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
2015-06-13文丨杨胜友
文丨杨胜友
《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
文丨杨胜友
《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对团结、发动群众积极抗日,促进贵州地下党组织蓬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同时也反映其他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一切有利于团结抗战的意见和主张,1938年1月,在国民党统治区武汉创立,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
1938年4月,《新华日报》在生活书店贵阳分店开始零售。此时全民抗战的呼声很高,人们迫切希望了解抗日战争进展的真实情况,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其方针政策。《新华日报》虽然可以在国统区公开销售,但国民党特务却随时对购买报纸的人进行跟踪监视,对报纸的来源渠道进行监控和破坏。为扩大用户、保护读者,中共贵州省工委指派党性强、能吃苦耐劳的吴同尘专职送报。1938年冬,订数已超过200份。为扩大发行,在中共贵州省工委和一批进步人士的努力下,经吴同尘与《新华日报》总社联系同意后,在中华中路慈善巷8号建立《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
分销处建立后,读者交费订报,便收到《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的订报收据,盖上《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的公章,在贵阳读者群中也是一种无声的宣传。吴同尘怀揣公章和订票收据,边送报边宣传,依靠广大读者,开拓《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的发行业务。1939年8月,贵州省工委先后派共产党员郎德服、陶祖铭加强分销处的工作,并建立了分销处党小组,吴同尘任组长。
国民党虽然同意《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但在重庆、贵阳两地邮局对报纸的进出邮检特别严。为畅通发行渠道,尽可能避开国民党特务的盯梢、搜查,分销处通过贵州地下党与公路运输局党支部的共产党员胡钦曾(胡庆生)和重庆海棠溪车站工作的共产党员陆自诚、陈丽淦等建立秘密运输线,利用筑渝之间的定期班车,用托运包裹的方式安全及时地把《新华日报》送到贵阳,使《新华日报》这份共产党的报纸在运送过程中从未被国民党特务查禁、没收,亦未使贵阳读者脱过期。
贵阳分销处的同志通过各种形式发送报纸,有段时期每天发行量达500份。发行对象多为党员和进步人士,也有国民党机关团体的上层人士,甚至有时还送到国民党监狱。为了保证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安全,团结一些国民党人士,分销处的同志只能将收订报纸的人名、地址默记心中,从不留任何文字依据,党员郎德服每天送报时都要设法摆脱特务的盯梢跟踪,才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
1939年8月,分销处按省工委的指示,为解决香港印刷工人组织的“反汪工友回国服务团”的困难,发起捐助运动,参捐人数达1400人以上,收到捐款1000多万法币。事后,分销处把捐款及捐款人名单通过《新华日报》转交香港工会,并写了一封公开信,鼓励工人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新华日报》发表了这封信,使国民党当局恼怒万分,由于在国共合作期间,不敢马上采取措施予以破坏,但却暗中盯梢,造谣诽谤,并以“应征”为名抓走了分销处工作人员郎德服,企图破坏削弱分销处的工作。
1940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白色恐怖笼罩贵阳,国民党贵州当局开始秘密或公开地逮捕地下党的同志,《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受到特务的监视。贵州地下党省工委为了保存力量,果断地停止了《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的工作。1941年春,分销处的同志秘密转移离开贵阳。
贵州地下党把《新华日报》作为“黑暗中摸索前进的指路明灯”,作为团结群众、发动人民、追求光明、追求真理、宣传抗日的向导,为促进贵州地下党在抗战时期的蓬勃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姚 远)
1945年8月1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号外