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

2015-06-14叶建萍

档案与建设 2015年5期
关键词:贡院科举制度科举

叶建萍

(南京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18)

在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以及国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考试制度,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贡院是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专用考场。作为“抡才重地”,贡院是中国唐代到晚清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从唐宋至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著名学者都经历过贡院场屋生活。贡院建筑规模宏大,考试规制严密,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乡试、会试都安排在南京江南贡院举行,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然是江南举子应考的地方。作为全国的考试中心,南京产生了独特的科举文化。

设置专门的考场,是科举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科举制度诞生的早期,还没有专用考场,一般都是临时借用官府公廨进行考试。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才开始设置贡院,并使用专门的印玺,使礼部贡院具有独立的职能[1]。在唐代为防止考生翻越贡院,贡院四周墙上插满荆棘,贡院因此有“棘闱”、“棘院”之称。

今日明远楼

宋初沿用唐五代之制,在中央一级设有贡院,为会试专用考场。北宋多数时间贡院并无固定场所,起初在尚书省礼部,后来一度以武王庙、以开宝寺或以太学为贡院[2]。到宋徽宗时,礼部贡院设在辟雍内,成为一个独立的永久性的考场[3]。随着参加科举的士子越来越多,宋代一些地方也开始设立贡院,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福州开始建立贡院,但北宋贡院并未真正普遍建立起来[4]。到南宋时期,贡院才普遍修建起来,贡院已成为城市中一处常见的建筑物。贡院在当时城市中普遍而且长期地存在,说明了科举文化发展到这时已趋向于成熟[5]。

金元两朝称考试场所为考试院。元代考试院开始有帘内官和帘外官之分,而且分舍之制也始于元代,元代已经出现一人一号舍的建筑[6]。

明代贡院继承了元代的一些制度,到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有明远楼和号舍的贡院已经形成了。

1920年的江南贡院考棚

江南贡院明远楼

江南贡院飞虹桥

明清时期创建了很多贡院,诸如顺天(北京)贡院、江南贡院、广东贡院、河南贡院、四川贡院、江西贡院、云南贡院、定州贡院等。其中尤以顺天贡院、江南贡院影响和规模最大,在当时并称北闱、南闱,为全国考场之冠。

明清贡院建筑布局严谨有序,气势宏大。在京城中,贡院是规模仅次于皇宫的建筑群,而在各省会城市中,贡院则是最大的建筑群。贡院内部建筑第一部分是以明远楼为中心的号舍区,这是考生考试之地;第二部分是以致公堂为中心的外帘区,这是外帘官员及其他考务人员办公、居住之地;第三部分是内帘区,是主考、副主考及内帘各官坐堂办公之地。

作为国家选才大典,科举是当时社会的一件大事。从各省贡院的规模和在省会所处的中心位置来看,科举确实在社会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城南秦淮河畔,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镜,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应考人数不多,占地不大[7]。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定都南京后,江苏、安徽两省乡试及全国会试都在江南贡院举行。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改为留都,仍然按期举行乡试。因江南人文荟萃,原有考场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犯臣纪刚的府邸,又用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改建成“江南贡院”[8]。在清代,南京是江南省省府,江南贡院名字就沿用下来。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到清同治年间,江南贡院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 间,另有龙门、明远楼、致公堂等建筑及千余间官房;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及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等,占地达30余万平方米,成为中国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声名显赫,表明中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江南贡院在明清的发展、成熟,带动了秦淮河畔市井文化的大发展。每逢秋闱开考,上万名生员及其家人云集于此,为考生服务的行业应运而生。正因有此需要,当年明太祖还在秦淮河畔建立官营妓院富乐院,与江南贡院隔河相望。秦淮河也因贡院、富乐院、夫子庙的存在而繁荣起来,秦淮风月、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开始代代流传。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晚清末年,满清统治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科举制度也日益暴露出其在选拔人才上的局限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根据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下诏停止科举,结束了中国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使这座有近800年历史的江南贡院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

科举制度自1905年被废除后,便被人们看作和鸦片、缠足等同样落后丑陋的东西,为人们唾弃。就连科举的考场──贡院,也在中国大地上一扫而空。民国初期在政府拆贡院辟市场的提议下,江南贡院除保留下包括明远楼、飞虹桥等在内的约3万平方米中心建筑供后人观瞻外,其余大部分建筑均被拆除,成为夫子庙商肆闹市。

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下,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贡院突然变成无用之物,被拆除也就是它的必然命运。一般人没有意识到也来不及思考贡院的历史价值,虽然个别有识之士想为后代保留一点贡院号舍建筑。从四川省博物馆藏1906年四川总督锡良撰写的《贡院废号记》碑文,可以看到当时他为保留一点贡院号舍的远见卓识和良苦用心;从现存1921年6月至1922年11月间关于保存江南贡院遗迹的5份档案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修整部分贡院遗迹的努力。

戊子科(1888年)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鸟瞰

1920年的江南贡院明远楼

1988年,在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人员的倡议下,南京市政府投资近200 万元,筹建了我国唯一的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于1989年10月1日正式建成开放。2000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江南贡院原址又复建了龙门牌坊一座。2004年,又在龙门牌坊至明远楼之间的龙门街上树立起了6尊江南贡院历史名人青铜像,分别是唐寅、吴承恩、郑板桥、吴敬梓、林则徐与张謇。他们是从这座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中走出的千千万万栋梁之才的代表。

2012年12月12日,中国科举博物馆奠基仪式在夫子庙举行。中国科举博物馆项目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在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的前提下,打造一个科举制度档案库,里面囊括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文件资料,成为荟萃科举文化精华的集大成之地,全方位展示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兴衰和深远的影响。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的中国科举博物馆于2014年8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呈在市民与游客面前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将成为我国科举制度研究中心、科举文化体验中心、科举文物保护中心。

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587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在中国整整实行了1300多年之久。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800 多名状元,10 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以上的举人。形成了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一大批出色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在清代,科举共举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就多达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历史上江南贡院人才辈出,除了已在江南贡院龙门街上树立青铜像的6位历史名人外,还有文天祥、徐光启、顾炎武、方苞、秦大士、袁枚、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于此。

千年兴,一朝废。百年祭,须正名。秦淮河畔,士子风流,科场冷暖。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的最完善的选官制度,江南贡院就是这一制度的活化石。江南贡院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科举考场,见证了明清两代科举的兴衰。

[1]《唐会要》[M],卷76,《缘举杂录》。

[2]《文昌杂录》[M],卷4。

[3]何礼忠:北宋礼部贡院场所考[J],《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4期。

[4]《三山志》[M],卷7,《公廨·试院》。

[5]梁庚尧:南宋的贡院[M],《中国史学》第1卷。

[6]《元史》[M],卷81,《选举志》。

[7][宋]无名氏:《南窗纪谈》[M]。

[8]肖振才:《江南贡院》[M],当代中国出版社。

猜你喜欢

贡院科举制度科举
明代乡会试贡院研究述评
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的“三门”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小小花钱看科举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
阆中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