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面战场上的黔籍军人

2015-06-13文丨梁荗林

当代贵州 2015年35期
关键词:师团日军贵州

文丨梁荗林

正面战场上的黔籍军人

文丨梁荗林

哪里有恶战,哪里就有贵州兵!贵州儿女组成11个师开赴前线,平均每12个贵州人中,就有1人上阵杀敌。记住这些英勇卫国的黔籍军人,就是记住中华民族的这段历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贵州巡抚邓华熙仿照日本新式陆军军制,在贵阳雪涯洞(位于今贵阳市雪涯路北段)创建贵州第一所新式军事学校——贵州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继续在武备学堂原址办陆军小学堂;1912年春,贵州都督唐继尧在陆军小学堂原址继续办贵州陆军讲武堂;1916年贵州都督刘显世改讲武堂为陆军讲武学校,任命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何应钦为校长;1926年夏,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将其改为贵州陆军崇武学校。黔军军官多出自这些军事学校,由于有这些军事学校的培训,也为一大批贵州热血青年,报考保定、黄埔军校奠定了基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献身军旅,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重要骨干。

分析了黔军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后,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年黔军和滇军为何能共同成为护国、护法战争中的中坚力量;为何能在北伐战争中,组建第9军、第10军、第12军、第20军、第25军、第43军,以20万之众,加入国民革命军,成为北伐左翼的主力军团。

男儿励志出乡关

在全民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黔籍将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迟滞了装备、训练均优良的日本侵略军。

在正面战场上,先后有第82师、85师、102师、103师、121师、140师、新编第8师、独立第6旅、新编第28师,预备第2师、贵州补充师等11个黔军陆军师参战。从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下发的配赋征兵计划,贵州每月为6000人,合计583000人,实际征兵675432人,超征92432人。其中的639631人补入中央直属部队,35804人补入省内地方军警部队。

南口争夺战中的吴绍周将军 在南口争夺战中,天柱人吴绍周荣获四等宝鼎勋章。1937年7月25日,任第13军参谋长的吴绍周受汤恩伯委派至张家口洽谈南口防务问题,为此,吴绍周多次协商,13军才到南口布防。8月16日,汤恩伯又令新到达前线的第94师第564团与第21师第122团合编为吴绍周支队,在石峡附近长城线占领阵地。汤恩伯于26日下午下令全军突围时,吴绍周支队才撤出战场。

淞沪会战中的黔军第102师、独立34旅 淞沪会战期间,松桃人罗启疆任独立34旅旅长,于1937年9月初布防于浏河口附近,近一个月里,经历大小战斗10多次,伤亡近400人。撤退时在福山镇阻击日军3天,在退到无锡时攻下日军占领的日本纱厂,用手榴弹炸毁日军坦克4辆。

在淞沪战局已处于十分险恶的紧要关头,第102师于10月下旬由江阴阵地调入上海市区苏州河南岸,先调607团、612团分别由第1军第1师和第90军第49师指挥。第102师在只有两团的情况下,于11月3日由柏辉章指挥,对苏州河两岸日军进行分割包围,先截断两岸日军的联络,再击溃日军,粉碎了日军沿河西袭击第17军团侧翼的企图,确保了苏州河上游国军部队的安全。此役师直属工兵连连长陈大治,609团1营营长徐天植殉国。当时胡宗南发来“102师奋勇克敌,显树战功”的嘉奖电报。

忻口战役中的黔军第85师 遵义人陈铁率黔军第85师于10月6日到达忻口,原布防在左翼,1937年10月16日,在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骐、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等相继中弹阵亡后,第85师被调入中央兵团阵地,挡住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一直坚守忻口主阵地至11月2日接到命令撤出。10月28日,第85师510团少将团长刘眉生阵亡。

