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报纸折射抗战文化

2015-06-13文丨刘庆田

当代贵州 2015年35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副刊时事

文丨刘庆田

贵州报纸折射抗战文化

文丨刘庆田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贵州,对时事宣传主要靠报纸。现有资料显示,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全省先后办有各种报纸约180份。

在贵州报业发展史上,解放前这一时期办的报纸较多,有些报纸也较有特色。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抗战时期关心时事的人增多;二是沦陷区的一些报纸迁到贵州出版,一些文化教育机构也迁到贵州;三是文化、宣传界许多名人避难到贵州,积极参与办报工作。特别是1942年,除贵阳增加《民报》等三种报纸外,还有兴仁、锦屏、台江、黎平、三穗、瓮安等20个县办了报纸。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兴义县各界成立了抗日救国联合会,并迅速办起了《兴义抗日周报》,这是贵州最早创办的以“抗日”为报名的报纸。

抗战时期,读者最关心的是时事消息。当时给各报提供消息的除中央通讯社外,还有一些民办的通讯社。而1941年9月创刊的遵义《黔声日报》另辟蹊径,及时获取时事稿件。当时,西迁遵义的浙江大学电机系有无线电收发设备,可以及时收录国内外重要电讯。学校特意安排三名家庭贫困学生负责收录电讯,并刻印出来供学校师生阅读。《黔声日报》负责人知道这个信息后,立即和校方联系,希望得到每天收录的时事消息,并给三个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校方大力支持,双方还签订了合同。因此,该报的时事报道十分突出,很受读者欢迎,报纸发行量大幅增加。1943年8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下令把该报更名为《遵义实验简报》出版,并在报名上端印上“中央宣传部”等字。但是,这一改,既是“实验”,又是“简报”,没有得到读者的认可,发行量下降,不得不在1945年11月26日停刊。

随着许多新闻、文化界知名人士来到贵州,使大后方贵州的一些报纸充满生机。抗战时期,谢六逸回到贵阳,与蹇先艾等发起中华文艺界抗战协会贵州分会,还参与了几份报纸的创办、编辑工作,并组织报纸展览,在贵州影响较大。

蹇先艾先在《贵州晨报》主编《每周文艺》副刊,他在谈及这一副刊时说:“在这全民抗战的时期,一杆枪是一个力量,一支笔是一个力量,一种刊物也是一种力量。我们固然不可以太骄傲,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看轻了自己!用笔杆来参加抗战或者做推动内地的文化工作,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周文艺》副刊出了51期,1939年2月4日日本飞机轰炸贵阳,《贵州晨报》社址被炸毁而停刊。1945年3月起,蹇先艾成为《贵州日报》副刊《新垒》的主编,他明确提出,“新垒”即新的战斗保垒,“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和阻挠人民抗战的各种反动势力。”蹇先艾为两个刊物四处约稿,先后有茅盾、巴金、沈从文、臧克家、沙汀、艾芜等名家的作品在两个副刊上发表。

原在郑州创刊的《大刚报》,1944年10月落脚贵阳,它的副刊《阵地》由著名作家熊佛西主编,艾青、秦牧、陈残云等名家都曾在《阵地》上发表。

1941年创刊的《遵义周报》,虽然只出了12期,但每期都刊登一幅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成为该报的一大亮点。

抗战时期,贵州有不少报纸把登广告、抓收入放在第一位,第一版常常用来刊登广告,无论多重要的新闻都排在二版。日本投降的消息人人关注,可是,当时由国民党贵州省政府办的《贵州日报》分别在8月16日、9月3日、9月10日的报纸二版上刊登这些重要消息。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一些报上,这样的安排真叫人哭笑不得。

(作者系贵州日报社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姚源清)

刊载了日本投降消息的《贵州日报》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副刊时事
时事半月谈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时事政策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时事联评》第一期“南海风云”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