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有效对策
2015-06-15官财林
官财林
【摘要】探索性思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锻炼出来的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能力。初中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相比其他学科知识面更广,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探索性思维逐渐应用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本文在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这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關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探究性思维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43-01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充分说明了初中历史教学把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作为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环节。
1.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必要性
1.1时代的发展要求历史教学需要培养中学生探索性思维
21世纪探索性思维成为了教育改革追求的重点,社会需求探索性思维和全方位综合发展的人才,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必须将培养探索性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初中历史教学如果不跟随时代的脚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那么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1]。因此,就目前的时代发展的现状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看,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1.2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
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必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转变学习方式,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合探索性思维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有效对策
2.1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探索性思维的情境
启发式教学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教学问题,相比单纯的介绍内容,从问题引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红军长征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红军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谁?”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利于探索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点的记忆。另一方面营造情境同样是培养探究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例如影音视频、电视题材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再现历史情境,深刻感受当时的情景[2]。
2.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通过三方面进行:首先,提出科学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探讨。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例如“论唐玄宗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类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发表看法,有利于探索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提出假设,让学生大胆的去思考[3]。例如“有人说如果商朝没有妲己,就不会灭亡,你对此怎么看?”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也深入掌握了历史知识。最后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对于学习历史也非常重要,想象能够让学生独立创造出事物,创造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加深学生的记忆。适时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阐述自己的感受,描述对于历史的印象能够增强想象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探索性思维能力。
2.3充分发挥史料在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中的作用
史料是考证历史、新编历史的重要资料,正确的史料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南京大屠杀这一课,给学生观看视频,图片等相关资料,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侵略者的痛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思考,“侵略者为何会如此惨无人道?侵略者在战争中还有哪些罪行?……”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以及对于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探讨,能够深刻掌握历史知识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打开思路,有利于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不同史料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判是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史料之后,会对评判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偏颇的,从而形成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这相较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性思维,对于掌握历史知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宁夏大学,2013,(3)
[2]张秀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尝试——以呼和浩特市二十一中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6)
[3]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