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虞美人》教学设计

2015-06-15吴燕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5期
关键词:虞姬虞美人李煜

吴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46-01

【课程分析】

《虞美人》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古诗词,鉴赏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也是高考的难点之一。《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词,后人誉之为“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吟咏时应品味其叹惋、无限惆怅之情。学习本词要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此外,还应训练学生古诗鉴赏题答题技巧,为高考中的古诗鉴赏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

本篇诗词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普通班级,学生基础不好。对于“诗歌鉴赏”,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不明确具体方法。鉴于此,我让学生先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上升到手法,这样做到由易入难,由具体到抽象,并且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相关段落,这些问题设置也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上一问为下一问服务的思想,符合学生认知过程。

这个班大部分学生,求知欲不强烈,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很少,尤其是女生。基于此,我在设计问题要求时,先让同学独立思考,并着笔成稿,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样让学生动笔实践,其实也是一个思考过程,日积月累,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设计思路】

《虞美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愁”,更有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的设计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作者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自己总结古诗鉴赏中手法题的答题规律,并最终将这种规律迁移运用到古诗鉴赏中手法类型题的答题中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鉴赏,感悟作者体现“愁”的巧妙手法。2.归纳古诗鉴赏中手法类型题的答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和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2.在合作探究中品析鉴赏作者表现“愁”的手法。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高考中古诗鉴赏手法题的答题方法,并将它迁移运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境创设】

故事导入;邓丽君歌曲《几多愁》;古筝演奏《几多愁》

【合作探究】

1.作者表现“愁”的手法。2.归纳手法题答题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李煜)对,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的作品《虞美人》。

二、介绍词牌名《虞美人》的来历

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三、情境创设

通过听、看邓丽君的歌曲《几多愁》初步感知这首词。

四、诵读诗歌

1.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2.诵读指导:

①节奏: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用“/”于书中标出节奏)

②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用“·” 标出重读)

3.教师示范朗读(配乐)。

4.自由诵读,体会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5.请一位学生诵读(配乐)。

五、把握感情基调,概括基本内容。

1.提出问题: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即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板书)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哪几种“愁”?

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物是人非。(板书)

六、合作探究、品析鉴赏

(一)通过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思考,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愁”的?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 “何时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试从手法角度进行简析。

要求:

1.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写出赏析过程。(时间2分钟)

2.再小组讨论,选出本组最佳代表发言。(时间3分钟)

3.注意在吟诵的过程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明确:

1.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被囚禁的亡国之君李煜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忧愁。

2.运用比喻,以水喻愁,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像春水一样奔放倾泻。

(二)规律总结

古诗词鉴赏中手法类题的答题步骤1.点明手法。2.解释诗词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3.点明思想感情和表达效果。

猜你喜欢

虞姬虞美人李煜
虞美人·蝶为媒
虞美人的烦恼
李煜
李煜作品
商震随笔二则
论影视剧中的虞姬形象
虞美人 侦查(外二首)
项羽虞姬
《蒋捷·虞美人 听雨》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