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拔罐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肝炎并皮肤瘙痒89例
2015-06-14唐春翊郑义宏毕轶霞
唐春翊 郑义宏 毕轶霞
(1辽宁省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大连 116031;2辽宁省大连市皮肤病医院中医皮肤科,大连 116021)
肝病并皮肤瘙痒是肝病和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常顽固剧烈且无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采用刺血拔罐合静点甘草酸二铵注射剂(甘利欣)的方法治疗肝病并皮肤瘙痒89例取得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89例均为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大连市传染病医院和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病人,年龄17~84岁,平均(46.29±1.04)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30年,平均(4.71±0.58)年;病情同时符合以下标准:1)肝病根据中华医学会制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其中病毒性肝炎42例、肝硬化及肝衰竭13例,合并药物性肝病18例、酒精性肝病16例);2)瘙痒根据《现代皮肤病学》的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2]。按照就诊先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组,其中治疗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17~81岁,平均(45.91±8.24)岁;对照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19~84岁,平均(41.52±10.0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40190)15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用药的基础上,配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取穴:(双)肺俞、(双)风门、大椎、(双)肝俞、(双)胆腧、(双)血海、(双)膈俞、(双)曲池、(双)期门、(双)太冲、(双)三阴交等穴位,治疗时间:每次6~8分钟(糖尿病患者酌减为4~5分钟),每周2次,1个月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皮肤瘙痒的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痊愈:瘙痒完全消失,睡眠正常;显效:瘙痒显著减轻或消失,不影响睡眠;有效:瘙痒减轻,偶尔影响睡眠;无效:瘙痒无减轻。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加显效率加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数据分析,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详见表1。
表1 二组疗效对比[例(%)]
3 讨论
瘙痒是指一种可以引起搔抓愿望的不愉快的皮肤感觉,是许多皮肤疾病和包括肝炎、肾炎在内的多种系统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3]。其中肝病患者由于体内有湿毒或湿热、或胆红素较高、或瘀胆型肝炎患者胆汁淤积导致胆酸潴留、血中胆酸浓度增高、沉积于皮肤,刺激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引起严重的皮肤瘙痒症状。患者病情顽固、经久不愈,可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严重的睡眠障碍、抑郁和自杀倾向[4]。祖国医学称瘙痒症为“风瘙痒”,认为其病因病机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此分析认为由肝病引起的“风瘙痒”是由于肝血亏虚、血虚生内风和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致瘀血内阻、气机阻滞、外风邪而侵袭肌肤腠理肌表共同引发的皮肤瘙痒。我们根据“无风不作痒”的病因、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清·吴师机《理瀹骈文》)理论指导下确定“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的治疗方向,辨症施治,取穴肝腧、胆腧(背俞穴,为肝胆之气和背部输注、转输之处,也是其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的特定孔隙,是治疗肝胆病的要穴)、肺腧(肺主皮毛)、膈腧(血会膈腧)、血海(别名百虫窝,为治疗血症的要穴)、风市(胆经的腧穴,为治疗风邪的要穴)、期门(肝之募穴,功擅疏肝理气)、太冲(肝经的俞穴)、三阴交(十总穴之一,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的交汇之处)和大椎等,采用刺络放血拔罐疗法的外治方案,起到祛风活血、疏肝理气和调畅气机的作用,使风邪从肌肤而解、瘙痒因血出而消。
甘草酸二铵为中药甘草有效成份的第三代提取物,其化学名称为:20β羧基-11-氧代正齐墩果烷-12-烯-3β基-2-O-β-D-葡萄吡喃糖苷醛酸基-α-D-葡萄吡喃糖苷醛酸二铵盐,其化学结构上与醛固酮的类固醇环相似,可阻碍可的松与醛固酮的灭活,从而发挥类固醇样作用且无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本药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我们采用刺血拔罐合甘利欣注射剂静点的方法治疗肝病并皮肤瘙痒标本兼治、养肝与祛风相结合,因此症状迅速缓解,疗效稳定、令人满意。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S].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57.
[2]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504.
[3]刘彤云,何黎.老年性瘙痒的病理生理及其治疗[J].皮肤病与性病,2013,06:25-27.
[4]吴孟超,李梦东.实用肝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