南京保卫战与黔军第103师 1937年11月26日19时,桐梓人何知重率黔军第103师接到江防总司令刘兴下达的作战命令:“103师以主力占领金童桥(不含)经杨家港、凤凰山东麓至长山东麓间之主阵地拒止敌人。”第103师官兵从27日坚守主阵地至12月1日。突围至江阴城西钱家村附近时,遭到日军突然袭击,第613团团长罗熠斌阵亡;部队由副师长戴之奇率领绕道退至镇江,12月6日下午,戴之奇接到命令,镇江要塞由第103师代师长戴之奇指挥。12月8日命第103师迅速退至南京,编入教导总队,负责中山门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阵地的守备。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国军阵地,激战终日第103师是最后撤出南京的部队。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里有第103师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1264人的档案。

徐州会战中的黔军第140师、102师 1938年4月24日,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从兰陵镇南面推进到台儿庄以东时,与滇军第60军卢汉部展开激战,攻入禹王山、望母山附近。黔军第140师属第60军,参与防守禹王山20多天。第140师835团副团长、遵义人王俊臣在与日军肉搏战中壮烈牺牲。60军1078团副团长、兴义人陈大川以副团长代理团长,在进攻胡山日军阵地时以身殉国,时年35岁。5月20日,日军占领徐州,第102师即奉命在砀山设防。砀山距徐州84公里,是五战区通往后方的唯一通道,形势险要。5月19日晚,第102师军车到达商丘车站。该师第304团于20日上午10时赶到韩道口,即与日军第14师团快速部队遭遇,为掩护大部突围,坚守阵地至23日晨。团长、平坝人陈蕴瑜在指挥部队突围时壮烈牺牲。第102师参战前8000余人,撤出战场时,仅剩3000余人。

黄河花园口决堤与黔军新编第8师 1938年初,新8师奉命炸毁了黄河铁路桥,使日军的渡河行动受阻。如果毁掉黄河堤坝,该地沦为一片沼泽,那么日军甚至连重建桥梁都变得毫无可能。6月4日至6日,在赵口的行动失败。6月6日另选花园口一段掘堤,6月8日,炸毁花园口的行动开始。6月9日9点,堤坝决口了。黄河决堤成为中国抗战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于炸开黄河大堤的功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马振犊认为:“日军占领徐州,沟通了南北战场。本来日军可以南北两地齐头并进,以北线为主拿下陇海线,使南、北、西三个战场连成一片,然后直取西北再下西南,占领中国军队西退基地而后给予围歼。但因黄河决口,大片河泛区使南北战场处于隔绝状态,从而形成同蒲、平汉北段、津浦三条纵线长期分立的状态,日军因此不得不继续以长江一线为战略主攻路线,而将北方战场战事停顿下来。这一局面直至抗战末期也未改变。这种战局变化适应了国民政府所期望的长期抗战的战略需要,使抗战后方基地西南地区得以保存。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功于黄河决口,但其中河泛之作用亦应给予如实的肯定。”

武汉会战与黔军第86军、第102师 由黔军第103师和121师组成的第86军,参与了田家镇战役。第86军军长何知重是贵州桐梓人,第103师师长何绍周是贵州兴义人,第121师师长牟庭芳是贵州六枝人,该军兵员也主要来自贵州。第86军从1938年9月18日晚上起,和日军激战至9月28日才撤出阵地,因伤亡惨重,战后,第86军被撤销番号。

9月27日凌晨,秘密前进的日军第106师团的前锋首先被欧震第4军搜索队发现,后方联络线即被第4军90师切断。9月13日黔军第102师调归第4军指挥。面临被国军重兵包围的106师团,把突围的突破口选择在柏辉章的第102师杨家岭防御阵地。第102师死死把第106师困挡在包围圈内。如果日军突破了阵地,就不会有后来的万家岭大捷。

