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流动导师制”的构建

2015-06-13潘琦姜德刚

亚太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研究生

潘琦 姜德刚

摘要:“流动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研究生导师制。“流动导师制”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打破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性,从而提升了研究生导师制的有效性,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当前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弊端,“流动导师制”的设计理念、预期效果和主要内容、“流动导师制”的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对“流动导师制”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研究生;流动导师制;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08-02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这一观点早已被大家所接受,①各高校也将“质量”看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总的来看,主要在于研究生的自身及研究生导师的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两个方面。自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研究生的数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也引起教育界高度重视,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改善现有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当前,单一的导师制是我国对于研究生培养所实行的重要制度,即一名研究生只由一名导师对其进行指导。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增长,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单导师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因此,“流动导师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发挥导师间的知识互补优势,更能让研究生博采众长,扩展视野,从而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保障。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弊端

(一)生师比例失衡,导师指导精力受限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研究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导师规模的增长速度,导致师生比例失调严重。在某些高校的热门专业,具有一定名望的导师同时指导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况频频发生。很多导师不仅需要完成学校硬性规定的教学工作,又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甚至有些导师还同时兼有行政职务,工作压力很大。这使得导师们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对所培养的研究生进行认真指导,于是很多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长此以往,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单导师制难以满足研究生对知识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知识已经进入到整体化发展阶段。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又相互融合,边缘学科的迅速发展,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理科、工科、文科的结合与交融使得学科的界限日益模糊。而这已然成为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研究生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才能迎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很多高校依然采取单一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独自承担研究生的指导和个人科研方向的探索,缺乏与其他导师及所指导研究生的交流。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导师和研究生的思维空间与学术视野,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会导致整个学科建设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

(三)导师队伍发展失衡

近几年,很多高校为满足当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缓解因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培养压力,降低了导师的遴选标准。新增的导师大多数学习经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历,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不多,与企业联合申请项目、合作攻关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这显然会影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要求,特别是缺乏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②另外,有些导师由于身居行政要职,不得不忙于行政及社会事务,无法投身于学术研究之中,更不用提传授学科前沿知识,亦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二、硕士研究生“流动导师制”的设计理念及主要内容

(一)“流动导师制”的设计理念

为了弥补单导师制的弊端,本文提出“流动导师制”的构想。“以人为本,双向互动”是“流动导师制”的核心理念。通过制度的构建,主要针对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指导量与指导方式无法满足学生期望、指导形式单一、指导内容受限以及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沟通不畅等问题,进而提升导师指导效率,达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目的。在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性,培养学生自由、完整、全面而和谐的人格。基于此,“流动导师制”通过对研究生进行轮流形式的指导模式,推动师生之间交流,使师生在“流动”的过程中紧密衔接,有效互动,从而提升了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流动导师制”的内容设计

“流动导师制”即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流动式指导,而非传统的固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单导师制。“流动导师制”强调导师的“流动性”,可以将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分成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布置不同学习或科研任务,安排不同的导师有侧重的对研究生进行各方面的指导,以弥补单导师制的不足。具体实施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開展。

1.导师与学生:设定固定沟通时间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是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固定沟通时间的设定,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深化师生之间的理解,使得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当前,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主要集中在学术方面,对其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有些研究生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一旦步入社会,就会在在人际交往上产生困难,无法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中。对此,应对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时间做硬性规定,以保障导师了解研究生在学术和生活等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以及尽量满足研究生的合理需求。因此,规定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满足研究生对导师指导量的需求对研究生的指导、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导师与导师:设定相互交流时间

导师往往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专业人士,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有较高的造诣。然而,一个人的精力与水平毕竟有限,无论是谁,只有不断通过相互的学习,才能逐渐取得进步。由此,各导师之间应设定固定时间或限定一段时期内的最低交流次数以进行沟通。这样以来,每一位导师都会成为受益者。导师们可以与相关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同僚相互切磋,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资深的导师可以向年轻的导师介绍教学、科研经验;年轻的导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且思维敏捷、敢于尝试新的科研与教学方法。通过交流,二者可以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进行互补、共同进步。这样以来,导师们可以了解各领域内的最新资讯,增长见识、交流经验、升华自我。此外,通过导师间的相互沟通,还可以全面掌握研究生各方面的情况,并根据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学生与学生:设定集体讨论时间

自主学习能力对于研究生学习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与困难。这时,集体讨论的形式就会显现出优势。首先,应在一周内至少保证有一次的集体讨论时间,在谈论之前,应提前布置讨论的主题或个人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其次,当涉及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时,也可邀请相关专业研究生加入到讨论当中。这样,通过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参与者既能够与大家分享学习经验,解决各自的难题,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更容易产生新的观点与见解。

(三)“流动导师制”的预期效果

在构建并实行“流动导师制”后,应要达到以下预期效果:首先,增强导师指导的针对性。研究生应对每一位导师的专长有所了解,进而可以有侧重的帮助自己选择并接受合适的指导。此外,导师也应该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活动;其次,促使师生沟通全面深入。作为导师,应深入发掘学生的个性,并适当满足其化需求,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可以使学生的学术水平显著提升。

三、“流動导师制”保障措施的建立

欲确保“流动导师制”的顺利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则必须针对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以避免制度形同虚设。

(一)建立完善、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师不仅应该具备高校教师应有的素质,还应该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以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在建设导师队伍的过程中,无论是导师的遴选制度、培训制度亦或是导师的激励制度、评价与考核制度都要“逐层把关”。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影响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此外,导师队伍应由来自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更要强调相关学科的之间的交叉融合。唯有这样,才能满足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才能保证导师队伍乃至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工作评价体系

为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合理、科学的导师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适当对导师的工作做出量化要求。例如,以每周或每个月为单位,规定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时间,在每学期的期末,根据导师实际付出的工作时间与应该付出的时间换算出相应的比率作为到时评价的参考。其次,使导师的工作与职称评定相关。在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可以规定拥有不同的职称等级的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最低工作量。也可以适当的把导师的工作量作为导师职称评定的参考条件。最后,把导师工作的效果同教师行政职务晋升和评奖评优挂钩。例如,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在相关级别的学术和竞赛活动中如果获得了奖项名次,相应导师所作出的贡献也应以合适的方式加以表彰体现。③

(三)加强对“流动导师制”的管理

1.明确导师职责

为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指导教师应该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角度,认识研究生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切实的按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并认真履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职责。导师应履行以下职责:(1)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及时了解所指导研究生的全面情况;(2)导师应承担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并及时将学科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当中;(3)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并帮助研究生制定论文写作计划;(4)导师应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做出贡献;(5)导师应在研究生思想素质方面起积极作用等等。

2.恰当处理各导师之间的学术分歧

在导师队伍当中,无论是资深的导师还是年轻的导师,在学术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对学术观点的同等发言权,这也是追求真理的前提条件。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的学术观念与思维方式,各导师之间要充分尊重彼此的不同学术观点与立场,应对异己的学术观点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杜绝行政机关或权威人士以行政手段或“学霸”作风为学术争论做结论的做法。④

(作者单位:1.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2.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

注解:

①廖文武.鉴往思来,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4.

②杨雷,邓启刚等.新时期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2):76.

③徐锐,金国华.高校本科生“流动导师制”的构建与探析[J].教育科学,2011,(4):54.

④刘彩虹.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J].模式高教探索,2012,(5),106.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军.研究生导师制改革:反思与推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0,(3):34-38.

[3]王浩.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73-74.

[4]刘新民等.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创新体系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3,(3):88-93.

[5]李素琴等.试谈研究生导师梯队的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2,(6):40-42.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