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贡关系下隋唐对高句丽战争的原因分析

2015-06-15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罗朝贡高句丽

张 艳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230031)

关于隋唐对高句丽的战争原因,学术界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得到的观点也就不一样,有个人因素说①、边境安全说②、东亚新秩序说③及恢复旧疆说④等。而从朝贡关系下分析战争的原因,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采用这个新角度,做出粗浅的分析。

一、高句丽与中国朝贡关系的改变

(一)隋唐以前高句丽与中国的朝贡关系

高句丽由西汉时期高句丽县管理下的编户齐民,发展成为隋唐时期的一个占据东北地区东南部、朝鲜半岛大部的民族政权,高句丽与中国的朝贡关系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首先,从高句丽兴起到南北朝前。“元封三年夏……故遂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1]“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2]高句丽部落接受中央朝廷的直接统治。后高句丽兴起,建立政权,在汉至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前这段时间,与中国时战时和,但是中国总是以强大的实力优势保持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藩属关系。此时,高句丽发展还很不完善,机构简单,仍旧是以郡国一样的行政地位向中央朝贡。所以此时还是政治隶属关系强的中央和地方的朝贡关系。但东汉之后中国长期分裂,对辽东的控制力大为减弱。虽然高句丽曾遭到曹魏、慕容鲜卑两次毁灭性打击,且一度又回到中国的直接统治之下,但都迅速恢复,且数次攻伐都未能彻底停止高句丽的寇边活动。而且在此之间,高句丽降鲜卑、梁貊、盖马国、句茶国,大败扶余国,成为辽东强国。

南北朝时期,根据《北史》《南史》记载,统计出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向中国朝贡的次数,见表1。

表1 高句丽南北朝时期朝贡次数

从表1可以看出,这段时间,高句丽王频频遣使朝贡,同时也向宋、南齐、梁等当时与北方政权对立的南方势力朝贡,与南北都保持良好的关系,特别是高句丽长寿王53年以后到长寿王逊位,每年的朝贡次数是1~3次,朝贡之频繁可谓前所未有。笔者认为,虽然朝贡次数多,但是中原分裂,对辽东的控制力极弱,高句丽对中国的政治隶属性也弱。如冯弘逃入高句丽,魏王要高句丽送冯弘于魏,高句丽未答应。后冯弘求救于宋,宋文帝使王白驹、赵次兴迎冯弘,高句丽王遣孙漱、高仇等杀冯弘,漱、仇后又被宋将杀死,高句丽王遣使执宋将送于宋[3]。看来,高句丽是在利用中原的分裂,来保障自身的发展和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太武时,钊曾孙琏始遣使者诣安东,奉表贡方物,并请国讳……拜琏为……辽东郡公,高句丽王。”[4]3113从太武帝对琏的封号“高句丽王”上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对辽东控制力的减弱,加上高句丽自身的发展,中国统治者开始不得不把高句丽看作相对独立的边疆民族国家,承认高句丽在东北的地位。但是中国自古大一统的观念并不允许中国承认高句丽相对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比如《北史》记载文明太后敕琏荐其女,琏未荐,朝廷遣假散骑常侍程骏切责之。琏拒绝文明太后的荐女要求,表明高句丽对中央朝廷的政治依附性在逐渐减小,朝廷对高句丽的干涉力度也在减小,这是政治隶属关系弱在礼仪性方面的表现,体现了中央王朝与藩属国之间实力的彼此消长。

(二)高句丽的崛起

笔者将高句丽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高句丽从兴起到南北朝,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分掌内外事的十二级官制代替了原来的五部治,法律上也从无牢狱发展到极严峻的叛、盗分开的制度。赋税开始有较明确严格的规定。经济上开始由渔牧生活慢慢向定居农业种田养蚕发展。文化方面出现了书籍、葬礼、音乐等。而在此阶段,高句丽降鲜卑、梁貊、盖马国、句茶国,大败扶余国。同时与中原王朝激烈竞争,先后把乐浪、带方郡及玄菟、辽东郡纳入自己的治下,成为辽东强国。