埋骨何须桑梓地

在全民抗战战略相持阶段,为守住半壁河山,黔军也有重大贡献。

南昌会战中的第102师,独立第6旅 1939年4月29日,黔军第102师向沙埠潭、西凉山一带攻击推进。5月3日,从武阳渡过抚河;周志群旅于6日晨,攻至莲塘以南,进至沙窝、章村、天子庙一带。在与日军驰援部队作战时,在第29军陈安宝军长壮烈殉国,26师刘雨卿师长身负重伤后,由周志群旅断后,29军残部才得以突围,76旅将士多数壮烈殉国。南昌战后周志群提职为副军长。柏辉章率第102师攻克向塘、七里港、厂下谌、天王渡、西洛罗、市汊街。固守阵地待命七日,12日奉令停止攻击南昌,才撤出战场。

随枣会战中的黔军第121师 1939年5月,第121师由六枝(原郞岱县)人牟廷芳任师长,在孝感、应城、钟祥等地与日军对峙一个多月,在奉命回防宜昌途中,与日军遭遇,与新四军某部配合,在十里长冲共同打击日军。师补充营营长张续被日军机枪射中咽喉,仍坚持战斗,后被抬往新四军医院抢救无效殉国。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的黔军第102师、82师、140师 1939年9-10月间,由安徽人李棠任师长的黔军第140师,由松桃人罗启疆任师长的第82师,面对的是盘踞通城、大沙坪的日军第33师团。第140师守备王牙尖——麦市——九岭阵地;第82师守备祈福山——保定关——北港部分阵地,经常攻袭当面的日军。从9月22日起,坚守阵地至10月10日,截住日军三路进攻长沙的其中一路,即由赣北鄂南经湖南平江攻击长沙的日军。军事委员会对第140师战绩的考评结论:“确保九岭一带原阵地,三面受敌,独立支持。并断敌归路、补给。稳定鄂南全盘战局。”战后,全师官兵获奖章、奖状195份之多;李棠师长荣获二等宝鼎勋章。9月28日第82师在南尾与日军交战激烈。9月29日,第82师488团一部与第98师294团配合,追击日军第13师团一部,10月1日下午10时,攻克大洞、桨坑、高坡岭、莲花塘,并包围了这股日军。日军向三眼桥西窜时,东面日军受到第82师488团一、二营猛击,回窜长寿时,第82师跟踪追击,歼灭不少日军。9月28日,第90师、102师主力占领渌口市、下摄司、湘潭一线主阵地。10月8日,两师由浏阳河南岸,分经永安、福临铺、杨林街,及铁路两侧,向新墙河方向追击,后担任新墙河防务多年。当地人民流传“新墙河,新墙河,离开黔军莫奈何!”

