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绫罗绸缎
2015-06-14彭聚营
彭聚营
(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江苏苏州,215004)
1980年代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
中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的史志、诗词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对丝绸描述之丰富,在文学作品中实属罕见。《红楼梦》一书在前八十回中频繁叙述到了与丝绸相关的服装、饰物、面料及陈设用品等,其专业知识的精确宽泛,种类的繁多和真实,无不令人惊叹。《红楼梦》中对丝绸描述之丰富,得益于作者曹雪芹出身于曾在康熙、雍正两朝其祖孙三代四人共做了58年江宁织造的世袭织造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的丝绸文化伴随着他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他借助于不同情节和场景的描述,生动详实地展现了清代中后期丝绸业发展状况和各类丝绸制品的功能、用途,所描述到的丝绸种类,粗略统计一下也有十几个。
曹雪芹笔下的丝绸品种,在按现代丝绸分类标准确定的绫、罗、绸、缎、锦、纱、绡、绢、绉、绮、纺、绒、葛、呢14 大类中占到8 个。绫、罗、绸、缎作为丝绸的大类名称从古至今已成为丝绸的代名词,尽管不全面,但也充分反映出了这四个大类所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这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印证。
绫
“绫”类。其织物地是以经面为斜纹变化组织,并用提花工艺织造的花织物,又称花绫,在清朝多用于服饰面料。《红楼梦》中对“绫”的描述,分别从红、水红、杏子红、石榴红、葱黄、白、月白、藕色、绿、松花色等多种色彩,做袄、裙、被、帐、裤、肚兜、抹胸、包袱和扎灯彩等实际用途这两个方面进行。
如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丫环走来”。对宝玉的家常穿着的描述:“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第八回宝玉探望病中的宝钗时,宝钗那天穿着“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的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第二十一回中,又出现“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的情节。二十四回,鸳鸯“穿着水红绫袄儿”。二十六回,袭人穿着“白绫细折裙”。第四十回,贾母见宝钗房内太素净,吩咐拿几件摆设来,其中有一顶“白绫帐子”。四十五回宝玉雨夜访黛玉,匆忙中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四十六回讲到,鸳鸯的家常穿戴是“半新的耦合色的绫袄”。
蓝色祝寿纹暗花实地纱(清)
本白地二经绞团龙纹罗(民国)
漳缎(清)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绫”类织物面料除了用作衣料外,也用于褥帐等寝具。
罗
“罗”或“纱罗”类。罗是全部或部分采用罗组织,织物表面纱孔呈条状。而纱是全部或部分采用纱组织,织物表面呈现清晰纱孔。二者都是一种质地轻薄、组织结构稀疏的丝绸织物,依据现代人对织物厚度的划分,属于薄型织物。“方孔曰纱,椒孔曰罗”,是对其形象的描述。在唐代美其名曰“轻容”,即所谓的“纱之至轻者曰轻容,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所以古人常以“蝉翼”、“轻烟”来比拟轻薄柔软的纱罗。
《红楼梦》中称纱罗为“软烟罗”、“霞影纱”。第四十回,贾母由窗纱引发的一番议论:“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老祖宗”在这里简直既是丝绸专家,又是艺术家;既内行,又有诗情画意。而刘姥姥离开贾府之际,收到的赠别礼品中有1件“实地子月白纱”。这实地纱是纱类中最厚密的一种,用平儿的话说用作衣服里子。可见,在清代,纱除用作居室饰品,如窗屉、窗纱、灯笼罩子等外,还广泛用于服饰。并且根据不同对象所用面料,清楚显示其身份的贵贱。纱类织物在古代曾经是夏季普遍使用的衣料,有着“衣必华,夏则纱,冬则裘”的说法。透过《红楼梦》中的表述,可以了解纱罗在当时的主要用途和使用功能。
绸
“绸”类。其织物的地纹可采用平纹或各种变化组织,或同时混用其它组织。它是丝织品中最重要的一类。按照不同的织造工艺能生产出不同的品种。在《红楼梦》中分别以宫绸、茧绸、绉绸和洋绉出现。
宫绸:顾名思义是宫廷专用绸。其工料极为考究。清代的《苏州织造局志》卷七上载有八庵花宫绸、八庵素宫绸等名目,“花宫绸一匹需工十二日”,可以想象其做工的精细、质量的讲究了。
茧绸:书中四十二回刘姥姥所得贾府赠品中提及。茧绸的原料为柞蚕丝,主要产于山东省,在当时以昌邑县所出者质优。因其丝质粗,虽别有风格,但属低档丝织物。在当时或许非常适宜于刘姥姥这样的“粗民”穿用。
绉绸:四十二回“贾母穿着青绉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青绉绸是这件贵重皮衣的面子。绉绸,今称绉,似罗而疏,似纱而密。由于织造时经纬丝线拈向不同,而产生自然皱纹,又称为洋绉,通常用来作皮革服饰的面料。如第六回中“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第三回中“翡翠撒花洋绉裙”,这两处都是王熙凤的服饰。但凡能被贾府风云人物凤姐所钟爱的面料一定不俗,亦属上等丝织品了。