表2 高句丽崛起表现

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这段时间高句丽的各类国家官职三年一换,刑法分类更加完善。农业生产发展,并再未提到“不足以自供”之类。在这个时期,高句丽集中全力进行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在三国攻伐战争中实力迅速发展,成为统一朝鲜半岛的强势力量。长寿王于427年将都城移至平壤,475年终以三万军队渡汉江,攻陷百济首都汉城。长寿王之后,历代高句丽王都致力于巩固在三国攻伐战争中取得的领土和财富。高句丽的疆域从原来的“方可二千里”扩展到“东西三千一百里”,隋唐时期的高句丽占有今辽东省中、东北部和吉林省中、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的广大地区。可见,到隋唐时期高句丽已经基本完成了国家封建化,政治、文化、经济、疆域等各个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崛起为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

(三)隋唐时期高句丽对中国的朝贡变化

笔者统计出开皇元年至开皇二十年高句丽及其他藩属国朝贡的次数,见表3。

表3 高句丽隋朝朝贡次数

从表3可以看出,从高祖封汤为王至开皇九年平陈之间,高句丽朝贡次数很多,而且一年内多次频繁朝贡。且在文帝一朝,高句丽朝贡的次数是最多的,那为什么文帝还想要攻高丽呢?原因即如前述,隋统一中国后,想要高句丽重新回到像郡县一样的政治隶属关系极强的朝贡关系,但是这与高句丽自身的独立发展并且想要统一朝鲜半岛的愿望发生了矛盾。

从表3还可以看出,在整个文帝时期,高句丽、突厥和吐谷浑对隋朝的朝贡活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突厥和吐谷浑与隋朝时战时和,但主动权都掌握在隋的手中,战争也是隋胜多。但高句丽不同,除了高元仅有一次的寇辽西活动,几乎与中国无大的摩擦。比较之下就能看出,高句丽对当时的局势也很紧张,如果隋平突厥、吐谷浑,那么接着就是高句丽自己了。后来炀帝嗣位,终于平定突厥和吐谷浑,高句丽也就知道战争的迫近,于是不向隋朝贡。刘建明在《一场求不战而胜的攻占——隋炀帝征高丽试析》中分析道:在文帝伐高丽惨败后,炀帝就想要对付高丽,炀帝在大业四年就为伐高丽做修通涿郡的运河等准备[5]。

唐朝,从武德年间到太宗十八年伐高句丽之间,只有三次关于高句丽朝贡和一次高句丽世子来朝的记载。与隋文帝时期相去甚远。这表明经隋一代,高句丽对唐朝允其发展壮大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只是为了国家安全问题,不得不偶尔朝贡。

二、隋唐统治者对高句丽改变的反应

(一)隋唐统治者对高句丽的态度

裴矩曾对炀帝说:“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6]5652-5653裴矩、温彦博曾对唐高祖说:“辽东本箕子国,魏晋时故封内,不可不臣。中国与夷狄,犹太阳于列星,不可以降。”[7]6187

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统治者历来的大一统思想及高句丽之地汉时本为郡县的事实,让统治者不能接受高句丽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边疆民族国家,不能接受高句丽以中国和外国的朝贡关系实行礼节性和贸易、学习性的朝贡。二是隋文帝也曾征高句丽,且预谋很久,但由于准备不足、出师不利而遭惨败。开皇元年,“高丽王高阳遣使朝贡,授阳大将军,辽东郡公”[8]。此时高祖对高丽王的封号中未有提及高丽王,可见,隋朝欲重新把与高句丽之间的关系变成之前的朝贡关系,封高阳为“辽东郡公”,意味着在中原王朝统治者眼中高句丽还是处于中国行政区划中郡一样的地位。但高句丽显然不愿意再像原来那样臣属于中国了。但《隋书·东夷传》载“高祖受禅,汤复遣使诣阙,进授大将军,改封高丽王”[9]1814,这与帝纪高祖篇记载有所不同,笔者推测应该是后来高汤请王,文帝迫于国内还未安定,不宜先与四夷起冲突,就改封高丽王。后也有相关的记载,汤死后,高祖拜元(汤子)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郡公而未拜为王。后元贺祥瑞因请封王,高祖又册元为王[9]1816。

