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的反思
2015-06-15刘艳莉
刘艳莉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12-02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经过轰轰烈烈地课改之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所作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所取得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剑走偏锋”的现象:
现象一:教学目标缺乏整合
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得非常详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一堂课而言,如果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那么所有目标都实现是不可能的,即使都兼顾,效果也未必好。由于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整个教材宏观的把握,结果会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混淆,致使教学活动重复低效。
现象二:盲目挖掘教学内容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们都开始重视对教材的开发,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对其有着片面地理解,在教学中忽略了教材作为课程核心资源的作用,他们认为:若就本教本,则被视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于是,有些老师在教学时盲目挖掘文本的内涵,在课前花很多时间去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的调控小心翼翼,为的是挤出时间进行所谓的拓展,结果大量的信息输入远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上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
现象三:教学形式眼花缭乱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里采用了大量的游戏、说唱、比赛、或小组活动,并制作了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课件,眼花缭乱。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气氛热闹,可课后一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茫然。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许多课堂看似热闹,但实效甚微,甚至有些老师常常把现成的课本丢在一边,课文未读顺,就匆匆借助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现象四:教学主体地位的弱化
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仍然普遍,“满堂灌”的无效课堂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们为了“秀”出精彩的英语课,都会绞尽脑汁地设计一系列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牵着学生顺着既定的任务链走,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在全力以赴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领悟了。
聚焦这些现象,应该说在课改实践中是在所难免的。但就如何减少或避免这种“剑走偏锋”,应是每位英语教师致力追求的。那么,我们该如何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引,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我们的英语教学呢?
一、整体设计目标,关注学习实效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二是教学环境;三是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二、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拓展
“英语拓展教学”如雨后春笋在英语教学园地中崭露头角。不管是公开课、展示课还是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拓展作为了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力求在有限的课堂中为学生呈现更丰富,更多元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学生与教师自身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归并处理。当然,有些教师在对拓展教学上有一误解,认为一定是在课外寻找到的才算是一种拓展,其实不然,拓展可以有几个途径:一是活用教材,二是巧用教材,三是课外拓展,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優化教学方式,发展语言能力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各种活动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同时这些活动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去学习、观察、体验、发现,使学习由“苦役变成乐事”。因此我们的活动设计一定要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活动的目的要明确,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层层落实。
四、凸显生本意识,实现教学相长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养成了“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随大溜”的思想和习惯,严重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来进行,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小组合作等。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当然,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必须得力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只有教师引导得科学,引导得到位,引导得恰到好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双赢。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让我们静下心来,从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本真出发,少一点预设的期待,少一点故作的玄虚,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秀艳.探析课堂低效教学中的学生因素[J]. 学周刊. 2012(31)
[2]刘秀艳.课堂低效教学教师因素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