宫绸、茧绸和绉绸所制服饰,显示了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其服饰文化所透露出的社会内涵非常深刻。
缎
“缎”类。这类织物在《红楼梦》中地位突出,出现频率之高、花色品类之丰富,在书内丝织物中当属首位。缎类织物俗称缎子,品种很多。它是丝绸产品中技术最为复杂,织物外观最为亮丽,工艺水平最为高级的大类品种。因其质地较厚和结构特殊,使其一面呈现平滑光泽的效果,所以在书中被赋予“闪缎”的称谓。
花累缎(现代)
古绿色菱纹绫(清)
菊花万字纹暗花绸(民国)
《红楼梦》中八十回所涉及缎类的品种有云缎、倭缎、蟒缎、妆缎、羽缎、宫缎和普通缎7种。其中的妆缎亦称妆花,云缎即今天所说的云锦。妆缎和蟒缎、云缎一样,主要在织造时大量运用金、银线织入于图案中,从而产生富丽华贵的视觉效果。
妆缎和云缎,第三回中“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袄”,十八回中“彩缎”,二十二回中“妆蟒堆洒”中的妆段,二十八回中“大红妆缎”,四十九回中“水红妆缎狐肷褶子”,五十二回中“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五十六回中“上用的妆蟒缎”和“妆缎蟒缎”中的妆缎,共8处提及。由于这类缎的图案比较繁复,书中主要从色彩进行了叙述。
蟒缎,第一回中有“紫蟒”,第三回中有“大红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第八回中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第十五回中有“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白蟒箭袍”,第十七回中有“妆蟒洒堆”。这里的“蟒”即指蟒缎。第十九回中有“大红金蟒狐腋箭袖”,第二十九回中有“大红蟒缎经袱子”、“蟒袱子”,第五十六回中有“妆缎蟒缎”和“上用的妆蟒缎”。全书共计有12处叙及。其中“金钱蟒”也称“寸蟒”,主要为宫廷服装用。立蟒、白蟒、金蟒,皆为六品和六品以上官员们的服饰所用。而“五爪龙白蟒袍”,除皇子外,未经皇帝赏赐任何人不能穿着。可见当时这类服饰穿着者的高贵身份。
倭缎,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红楼梦》书中仅在第三回出现“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一处。漳州仿自日本的倭绒,因地定名,称作漳绒。清初,苏州在漳绒的基础上,吸收妆缎、云缎的花纹图案,改进织造工艺,创造出一种既是贡缎地子,又有漳绒特有绒感及浮凸花纹图案的全新品种——漳缎,因属倭绒的再创造,有时也被称为倭缎。苏州漳缎一经问世,就深受康熙的赞赏,曾下令苏州织造局发银督造,并规定织造府督造的漳缎不得私自出售,违者治罪。在《红楼梦》书中第三回有一处写得或明或暗的“弹花椅袱”。“弹”,既指起花的绒面图案,需突出于丝绸地面之上,而且在承重以后,绒面图案还能自然回弹,立而不倒;“花”,即指其上面织有花卉图案,不同于一般的素漳缎,显得更为华贵。书中虽未明指,据其描述应属今日所称的漳缎。第六十三回描述到“绒套绣墩”,“绒套”明显就是素漳缎,因为只见绒,未见花。这些均为座垫物,需承受人体重量的负荷。
羽缎,在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对话:“原来是孔雀毛织的”,“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羽毛缎斗蓬”。四十九回中也有“羽毛缎斗蓬”。在五十回中对上述这件服装定名为“凫靥裘”。在五十一回中有“半旧大红羽缎的”,“人人穿着不是……就是羽缎的”,“大红羽缎的红绸小棉袄儿”。在五十二回中有“把昨儿那一件孔雀毛的氅衣给他吧”,“这叫做‘雀金呢’,是……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前儿那件野鸭子的……”。上述这些都是羽缎,其描述极为具体。在清代《苏州织造局志》中,也载有生产的这一品种的记录:“翎毛圆金身满装褂一件,工九十二日”。织一件衣需92 天,可见加工织造极为复杂。
宫缎,书中仅有第十八回中写有宫廷赏赐的“‘富贵长春’宫缎”。宫缎,其实就是织有图案的提花缎。书中描述的这一例,只不过是织有牡丹和万年青之类吉祥图案的提花缎而已。但由于“织造衙门”在所用颜色和图案上,均严格按宫廷专门设计下发的稿样制作,民间是不得摹仿,产品仅为宫廷自用或赏赐,所以称其为宫缎。与前面所述的宫绸是一样的道理。
另外,在第二回中的“四匹锦缎”和在四十九回中描写的“莲青斗纹锦上添花……的鹤氅”,都属于缎类中的一个品种,可统称为织锦缎。
素缎,书中描述较多,如第三回中的“青缎靠背引枕”、“青缎靠背坐褥”、“青缎粉底小朝靴”,二十四回和二十六回中的“青缎子坎肩儿”,泛指的都是缎。二十九回中的“鹅黄缎子”,四十四回中的“两匹缎子”,四十六回中的“青缎掐牙坎肩”,五十一回中的“青缎灰鼠褂”,五十六回中的“上用杂色缎”,五十七回中的“青缎夹背心”,六十八回中的“月白缎子袄”、“青缎子掐银的褂子”,七十四回中的“缎鞋”,都属于不提花的平纹缎。尤其是“鹅黄缎子”,看似作者不经意所写,却是神来之笔。因为当时朝廷对颜色是有严格规定的,这种颜色仅列于“明黄”之后,为皇亲国戚专用,即使一品大员一旦僭用也是要掉脑袋的。作者在这里借此衬托出贾府当时显赫的社会地位。
此外,《红楼梦》中对绢、纨、绉、锦和刻丝等也都有描述。清代的丝绸品种林林总总,多达数百种。《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丝绸种类,基本上反映了清代当时丝绸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