唐继隋而起,但是统治者的观念并未改变。武德七年春正月,高祖“封高丽王高武为辽东郡王,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10]。未封“高丽王、百济王、新罗王”,而且还是郡王,说明在统治者心中还是把朝鲜半岛国家作为郡国一样的政治地位。但是唐在隋之后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让步,隋为郡公,唐为郡王。

(二)隋唐时期的四夷朝贡盛世

隋代,百济、新罗遣使朝贡至大乱之前。倭国自魏至齐、梁代代相通,隋初亦遣使朝贡。北方:开皇初,靺鞨相率遣使贡献。开皇十九年,东突厥降隋,大业七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炀帝派军大败吐谷浑,置四郡。西部:大业年中,相率而来朝贡者三十余国,置西域校尉以应接之。唐朝藩属朝贡的盛世《旧唐书》也多有记载。西南偏远小国继隋继续朝贡;太宗灭东突厥,设四府六州;取西域,置安西都护;友薛延陀、回鹘;败吐谷浑,吐谷浑内附;和亲吐蕃。东边百济、新罗、倭国都岁遣使朝贡唐朝。由此可以看出,隋炀帝时、唐太宗时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四夷藩属朝贡的盛世局面,边邻国家的朝贡体系逐渐完善。

而高句丽是隋唐时期的东北强国,又是倭国、百济、新罗对中国朝贡的路上门户,如果高句丽不臣,不仅威胁到了东方其他国家的朝贡,而且严重影响隋唐宗主国的地位和四夷朝贡体系。

三、隋唐对高句丽战争的出征分析

(一)隋炀帝的心战为上

大业六年,“帝之幸启民帐也,高丽使者在启民所,启民不敢隐,与之见帝。……帝敕牛弘宣旨曰:‘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其帐。明年当往逐郡,尔还日语高丽王: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理,当如启民。苟或不期,将帅启民往巡彼土。’高丽王元惧,藩礼颇阙。帝将讨之”[6]5652-5653。高句丽王作为堂堂一国之王,还曾率靺鞨寇辽西,没有理由会因为恐惧而“藩礼颇阙”。相反,如果高元真的是因为害怕而有此失误,那么隋朝的威慑作用已经达到了,不必再穷兵黩武三次攻高句丽。笔者推测,或者高元故意表现如此,好向隋炀帝表明高句丽要独立发展、朝鲜半岛要独立发展的决心,或者这只是炀帝为出兵创造的理由。

隋炀帝在将士出发前说:“若高元泥门辕首,自归司寇,即宜解缚焚榇,弘之以恩。其余臣人归朝奉顺,咸加慰抚,各安生业,随才任用,无隔夷夏。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勿犯。”意思是高句丽若降,即不加罚[11]。而且,隋征伐高丽,军队首尾相连,形成一支超过千里的长阵。出兵贵在速度,力求速战速决,且高句丽偏远,这样的行军会造成巨大的消耗。可见,炀帝出征以心战为主,主要目的是让高句丽主动降服,并进而威慑四方,而不是要占领领土、掠夺财物或人口等。

(二)唐太宗的充分备战

从武德初到高句丽、百济联合攻新罗之间,唐与高句丽的关系整体都还是很友好的。建武闭道、据长城守拒、盖苏文杀君攘国等,高祖、太宗都只是赐书责慰。高句丽公然违抗唐朝,才导致唐太宗的攻高句丽之举。高句丽不再听从宗主国的命令,政治隶属关系大为减弱。这正是中国统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对高句丽的战争就无法避免了。同时,鉴于隋炀帝出师不利的教训,太宗了解到高句丽的实力,既要有充分的准备,又要等时机成熟。建武闭道,导致了高丽与新罗、百济之间的隔阂,盖苏文杀君攘国,引起了国内的动乱,直到最后高句丽、百济联合攻新罗,新罗求救,正好给了唐朝出兵高句丽的理由,唐与新罗联合,使高句丽腹背受敌,胜算就大。

