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权”改革促“三资转换”
——铜仁市碧江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2015-06-15文丨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5年27期
关键词:产权制度抵押产权

文丨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文叶飞 特约记者 田 宇

“四权”改革促“三资转换”
——铜仁市碧江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文丨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文叶飞 特约记者 田 宇

铜仁市碧江区启动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及林权“四权”改革,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实现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出效益。

肖学文是碧江区坝黄镇花卉大户,去年,是他的花卉基地处于扩大规模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资金,“四权”抵押贷款为他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肖学文用土地承包证作抵押,获得了5万元贷款。

目前,肖学文的花卉基地已达20余亩,年销售额达40万—50万元。在产权抵押贷款的带动和刺激下,坝黄一带蔬菜大户、水果大户、花卉大户、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助推了坝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崛起。

这是铜仁市碧江区先行先试推动农村产权改革的生动缩影。碧江区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及林权农村“四权”确权,通过构建机制、破解难题等措施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三资转换”,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把“金饭碗”端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关键是农民群众的小康,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碧江区是传统农业区,农业生产环境较好,地势低缓、土壤肥沃,热量丰富、雨水充沛,耕地面积7925公顷。由于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逐渐呈现农村产权主体不明晰、产权流转不顺畅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广大农民好似有“车”不能“上路”,有资产无价值,守着“金饭碗”受穷。

农村发展缺乏活力的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链条脱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鉴于此,2012年底,碧江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域先行先试。为盘活农村资源,有效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于2012年底启动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及林权“四权”确权、土地流转、产权融资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吹响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号角。这项改革于2013年9月全面推开。

“如今,办贷款不用到处跑,也不要这样抵押、那样担保,一个产权证就好,真是‘以前不敢想,如今想不到’!”西瓜种植大户章国发欣慰地说道。

章国发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长坪西瓜”种植第一人,也是碧江区产权抵押贷款的首批受益者。2013年,他用土地承包证作抵押,获得贷款8万元,有效缓解了资金困难。目前,章国发的西瓜种植面积已达100余亩,年产量达1万斤/亩,年纯收入达3000—4000元/亩,同时还解决了50余人就业。

像章国发这样的“大户”还有很多,他们幸运地赶上了农村产权融资的春风。同时,得益于“四权”确权,权属争议、四至不清等矛盾纠纷得到有效清理,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老百姓实现了增收致富。

理顺“四权”改革机制

在农村“四权”改革进程中,碧江区通过多种措施,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首先是厘清思路,凝聚改革合力。在组织保障方面,形成了领导重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权责明确的良好工作机制,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奠定了组织保障。同时,大力宣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政策法规等,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在改革过程中,碧江区强化督查考核,确保进度和质量,委、区政府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全区十大重点项目工程,列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之中,实行进度10天一报,督查一月一次,检查半年一次,并按需要不定期召开调度会。

其次是完善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出台《确权工作推进指导办法》、《确权颁证(登记)办法》和《确权变更登记办法》等文件,为确权提供业务指导;探索建立了“成立机构—宣传培训─资料收集─调查摸底─外业测量─数据处理─公示审核─颁证—归档”九步工作法,规范了确权办证流程。通过这些举措,建立起完善的确权机制。

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以及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同时为当地农户和各方及时提供信息、法律咨询、技术等服务,构建起流畅的土地流转机制。

在产权融资机制构建方面,碧江区搭建融资平台,成立了区金融办和区乡两级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风险金担保机制及评估机制。区财政筹集产权融资风险基金1000万元,建立财政和贷款户、担保公司、金融部门的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了金融风险。对于50万元以下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由金融部门、村、组干部组成评估组进行现场评估;对于50万元以上的抵押贷款,则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第三是服务于民,破解工作难题。简化手续,缩短流程,破解农村房屋确权难题。群众仅需提供“一书三证一图”(申请书、村组证明、土地使用权证、身份证和房屋平面图)即可办证。同时,除收取一定的测绘费,免除工本、城市配套、登记等其它一切费用,减轻了群众确权办证负担。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金融产品,破解产权融资难题。市农商行推出了农村产权贷款,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和贷款流程。对于农村在建房贷款,采取群众自愿、政府担保、证件后补的办法,降低了贷款条件,方便了群众。

因地制宜,破解确权测绘难题。根据群众意愿,各乡(镇、办事处)有选择地采用测量设备。

创新方法,破解矛盾纠纷难题。成立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矛盾纠纷调解领导机构。乡镇通过司法驻村和老干部、老党员、老代表、老模范“四老”队伍等组成乡镇级调解队伍,深入村组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

通过以上措施,碧江区农民群众对农村“四权”确权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大幅提升,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三资转换”添活力

启动农村“四权”确权工作以来,碧江区现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实现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出效益的可喜局面,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内动力。

确权颁证,实现资源转资产。“确权”是转化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及房屋产权从资源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化为资本,有效破解了融资难的“瓶颈”。通过确权颁证,明确了“四权”的权属,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改变了以前农村资源因无“身份证”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的状况,实现了“第一个转化”。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四权”确权已基本完成,共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33660本、宅基地使用权颁证27148本、林权颁证21793本、房屋产权颁证4120本。

产权融资,实现资产转资本。在政府、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农民用产权证作抵押进行贷款融资,方便快捷、授信额高,使农民手中的资产迅速资本化,破解了发展资金“瓶颈”,实现了“第二个转化”。截至目前,全区共办理产权抵押贷款1100余户,产权融资达1.5亿元,吸纳和激活各类发展资金10亿元以上。

整合资源,实现资本变效益。农民用产权证作抵押获得贷款后,以贷款做资本,进行参股入股、引资融资、兴办企业、发展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第三个转化”。截至目前,全区已实现土地流转3万余亩、林地流转5.2万亩,发展蔬菜、水果、养殖等专业大户12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225个,市级家庭农场13个,发展微型企业209户,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0家,建成万元田1.5万亩,万元山1.2万亩,带动农户6万多人,和平、坝黄等项目示范区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自农村“四权”确权工作开展以来,碧江区区共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解决历史遗留疑难问题200余个,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碧江区农村“四权”改革充分表明,改革要成功,以民为本是必要条件,用群众的智慧解决确权中的问题,用群众的首创精神面对各种复杂难题,使各种矛盾得以有效化解。而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机制创新,是改革成功的必要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四权”改革留住了农村精英人才。“四权”确权后的产权融资使农村一些有知识、有干劲、有想法的精英人才看到了希望,留在了农村发展产业。

(责任编辑/岳 振)

碧江区和平乡陈家寨村杨小妹用房屋抵押贷款办起了食用菌种植场,年收获近10万元。(田 宇/摄)

猜你喜欢

产权制度抵押产权
不动产抵押未办理抵押登记问题研究
地上存在违法建设时抵押合同的效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分析
国有企业产权应允许部分员工持股
詳盡了解 保護權益 大陸台商將房產抵押的法律須知
浅议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
100个县将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关于最高额抵押的几个问题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