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山村更加富美
——沿河自治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观察

2015-06-15文丨高艳飞叶绍清

当代贵州 2015年43期
关键词:沿河自治县贫困户

文丨 文 波 高艳飞 叶绍清

为了山村更加富美
——沿河自治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观察

文丨 文 波 高艳飞 叶绍清

沿河自治县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和“十大扶贫产业”的“双轮驱动”模式,使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贫困户合理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资源,让扶贫举措真正向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

看着房前政府帮助筹建的生猪养殖场,想到年底能有10来万元的进账,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客田镇客田村生猪养殖户黎明正不由得喜上眉梢。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和“十大扶贫产业”的“双轮驱动”模式,使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贫困户合理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资源,让扶贫举措真正向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

2015年上半年,沿河自治县减少贫困人口1.43万人,启动由109个县直部门和82个知名企业对109个行政村的结对帮扶,“干群连心·同步小康”工作覆盖全县250个贫困村,2000多机关干部长年活跃在沿河乌江两岸的村村寨寨。

措施精准:遍访服务零距离

为了及时准确地解决贫困对象的实际困难,沿河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乡镇(街道)、股级干部或一般干部包村、“第一书记”驻村、村干部包组的“四级”联动机制,党员干部和村(居)干部进村入户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全面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基本情况,最后细化完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并实施帮助。

“扶贫不是单纯的数据上升,而是老百姓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提高,只有做到扶贫对象、基础数据和工作措施的精准,才能确保扶贫真正扶到实处、扶到点子上。”沿河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说。

沿河对有脱贫能力的贫困村贫困户,都按照规划落实帮扶责任人,并了解其所思、所盼、所求,帮其制订科学的脱贫计划;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口,纳入低保范畴,保障其基本生活。

同时,在遍访工作中,沿河要求驻村干部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辍学儿童进行全面排查,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一对一”包保责任制,加大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力度,将留守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救助对象,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慈善关爱、儿童福利等救助措施,及时解决其实际困难。

土地坳镇五四村60余岁的留守老人全兴章夫妇生活困难,房屋破旧,村“第一书记”肖雁得知情况后,积极与镇里对接,落实房屋维修费7000元及棉被等物资,解决了全兴章夫妇的燃眉之急。淇滩镇檬子村村民杨胜仲因长期生病,家里生活困难,村“第一书记”冉茂亚在遍访中得知他家情况后,为他建立了贫困档案,办理了特困医疗救助,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为把党的惠农惠民政策准确及时地传达给群众,沿河自治县还把相关政策、干部联系方式等制作成一看就懂的小画册,利用赶集天和召开村民大会时发到群众手中,引导贫困群众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甘溪镇茶园村村民廖显煌在村里流转了20余亩荒地种植生姜,由于缺乏田间管理技术,生姜长势不好。苦恼之余,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驻村干部打了电话。随后,在驻村干部的邀请下,县农牧科技局技术人员立即送技术上门,解决了他的难题。

沙子镇十二盘村“第一书记”王朝相与村里22个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定期与他们谈心,为他们送去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自“遍访”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建档立卡”4.5万份,发放相关资料20万余份;全县57043户贫困户、110708人纳入农村低保,党员干部共协调帮扶项目104个,涉及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20起,调处成功率达100%;全县共对28271名留守老人、儿童落实“4321”结对帮扶资金14万余元。

摸底数、清实情,落政策、精准帮,广宣传、释疑惑,用真情、解纠纷,结对子、重救助,沿河扶贫工作“五个精准”促进“遍访”工作服务群众零距离。

产业扶贫:确保脱贫户不再返贫

沙子镇南庄村以生态产业为基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走出一条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南庄村共有村民164户,户户都栽培了空心李。目前,沙子空心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植总面积达6.1万余亩,空心李年产量2.5万吨左右,产值1.2亿元。

“我们村的变化特别大,10年前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已增长到5520元……”谈到家乡的变化,南庄村村支书黎万成激动不已。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沿河自治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杨友刚认为,产业扶贫既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搞规模经济,破解“扶贫到户”难题,又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实现绿色扶贫和可持续扶贫有效结合。

近年来,沿河整合县扶贫、发改、农牧科技、交运、水利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研讨,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按年度分解各阶段性目标任务,指导全县特色农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

扶贫过程中,沿河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23578”产业发展机制,围绕全省“十大扶贫产业名牌”做文章,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此外,该县还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强化具体措施,安排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

全县先后在286个重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累计投入1.2亿元,占县扶贫资金总额的30%,平均每个村综合投入50万元。先后发展核桃、茶叶、油茶、特色蔬菜、生态畜牧业、脱产马铃薯、中药材、精品水果、特种养殖和乡村旅游十大产业,实现扶贫项目跟着特色产业走。

沿河自治县县委书记任廷浬(左二),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左三)在产业园区调研。(肖玉叶/摄)

加强造血:让贫困户可持续发展

靠有关部门改善民生,那只是“输血”;发展生产,能够自己“造血”,才是群众脱贫的关键。

今年36岁的杨勇,是客田镇客田村黄家坝人,2013年初,创业有为的他在政府的引导下,承包了当地的磨盘塘搞渔业养殖,并在周边发展蔬菜种植。随着产业越做越大,产品不仅在沿河北部乡镇家喻户晓,还销往重庆、务川等地,2014年纯收入20多万元。

“在家乡自己创业,不仅能赚钱,而且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真是一举两得。”杨勇说,自己还想再投入一部分资金,扩大种植基地和饲养场的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通过制定创业用地、产业扶持、子女入学等14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工作和创业;建立“雁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吸引1.7万余“雁归”人员返乡发展微企454家,注册资金4650万元。

“政策‘输血’有时效,‘造血’才能管长远。只有改善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才能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沿河自治县县委书记任廷浬说。

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精准脱贫,关键还是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只有切实推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才能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真正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文波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沿河自治县贫困户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跑起来
九九歌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广西民族自治县立法协商历史考察和经验启示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沿河自治县组织退休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调研“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建设
九九歌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