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颁布的《讨高丽诏》中写道:“略言必胜之道,盖有五焉。一曰以我大而击其小,二曰以我顺而讨其逆,三曰以我安而乘其乱,四曰以我逸而敌其劳,五曰以我悦而当其怨,何忧不克,何虑不摧。”[12]这几条必胜之道中,第一条是讲唐丽两国实力的悬殊;第二条是论中国顺应历史发展将高句丽带回原来的朝贡关系之下,而高句丽则是逆历史的发展,改变朝贡关系;第三条说明了高句丽国内的动乱;第四、五两条想表现高句丽士兵和百姓对于战争的疲惫和抱怨。这些方面表明了唐太宗对唐丽战争的准备。

《新唐书》有云:“群臣皆劝帝毋行,帝曰:‘吾知之矣,去本而就末,舍高以取下,释近而之远,三者为不详,伐高丽是也。’”[7]6189且在太宗攻高句丽后,高句丽遣世子相权来朝,贞观二十年又遣子莫离支高任武来朝谢罪,二十二年太宗又谋攻高句丽。帝崩后,高句丽王又遣使奉慰,高宗朝还是继续伐高句丽。可见,唐代要攻下高句丽的决心。

根据刘琴丽《碑志所见唐初士人对唐与高句丽之间战争起因的认识》可知:唐初士人的主流认识是高句丽的不臣服(“不宾”“缺贡”)、不听唐朝的休兵调解、出兵攻新罗为唐出兵的主要原因[13]。虽然刘琴丽不同意高句丽缺贡的看法,但在笔者看来,碑志资料很好地证明了当时统治者包括士人的想法,同时也论证了笔者上面所论述的观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隋唐对高句丽战争的原因是:高句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壮大,到隋唐时已经崛起为一个大国。同时,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辽东的控制力减弱,高句丽对中国的朝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隶属性强的中央与地方的朝贡关系到政治隶属性弱的朝贡关系的发展。所以高句丽到隋唐时期开始谋求与中国形成国与国之间政治隶属性弱的中外朝贡关系。高句丽并未出现过向隋唐统治者诉新罗、百济攻自己国家的现象,说明高句丽不想让中国干涉朝鲜半岛的统一事务,干涉高句丽的对外扩张。而隋唐统治者基于隋唐两代自身实力的雄厚和疆域的统一,以及历来的大一统思想及高句丽之地汉时本为郡县的事实的影响,要把高句丽重新带回汉晋时的政治隶属性强的朝贡关系,这就与高句丽的要求产生了矛盾,战争成为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

唐朝以绝对优势的实力灭掉了高句丽。在高句丽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对高句丽的领土和人民进行直接的管理。但是后来反抗频起,安东都护府移出朝鲜半岛。于936年成立的王氏高丽,只占有朝鲜半岛领土,且与中国形成了明确的国与国之间的中外朝贡关系,为之后的中朝两国的疆域划分奠定了基础。同时,隋唐对高句丽的战争,宣扬了国威,对当时的中国四夷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唐丽战争作为唐威慑四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隋唐之初良好的四夷朝贡体系能够维持下去,才会呈现隋唐盛世的局面。

[1]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67.

[2]范晔.后汉书·高句丽[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13.

[3]李延寿.南史·夷貊下·高丽[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70-1971.

[4]李延寿.北史·高丽[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刘建明.一场求不战而胜的攻占:隋炀帝征高丽试析[M]//荣新江.唐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7-226.

[6]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宋祁,等.新唐书·高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魏征.隋书·高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3:16.

[9]魏征.隋书·高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刘昫.旧唐书·高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

[11]魏征.隋书·炀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3:81.

[12]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03.

[13]刘琴丽.碑志所见唐初士人对唐与高句丽之间战争起因的认识[J].东北史地,2012(1):15-24.

猜你喜欢

新罗朝贡高句丽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新罗质子与唐罗关系研究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