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策略之探讨
2015-06-15宋宝旭
宋宝旭
【摘要】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农村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切实有效的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2.巧设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二、加强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三、发挥农村优势,开展活动,拓展实验空间
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实验教学 有效性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5-02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做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切实有效的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会有一种好奇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经常问这问那,常常追根问底。这种有好奇心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教师要利用这一时机,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巧设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的机会,是培养思维敏锐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习“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两个一样的广口瓶,瓶口用橡皮塞塞紧,在橡皮塞下挂一个铃铛,让学生亲自摇一摇,提出问题。学生们迫不及待的试试,提出了多种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能听到一个瓶中的铃声,而另一个瓶中的铃声则听不清楚;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瓶中有些灰呢;有的学生提出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经过讨论,学生理解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一个瓶中燃烧用掉了部分空气,所以听不清楚。这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用一个针筒将瓶中的空气抽掉,效果应和燃烧纸是一样的。可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身就包含有创造的成分。
二、加强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明确实验目的
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學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农村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3)明确实验结果,对实验做出评价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发挥农村优势,开展活动,拓展实验空间
开展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大自然,有利于学生较长时间地进行观察实验。由于这些活动灵活多样,寓科学教育于活动之中,富于实验性和创造性,适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动物园、苗圃、生态公园、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传递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植物方面的知识。的确这样,坐在教室里学根、茎、叶实在是够乏味的。但是当你把孩子们领到校园里,甚至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学习植物知识,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配合少先队“美化校园”的活动,及劳动课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菜,给植物挂上名牌,孩子们为了种好、介绍好这些植物,主动地去请教老师、询问家长,翻阅书刊,从而学到了大量有关植物的知识,并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以后,他们不管到公园去,还是到田野去,都会注意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主动学习有关植物知识。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调动不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自然真是学习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小昆虫;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在工作;在公路上、铁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发现许多大自然中的奥秘而欣喜,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愛自然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