整训完毕的黔军第102师准备开赴前线

枣宜会战中的黔军第121师 1940年5至6月初,六枝人牟廷芳率121师,与日军第6、13师团在安居镇激战2天。6月5日由钟祥到沙洋附近,袭击日军后,兼程赶到古老背截击日军,激战数日,到达宜昌外围的沙市、沙洋、三斗坪一线,坚守长江咽喉南津关。在这次会战中,日军包围了第94军军部,军长李及兰急电师长牟廷芳,命速派兵一团救援。霍世才营长奉命率363团三营前往。当接近日军时,经过激战,霍世才命令上刺刀与日军肉搏冲锋。当李及兰军长得知霍世才仅率兵一营即解军部之围时,大为称赞。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的黔军第102师、140师 1941年9月至10月,由李棠任师长的黔军第140师,于汨罗江南岸颜家铺东西一线鲤鱼铺、大头岭地区,阻击日军第3师团及第40师团一个联队,鏖战5天,战斗惨烈,阵地岿然不动,胜利完成迟滞日军的任务。2010年初,团结出版社出版陈冠任著《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第二部),书中第九章的标题为:《再战长沙:中央军不如杂牌军》,第二节的小标题为:《新墙河,柏辉章师拼到不足千人,死死顶住两万余日军的攻击》。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黔军第140师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第140师成为薛岳手中的一支奇兵。1942年12月28日奉令紧急增援第92师,于行军中击溃占据新开市的日军,收复新开市之后,又夜袭日军第3师团,俘虏斩获颇丰。1942年1月2日,再次奉令南进浏阳河北岸,对陷入长沙天炉战术的日军以侧背进击,与第92师似两把尖刀直刺日军后背,顿使日军如芒刺在背,惊慌失措。又于1月3日奉命放弃追击扩大战果的机会,四天内行走在犁田、破路、灌水造成的泥泞道路上,架桥北渡汨罗江,强行军175公里,由长沙直逼岳阳城下,展开攻打岳阳城的战斗,着实使正从长沙溃逃的日军主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鄂西会战中的第121师 1943年5至6月,牟廷芳得知日军动向后,当机立断,在未接到军令的情况下,指挥第94军向渔洋关急行军,第121师早日军半日,占领渔洋关要隘重新布阵。当日军接近渔洋关时,受到第121师的阻击。日军在渔洋关下,见地势险要,仰攻困难,便将主力改向溯清江而上,终因清江两岸隘路十分难行,日军又急欲夺取资坵,企图割断第94军与野山关方面赶来增援部队的联系,但由于第121师从大路先行占领资坵又未得逞。日军被迫改道横越天柱山,企图由野山关直叩恩施大门。天柱山海泼2000余米,峻岭蜿蜒,上山下山共有30公里行程,路均是倾斜沙石小道,步兵行走十分困难,日军穿皮靴爬行此路更是非常艰难。日军军马驮辎重经此山而跌死掉失者,沿途可见。日军由于无法解决重武器的运输和后勤补给,只得转向长阳撤退。在此情况下,我们的草鞋兵比穿大皮鞋的日军行动迅速,362团和363团合力挺进,逐步将日军压迫到清江出口地三角平原,打得日军狼狈不堪,有力支持了石牌战役。

黔军与滇缅会战 1942年3月12日,日军占领仰光后,长驱北上。3月18日,最先进入缅甸的200师在同古以南50公里的皮天河附近与日军接火。20日起,日军向同古发起攻击,激战12天,双方死伤惨重。安顺人柳树人(1905—1942),黄埔五期步科毕业后,1927年分配到第25师145团团长戴安澜部任排长,同古保卫战时任599团上校团长。由于柳树人在同古作战中的出色表现,获师特殊功勋奖:“599团柳树人团长及二营陈汉辅营长,守备阵地怡然未动,精神巩固,沉着应战,指挥有方,击退敌数次猛扑,师传令嘉奖。”3月30日早晨,200师胜利突围后,踏上艰辛的回国路,行军序列为598团为先锋,600团为中军,599团为后卫,在渐近国境时,5月18日,在康长附近遇日军约2个大队及20余辆装甲车阻击,戴安澜师长在督战中负重伤,柳闻讯急速赶到,指挥阻击日军装甲车,掩护戴安澜撤离战场,激战中,柳树人负伤落入山涧。戴安澜昏迷中醒来,急令营长张世乐率加强连回战地寻找,当在山沟中找到时,柳树人被绑在树干上,头已被割去,英勇殉国。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追赠柳树人陆军少将,其事迹录入《抗战军人忠烈录》。

赴印度训练的黔籍士兵乘坐美军C-47运输机穿越驼峰

1942年5月5日早晨,日军第56师团一支快速追击部队已到达怒江惠通桥头,其中有一股日军强渡过江,并占领孩婆山的一处高地。时任第36师106团团长的瓮安人熊正诗,奉命率两个连日夜兼程,在日军距孩婆山峰顶30米时赶到,从车上飞身而下,迅速散开迎敌,从5月中午坚守到6日107、108团赶到增援,在挽救惠通桥危局中起了关键作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6月2日向全军发出嘉奖令:“于惠通桥力杀顽敌,血染怒水,前仆后继,尸陈边关,一举阻日寇于怒江西岸,挫其锋芒。国人释忧相庆,山河转危为安。”

