬天收留无依无靠贫民六七百人,哺之以粥,病则施医药,死亡则棺敛。其后又立保贞社,每月给嫠妇以钱米。设立御寒社,严冬发棉衣给贫民。年终,他还派人到僻巷中,接济穷乏之人。设立义塾五所,各有生徒二、三十人。别设大义塾,“俾向学者有所成就。”同治十年(1871年)天津大水,他筹赈恤灾,亲察受难之户,遇有饥饿不能待者,济以己财。因原来计生所只收男子,又设立保生所收留孤贫妇女。因李春城家在东门里冰窖胡同,津人称他为“冰窖胡同李善人”。

李家宅院坐落在天津东门里,虎座门楼,高台阶,大门外高悬“太史第”;门洞悬挂一方大匾,上书“孝廉方正”。全宅共有八个四合院,每院设北正房五大间,南房五大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画梁雕栋,装修富丽,并建有后花园一所。李善人家大门口,平时总有两名绅商保卫局的士兵荷枪守卫,问禁甚严,行人侧目。天津旧民谣称:“高台阶,黑大门,冰窑胡同李善人”。1920年代,李家回避奉系军阀的敲诈,全家迁往英法租界。

李家除了冰窖胡同的大宅院之外,还在东楼、西楼一带购置大片土地和房产。据不完全统计,李家在天津河北区中山路、天纬路、地纬路有房470多间;在南开区(旧城厢)北马路、东马路一带及和平区(旧英租界)睦南道、建设路、曲阜道等处有房产400多间;河北区(旧称河东)华安大街一带、地藏庵及南开区草厂庵、丁公祠小马路有房100余间;河西区五村土地上也曾有房200多间。总计“李善人”在天津的房产达1200间以上,而且多分布在市区的一些交通要冲。其中清修院胡同建于1872年,已有130年历史,东起草厂庵胡同,西至曹家胡同,长130米,宽2.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为旧砖平房宅院。清咸丰年间,因李春城在此建造清修院家祠故名。1912年后,清修院家祠转租改为“佛教居士林”,建筑面积701平方米,为一进式四合院。大门正前方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配殿,成为蛰伏津沽的下野政客、军阀、官僚、寓公等诵经礼拜之所。1935年,居士林因侠女施剑翘为其父施从滨报仇,在此手刃军阀孙传芳而闻名中外。

修建私家园林、收藏名人墨宝是当时天津盐商文化的风尚。李春城也未能免俗,修建了占地270多亩的私家园林“荣园”。据宋蕴璞编纂的1930年《天津志略》描述:荣园“为津人李善人家之别墅。李氏富而好义,勇于为善,建筑是园,聊为游憩之所。树木葱郁,丘壑幽秀,鸟语花香,颇饶逸趣,又有湖广数顷,植以芦苇,软红尘中得此水木明瑟之地,洵足助人佳兴。”园的四周以壕堑为界,以水景为特色,具有典型的北方园林特色,又在设计中吸纳江南园林构筑技法,南北交融,风景如画,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和游人前来游览,1917年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和同学就曾到此一游。

李家自迁往租界后,因盐务利得枯竭,各项善举也无利可图,原先致富的手段已无可施展,只好维持现状。1926年, 李家 “宝” 字辈弟兄十人分家析产, 各立门户, 分居而炊, 大家族从此瓦解。原先开办的商店,大都属于为买办、官僚、富绅服务的消费性企业,已无发展前途,便相继停业。1937年天津沦陷后,盐务停办,李家开办的殖业银行被日方勒令关闭,斋堂煤矿不仅折本,还欠下了许多外债,只好卖地售房。荣园也无人照管就此衰落。

1937年侵华日军将荣园改为反动政治组织“新民会”的总部。1948年,国民党政府为了抵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而构筑天津城防工事,又将荣园内的许多珍贵树木伐去充作战壕掩体,荣园变得愈加荒凉。

天津解放后,李氏后人李岐美向人民政府捐献荣园,1950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这座已颓破不堪的花园,并经重新整葺,于1951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猜你喜欢

善人盐商李家
为善赎罪
“称霸”试衣间
老善人
善人
李家正 釉·画
“癫狂”与“无奈”
盐商文化群景区——财富扬州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数到一万捉迷藏
烛光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