1944年6月4日,新编第28师向龙陵松山发起了攻击。守松山的是由日本九州煤矿工人组建的精锐部队第56师团第113联队,攻打松山的新编28师、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都是贵州组建的以贵州籍军人为主体的队伍,特别是第八军军长是贵州兴义人何绍周,第82师师长是安龙人王伯勋,第103师是由原黔军第25军第一师改编组建的,荣三团团长赵发毕也是贵州兴义人。《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著者余戈认为这场战斗,是贵州人和九州人之间的战斗。这场十战松山的战斗,历时三个月零三天,在战场上,团长亲率步兵冲锋,团长普遍负伤,营连长阵亡比例达60%以上,伤亡达7763人。军长何绍周(兴义人),团长赵发毕(兴义人)、王光炜(遵义人),营长谢梦熊(遵义人)、黄人伟(遵义人),排长张其昌(水城人)等6人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即整个抗战期间,共获青天白日勋章166枚。第103师荣获军政部颁发“飞虎旗”一面。可见黔军在松山战役中的贡献之大。

湘西会战中的黔军第121师 1945年4-6月,坂西一良指挥日军第116、47、34、68、64师团及第5航空军一部,为夺取芷江机场,威吓重庆,发起芷江攻势。对于121师在这次会战中的作用,华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宋波著《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这部书中的一段话叙述了第121师的作战经过。

“向武冈急进的第94军第121师,与日军第58旅团两个大队和34师团217联队展开战斗。12日晨,第121师占领资水支流各渡口后,渡过蓼水河又向日军发起进攻,激战到下午4时击毙日军500多人。日军第217联队和第58旅团残部在主力突破第121师的围击后,向风神岩一带逃窜,结果被追上来的第121师和早已堵截在这一带的第五师包围,在中国军队强大的火力下,日军死亡累累,几乎是寸步难行。14日,第五师李则芬师长率部在茶铺子一带又将溃逃之敌截住,往资水东岸一隅紧逼。此时,第121师师长平坝人朱敬民令一个团增援上来,协同第五师拦截,自己亲率师主力连夜渡河,迂回到敌后,突然发起猛攻,双方恶战两天后,日军第217联队及两个大队全部被歼灭”,361团上校团长贞丰人霍世才身先士卒,在这次战役中身负重伤,于7月初殉国。

1945年7月13日,363团团长贞丰人饶启尧指挥部队,直插桂林城北面长蛇岭,阻击企图收缩的日军,与日军激战到27日。军长牟廷芳率第43师正面攻击桂林,第121师、第5师由两面包抄,又经两昼夜血战,在各友军的支援下,于7月30日,终将桂林攻克。这是国军反击作战中,攻下的第一个被日军占领的省会城市。这时,离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只有半个月。

少小报国灭敌寇,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陈友礼,毕节赫章人,是当年的“抗战娃娃兵”。

淳朴乃黔军之本

2010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贵州商报》记者刘钰银采访了二位军旅作家:一位是余戈,他的代表作为《1944:松山战役笔记》;另一位是黄晓峰,他的代表作是《战场上的蒲公英》,整版报道的标题为:《抗战,哪有恶仗哪就有贵州兵》。他们都是以贵州抗战军人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外省人。他们对贵州兵的评价是这样的:“他们总是在战争结束后就立即返回家乡,他们念乡念土,他们作战完后没有奢求,所以在抗战胜利后,看不到几个‘出头的’,这是他们的淳朴,也恰恰是作为军人最基本的本质;他们上了战场能忍人所不能忍,扛人所不能扛;他们没有被商业经济的习气熏染,在国家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稍微一接受国家、民族意识的教育,就能认死理,不会首鼠两端,朝秦暮楚,三心二意;他们在战场上忠诚、服从,执行力很强。”

( 作者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师团日军贵州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法国大使馆旧址 为避免日军轰炸迁建于南山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二战日军的“窝囊废”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